●每日的論壇須分別報名並繳保證金新臺幣500元整,每人可同時報名二日的論壇。當天全程參與論壇者,將於活動結束後退還當日保證金,未能全程參與者恕不退費。
●現場備有中/英同步口譯,當日憑身分證件借用口譯機;亦有日/中逐步口譯。
●退費機制:報名人須主動聯絡主辦單位申請退費(artisticplanning@npac-weiwuying.org /07-2626841 ) ,取消報名將酌收10%的手續費,報名人須於12月4日中午12:00前辦理申請,逾期恕不受理。
●相關問題請洽藍小姐artisticplanning@npac-weiwuying.org,07-2626841 。電子郵件主旨請註明【2019衛武營國際論壇】。
●主辦單位保留本活動變更權利。
2019 衛武營國際論壇 《左鄰右舍一起來!新時代的觀眾關係》
邀請厝邊朋友一起張開感官 想像走進劇院的百種理由
串連生活與表演藝術 藝術讓你更有力量
2019衛武營國際論壇,聚焦在當代文化藝術如何回應每個人生活中切身相關的議題。藝術培力能促動公民、群眾改變社會,國際論壇以「眾人」、「認同」、「平權」作為核心元素,藉由實際案例,解析從「眾人的社會需求」激發美好生活的創造力、群聚力的方法,見證文化藝術啟發思維、轉變為文化景觀的力量。
活動時間:2019年12月14日(六)至12月15日(日)10:00-17:30
活動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3F演講廳
*12月15日(日)國際論壇全天安排手語翻譯服務
國際論壇歡迎專業藝術經理人、教育工作者、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製作人、策展人、藝術家、文化機構工作者及喜愛藝文的民眾參與。
-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11月29日(五)中午12:00止。
- 報名人數:80名,額滿為止。
- 報名流程:官網報名→繳交保證金費用→完成報名
- 報名費用:12月14至15日之論壇須分別報名,各須繳交新臺幣500元保證金。
1.當日全程參與論壇者,將於活動結束後退還當日保證金,未能全程參與者恕不退費。
2.報名後請於衛武營官網報名系統繳費期限內繳交保證金;逾期未繳者,系統將自動釋出名額。(本活動費用為保證金,系統不會開立發票,下方統一編號欄位不必填寫。) - 本活動可核發教師研習時數,如下:
1.12/14(六) 國際論壇|發予5.5小時。
2.12/15(日) 國際論壇|發予5.5小時。
※論壇共二天(12/14-12/15)須以天數為單位個別報名
12/14(六) | |
10:00-11:30 | 公民論壇 |
11:40-12:30 | 專題演講 #眾人 |
12:30-14:00 | 休息 |
14:00-15:10 | 對談 #眾人 創意就在你身邊—在地串連的藝術創作 主持人:張欣怡|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節目部國際事務組組長 與談人:
|
15:30-16:20 | 專題演講 #眾人 就從拋球開始—以馬戲改變社會 |
16:20-17:30 | 對談 #眾人 大眾導向?藝術導向?這是個問題嗎? 主持人:耿一偉|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 與談人:
|
12/15(日)> | |
10:00-10:50 | 專題演講 #認同 全民的劇場—以節目製作回應社會變遷 |
11:00-12:10 | 對談 #認同 說自己的故事—以活動策劃凝聚眾人認同 主持人:張欣怡|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節目部國際事務組組長 與談人:
|
12:10-13:40 | 休息 |
13:40-14:30 | 專題演講 #平權 人人有戲看—節慶如何把小城變成藝術重鎮 |
14:30-15:40 | 工作坊 #平權 為帕金森氏症設計的「舞動人生」計畫 |
16:00-17:30 | 對談 #平權 傳遞文化藝術的多元與共融價值 主持人:張欣怡|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節目部國際事務組組長 與談人:
|
簡文彬|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
簡文彬自1996年起擔任德國萊茵歌劇院駐院指揮,2011年獲委任為歌劇院的終身駐院指揮,為首位在歐洲獲同類職位的亞洲指揮。自2015年起,他擔任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準藝術總監。此外,他曾出任日本太平洋音樂節駐節指揮(1998–2004)、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NSO,2001–2007)及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藝術顧問(2014–2016)。
簡文彬除以歌劇指揮身份於德國、奧地利、荷蘭及瑞士等地的劇院指揮演出,亦常為多個歐洲及亞洲的知名樂團擔任客席指揮,包括英國皇家愛樂、愛樂管弦樂團、法國圖盧茲國家樂團、蘇格蘭皇家國家樂團、俄羅斯交響樂團、上海愛樂及NHK交響樂團等。擔任NSO音樂總監期間,簡文彬於2006年帶領樂團挑戰華格納全本《指環》,創華語地區自製該劇首例,並獲國際專業媒體大篇幅報導與佳評。
簡文彬生於臺北,於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取得指揮碩士學位。他曾於意大利及法國等地國際指揮大賽中獲獎,並於1995年榮獲首屆伯恩斯坦指揮大賽特別獎。2014年,簡文彬獲頒臺灣第18屆國家文藝獎。
烏爾利希・廉茲Ulrich LENZ|德國柏林喜歌劇院戲劇顧問
烏爾利希・廉茲曾在慕尼黑、柏林與米蘭學習音樂學、劇場和藝術史。他在義大利期間曾任《世界報》(Die Welt)的特派員,定期報導義大利北部的文藝活動。他的劇場生涯開始於1997至與1998年間,擔任德國斯圖加特國家歌劇院的劇作助理。數年後,他以歌劇劇作員的身份在林茨與曼海姆的劇院工作。2006年,成為漢諾威國家歌劇院的首席劇作至2011年。2012、2013年擔任柏林喜歌劇院巴瑞・科斯基(Barrie Kosky)團隊的首席劇作,也曾以客座身份和科斯基合作參與歐洲多間劇院的製作,包括倫敦英國國家歌劇院及柯芬園皇家歌劇院、德國拜羅伊特音樂節。
張欣怡|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節目部國際事務組組長
以獨立藝術經理人的身份旅居德國多年,以藝術性的策展及創意製作為發展主軸,持續發掘新銳、具跨文化語彙、國際視野和人文溫度的藝術創作。期盼文化為眾人之事,汲取臺灣文化為養分,於歐陸走跳的經驗積累,透過持續對話、實作和願景的擘畫,體現生活也創造共同感動,建構出有機的、具有前瞻性的360度跨文化交流及國際合作模式。持續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創作者、表演藝術團隊及藝術機構等追求正向的共進發展,深信文化與藝術交融能為眾人實踐生活日常的美好。
耿一偉|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曾任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2012-17),並獲頒德臺友誼獎章、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
著有《故事創作Tips:32堂創意課》、《羅伯威爾森:光的無限力量》、《動作的文藝復興:現代默劇小史》等,譯有《劍橋劇場研究入門》、《空的空間》、《給菲莉絲的情書》等。
近期作品有北美館展覽「食物箴言」開幕演出<藝術的重量>(2015)、展覽「愛麗絲的兔子洞」的講座行動—裝置藝術<拉然巴在美術館>(2016)、展覽「社交場」於北美館大廳的空間裝置<去年夏天你不在,我來過>(2017)等。
路之・瑪迪霖|蒂摩爾古薪舞集團長暨藝術總監
路之.瑪迪霖出生於臺灣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村(地磨兒部落)排灣族人,畢業於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學系,隨後至屏東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深造,長年居住於部落,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樂舞文化藝術教學者、教育行政工作者、蒂摩爾古薪舞集藝術總監暨編舞者。
1998年回到部落於屏東縣來義國中從事文化藝術教育工作,2006年開創原住民之屏東縣來義高中藝術班,同時成立臺灣首支以排灣族文化為主體的當代職業舞團「蒂摩爾古薪舞集」,2009至2019年統籌13支演出作品,並數度赴歐、亞多國演出。2013年開創排灣族當代舞蹈教學系統,致力探索排灣族以歌入舞之呼吸方法,進而開創排灣當代身體訓練,突破舞者使用身體慣性,持續開發潛能與極限。
創團十三年來,堅持透過表演藝術分享排灣族文化及哲學之美,不斷創造原住民當代劇場多元發展的可能性,透過自2017年創辦之「TJIMUR藝術生活節」,開拓在地文化藝術與國際對話,同時持續推動部落巡演計畫、媒合駐館計畫及藝文推廣活動等,開啟臺灣藝術傳播的發展性。
張世杰|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主任
嘉義縣人,政治大學政治系,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1991年初任公務人員,歷任臺灣省政府、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8年返鄉服務,歷任民政局、新聞室等單位。2003年任文化局藝術展演課課長,接手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舞台專業設備及戶外景觀工程。2005完工後任中心主任,以「擾動—融匯—新生」為第一階段發展目標,2010年利用中心園閒置空間,開啟表演團隊駐館計畫,目前共有7個團隊進駐,類型含括傳統偶戲、管弦樂團、中樂團、舞蹈、現代戲劇。
2013年深感線性發展策略之不足,改以「劇場—團隊—觀眾」三者組成之藝文生態系統為發展概念,並與駐館團隊阮劇團、雯翔舞團共同合作製作「小劇場藝術節」及「嘉義新舞風」,經逐年累積成長,已在業界具有一定知名度。
展望未來將仍以藝文生態系統為上位之指導概念,年度發展主軸則由2014—2016的「演化」,深化至2017—2019的「共同演化」。2020—2022正構思為「孵化器」,希望以地方文化中心微薄的力量,作為藝術家或表演團隊創意醞釀、成長、實踐的基地,為整體表演藝術產業略盡心力。
高耀威|臺南正興街社區營造工作者
九年前從臺北移居臺南,在正興街開店落腳,開店期間與左鄰右舍深度往來,不甘寂寞一起舉辦各種奇異活動,搞全球視野最窄的雜誌,與日本合作辦公椅大賽,不依循傳統的做法,由下而上的街區整合力量,引起各界的關注。
近年街區因為房價高漲及環境變異,失去原本的況味,於此同時在偏遠的臺東長濱開設一間獨立書店「書粥」,藉以反省並嘗試街區介入的另一種可能。一邊在臺灣各偏鄉離島遊走,探索「以閒置廢棄空間活化創造偏鄉移居生活」的可能性,至今不斷累積失敗經驗。
曾與朋友合作獨立出版《七種民宿的旅行》,個人著作有《不正常人生超展開》,偶爾在天下獨立評論平台發表<非典型社區營造的一百萬種方法>專欄,不定時在台南某間咖啡館擔任DJ,放歌給客人聽,預計年底在正興街開一間新的店叫「五洞堂」。
阿德里安・貝瑞 Adrian BERRY|英國傑克遜巷藝術中心藝術總監
阿德里安・貝瑞是英國傑克遜巷藝術中心的藝術總監,該中心在英國當代馬戲和視覺劇場佔有前導地位。在展現他對馬戲的熱愛之前,貝瑞曾受過演員訓練並從事藝術教育。透過現在的角色,他每年在英國內外協助節目策劃、與製作、訓練並培育出一百五十餘名藝術家,合作對象包括倫敦圓屋劇場(The Roundhouse)和倫敦國際默劇節(London International Mime Festival)。他曾在愛丁堡藝術節推出八場表演,並擔任多項角色,包含作家、導演、製作人和節目設計。他曾於倫敦公牛劇場(The Bull Theatre)及肯特三一劇場(Trinity Theatre)擔任導演,並於國家劇場(The National Theatre)和奧爾巴尼劇場(The Albany)策展。同時,他也是BBC 6樂團Alberteen的樂手,曾為大衛・鮑伊(David Bowie)成功的劇場作品From Ibiza to the Norfolk Broads創作劇本和執導。
瑪麗亞・曼努艾拉・哥雅內斯 Maria Manuela GOYANES|美國絨毛猛獁象劇團藝術總監
瑪麗亞・曼努艾拉・哥雅內斯是美國華盛頓特區絨毛猛瑪象劇團的藝術總監。加入劇團前,瑪麗亞在紐約市公共劇院(Public Theater)工作了十五年,一路當到製作與藝術策劃總監。在公共劇院,她在艾斯特廣場(Astor Place)監督五個演出場地整季戲劇及音樂劇的策劃與執行,其中包括風評優異的音樂劇《漢彌爾頓》(Hamilton,琳・曼努爾・米蘭達執導)、《悲喜交家》(Fun Home, 麗莎・克朗與珍妮・狄蘇瑞改編)、《愛在這裡》(Here Lies Love,大衛・拜恩與艾力克斯・提姆博斯)以及「中央公園的莎士比亞」系列節目,其中包括劇院公共作品計畫、一年一度兩百人的社區扮裝遊行。
她曾在茱莉亞學院的藝術碩士班任教,曾於耶魯大學、布朗大學、紐約大學等校演講。她是榮獲奧比獎(Obie award)「十三劇作家」(13 Playwrights, Inc.)劇作家聯盟的一員。瑪麗亞也是國家音樂劇劇院聯盟(National Alliance for Musical Theatre)的委員會成員和蘇活Rep劇院作家/導演實驗室(Soho Rep Writer/Director Lab)的前副主任。她曾是約瑟芬・艾巴迪紀念獎(Josephine Abady Award)的受獎人,該獎項由劇場專業女性聯盟(League of Pofessional Theatre Women)頒發。最近,瑪麗亞也受到《華盛頓商業日報》Women Who Mean Business獎的肯定。早年,她是羅德島普羅維登斯三一表演藝術劇院(Trinity Repertory Company)的助理製作人。瑪麗亞是西班牙與多明尼加裔的第一代美國人,來自皇后區牙買加。
洪震宇|作家
臺灣少數連結人文與商業的創作者與實踐者。曾任《天下雜誌》副總編輯、創意總監,規劃過三一九鄉專輯;以及《GQ》國際中文版副總編輯。
長期推動風土節氣飲食、在地旅行與社區組織運作,2012年受邀於TEDxTaipei發表演說,曾獲選為《Shopping Design》2013年度影響力人物,被稱為是「臺灣新品種旅行設計師」。
目前致力於成為跨領域專業的溝通者,希望將複雜的事情變得簡單、有趣,更有深度。擔任跨專業領域培訓教練,引導企業、地方組織、公益團體、教育界與政府部門,培養故事力、提問力、寫作力與企劃力,提升溝通與創新能力。
著有《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風土餐桌小旅行》、《旅人的食材曆》、《樂活國民曆》(與彭啟明、李咸陽合著)、《機會效應──掌握人生轉折點,察覺成功之路的偶然與必然》、《走自己的路,做有故事的人──從生活脈絡尋找改變的力量》、《資訊夢工場》等。曾獲開卷美好生活書獎、金鼎獎優良作品推薦、入選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經濟部財經管理傳記類金書獎,並多次獲誠品選書等。
林宜瑾|壞鞋子舞蹈劇場藝術總監
1983年生於雲林,藉由長期深入貼近自身的文化進行田野調查,培養自己編舞的視野,並以劇場作為媒介進行當代藝術的轉化與再創造,意圖建構具獨特個人風格的身體方法。
透過在地文化、語言、飲食、環境、社會歷史等背景看見身體運動的本質,而能不分科班/業餘和同一群舞者合作多年,共同思考身體身為靈魂的載具,我們要如何舞蹈,如何創造,開啟長期的研究與對話。
近期動態包含2019 TPAM橫濱表演藝術大會,國藝會ARTWAVE代表團隊、2018 衛武營開幕季《彩虹的盡頭》再製版、2018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亞當計畫─新作探索」藝術家、2017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亞當計畫─亞洲當代表演網絡集會」藝術家、2017 Critical Path 雪梨駐村藝術家等。
羅貝爾托・卡薩洛多 Roberto CASAROTTO|義大利巴薩諾德爾格拉帕當代藝術中心舞蹈總監
從2006年起,羅貝爾托便負責管理義大利巴薩諾戴格拉帕當代劇場中心以及威尼托省夏季歌劇節的舞蹈計畫與節目。他同時是歐洲舞蹈平台(Aerowaves)的副總監,也是歐洲舞蹈館網絡(European Dancehouse Network)委員會成員。
目前,羅貝爾托從事數項國際計畫,包括由歐盟贊助的創意歐洲(Creative Europe)以及伊拉斯謨世界計畫(Erasmus+)等計畫。在舞蹈的領域,他積極支持藝術研究、藝術流動性和藝術發展的願景,並擴大社區和公民的文化參與。他是《舞動人生》舞蹈計畫(Dance Well – Movement research for Parkinson)的發起人,旨在透過舞蹈促進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復健。在進入舞蹈組織工作前,羅貝爾托是職業當代舞者,著有尼格爾.查爾諾克(Nigel Charnock)一書(2009年 L’Epos出版)。在2015年至2017年間,擔任羅馬芭蕾舞團(Balletto di Roma)的藝術總監。
中村胡桃|日本「舞動人生」舞蹈計畫教師
生於石川縣金澤市,為「舞動人生」(Dance Well)舞蹈計畫老師、「舞動人生」舞蹈教育計畫石川實行委員會代表。2007年在文化廳新進藝術家海外留學派遣制度下,以派遣研究員的身分前往英國研修一年,在英國拉伯特芭蕾和現代舞學校(Rambert School of Ballet and Contemporary Dance)取得文憑。在石川縣內幾處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設施持續開班授課,名為「舞蹈教室」的課程旨在仔細地感受呼吸、心靈與身體,重視各式各樣的人所共享的時光。2018年8月完成舞動人生教師培訓課程,同年12月成立舞動人生舞蹈教育計畫石川實行委員會,為日本首間舞動人生教室,現在則以多樣化的藝術空間來營運。除此之外,與智能或身心障礙者組成舞團「ORA.ORUZU」,自2019年開始活動,跟團員一起打造藉由身體來自由表現的空間。
蘇炫綱|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行銷部學習推廣專員
高雄醫學大學應用化學系畢業。
畢業後在臺南科技園區擔任硬體設備商,因工作性質只能面對電腦和機械設備總覺得每天悶悶不樂,幸好遇上貴人幫助到了臺北從事廣告公關工作,進而又輾轉來到衛武營擔任學習推廣專員。
曾經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關注平權議題,他回答:可能是因為大學時修了兩性關係,又在急診室、長青中心擔任志工,服役時被派去監獄當役男,也曾在家幫忙與東南亞國家做生意等原因,所以才會接觸到這麼多面向的問題,但後來發現影響他最深的是一句忘記在哪裡看到的話:「好命的孩子要付出更多」,他認為,關心這些議題早已內化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目前持續努力與衛武營一同成為「眾人的藝術中心」。
洪文廣|社團法人台灣手語翻譯協會聾人翻譯員
澎湖人,先天性耳聾,從有印象開始,便知道自己不會說話,小時候,常看著父母和兄弟姐妹有說有笑,只有文廣不會說話,好奇的想知道他們在說什麼?透過比手畫腳,自創手語,腦袋想法在一來一往的手語互動下有了雛形,漸漸地他才了解到,不會說話,是因為他聽不見。
無聲的童年在鹹鹹的海風、和沒有盡頭的海洋中度過。
7歲後在啟聰學校生活,開啟了世界的另一扇窗,和許多跟他一樣的人朝夕相處、共同學習,自我認同和自信在他身上長了出來,手語成了母語,把世界的模樣更清晰地描繪在他眼前,「聾人」成為他稱呼自己的方式。他不畏懼人們好奇或異樣的眼光,大方地用手語比出自己的想法,他相信會有理解他的人,這樣就足夠。
洪文廣現在同時擔任手語老師、及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大耳朵計畫的聾導覽員,感謝衛武營和手語翻譯協會合作的大耳朵計畫,讓他能夠努力推廣漸漸消失的手語和聾人文化,希望年輕一輩的聽障朋友們能找回自己的身分認同,也讓更多人能尊重、理解,成就一個尊重差異,包容多元的社會。
吳庭寬|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專案企劃人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
雲門舞集第十屆「流浪者計劃」流浪者。2015年開始服務於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及移民工文學獎,同時為臺北車站、高雄車站行動圖書館創辦人。2016年入選第二屆「全球客家串流計畫」,統籌企劃出版印尼作家Sunlie Thomas Alexander之短篇小說集《幽靈船》。2017年國立臺灣文學館「那些我們的歌—臺灣歌謠與東南亞」音樂會策劃總召;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繁衍、祈福和保護:背兒帶文化」印尼巡迴展展覽顧問。2016至2019年間,參與策劃國立臺灣博物館「印尼國慶文化藝術節」。2019年「Trans/Voice Project: Indonesia-Taiwan」計畫主持人。於「獨立評論@天下」經營有專欄「暗夜之火」,其他文章散見於《Giloo》、《故事》、《數位荒原》、《新住民全球新聞網》、《關鍵評論網》、《台灣文學館通訊》、《Openbook閱讀誌》、《開卷》、《Mata Taiwan》、《原教界》等。
2019 衛武營國際論壇 《左鄰右舍一起來!新時代的觀眾關係》
邀請厝邊朋友一起張開感官 想像走進劇院的百種理由
串連生活與表演藝術 藝術讓你更有力量
2019衛武營國際論壇,聚焦在當代文化藝術如何回應每個人生活中切身相關的議題。藝術培力能促動公民、群眾改變社會,國際論壇以「眾人」、「認同」、「平權」作為核心元素,藉由實際案例,解析從「眾人的社會需求」激發美好生活的創造力、群聚力的方法,見證文化藝術啟發思維、轉變為文化景觀的力量。
活動時間:2019年12月14日(六)至12月15日(日)10:00-17:30
活動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3F演講廳
*12月15日(日)國際論壇全天安排手語翻譯服務
國際論壇歡迎專業藝術經理人、教育工作者、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製作人、策展人、藝術家、文化機構工作者及喜愛藝文的民眾參與。
-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11月29日(五)中午12:00止。
- 報名人數:80名,額滿為止。
- 報名流程:官網報名→繳交保證金費用→完成報名
- 報名費用:12月14至15日之論壇須分別報名,各須繳交新臺幣500元保證金。
1.當日全程參與論壇者,將於活動結束後退還當日保證金,未能全程參與者恕不退費。
2.報名後請於衛武營官網報名系統繳費期限內繳交保證金;逾期未繳者,系統將自動釋出名額。(本活動費用為保證金,系統不會開立發票,下方統一編號欄位不必填寫。) - 本活動可核發教師研習時數,如下:
1.12/14(六) 國際論壇|發予5.5小時。
2.12/15(日) 國際論壇|發予5.5小時。
※論壇共二天(12/14-12/15)須以天數為單位個別報名
12/14(六) | |
10:00-11:30 | 公民論壇 |
11:40-12:30 | 專題演講 #眾人 |
12:30-14:00 | 休息 |
14:00-15:10 | 對談 #眾人 創意就在你身邊—在地串連的藝術創作 主持人:張欣怡|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節目部國際事務組組長 與談人:
|
15:30-16:20 | 專題演講 #眾人 就從拋球開始—以馬戲改變社會 |
16:20-17:30 | 對談 #眾人 大眾導向?藝術導向?這是個問題嗎? 主持人:耿一偉|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 與談人:
|
12/15(日)> | |
10:00-10:50 | 專題演講 #認同 全民的劇場—以節目製作回應社會變遷 |
11:00-12:10 | 對談 #認同 說自己的故事—以活動策劃凝聚眾人認同 主持人:張欣怡|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節目部國際事務組組長 與談人:
|
12:10-13:40 | 休息 |
13:40-14:30 | 專題演講 #平權 人人有戲看—節慶如何把小城變成藝術重鎮 |
14:30-15:40 | 工作坊 #平權 為帕金森氏症設計的「舞動人生」計畫 |
16:00-17:30 | 對談 #平權 傳遞文化藝術的多元與共融價值 主持人:張欣怡|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節目部國際事務組組長 與談人:
|
簡文彬|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
簡文彬自1996年起擔任德國萊茵歌劇院駐院指揮,2011年獲委任為歌劇院的終身駐院指揮,為首位在歐洲獲同類職位的亞洲指揮。自2015年起,他擔任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準藝術總監。此外,他曾出任日本太平洋音樂節駐節指揮(1998–2004)、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NSO,2001–2007)及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藝術顧問(2014–2016)。
簡文彬除以歌劇指揮身份於德國、奧地利、荷蘭及瑞士等地的劇院指揮演出,亦常為多個歐洲及亞洲的知名樂團擔任客席指揮,包括英國皇家愛樂、愛樂管弦樂團、法國圖盧茲國家樂團、蘇格蘭皇家國家樂團、俄羅斯交響樂團、上海愛樂及NHK交響樂團等。擔任NSO音樂總監期間,簡文彬於2006年帶領樂團挑戰華格納全本《指環》,創華語地區自製該劇首例,並獲國際專業媒體大篇幅報導與佳評。
簡文彬生於臺北,於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取得指揮碩士學位。他曾於意大利及法國等地國際指揮大賽中獲獎,並於1995年榮獲首屆伯恩斯坦指揮大賽特別獎。2014年,簡文彬獲頒臺灣第18屆國家文藝獎。
烏爾利希・廉茲Ulrich LENZ|德國柏林喜歌劇院戲劇顧問
烏爾利希・廉茲曾在慕尼黑、柏林與米蘭學習音樂學、劇場和藝術史。他在義大利期間曾任《世界報》(Die Welt)的特派員,定期報導義大利北部的文藝活動。他的劇場生涯開始於1997至與1998年間,擔任德國斯圖加特國家歌劇院的劇作助理。數年後,他以歌劇劇作員的身份在林茨與曼海姆的劇院工作。2006年,成為漢諾威國家歌劇院的首席劇作至2011年。2012、2013年擔任柏林喜歌劇院巴瑞・科斯基(Barrie Kosky)團隊的首席劇作,也曾以客座身份和科斯基合作參與歐洲多間劇院的製作,包括倫敦英國國家歌劇院及柯芬園皇家歌劇院、德國拜羅伊特音樂節。
張欣怡|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節目部國際事務組組長
以獨立藝術經理人的身份旅居德國多年,以藝術性的策展及創意製作為發展主軸,持續發掘新銳、具跨文化語彙、國際視野和人文溫度的藝術創作。期盼文化為眾人之事,汲取臺灣文化為養分,於歐陸走跳的經驗積累,透過持續對話、實作和願景的擘畫,體現生活也創造共同感動,建構出有機的、具有前瞻性的360度跨文化交流及國際合作模式。持續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創作者、表演藝術團隊及藝術機構等追求正向的共進發展,深信文化與藝術交融能為眾人實踐生活日常的美好。
耿一偉|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曾任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2012-17),並獲頒德臺友誼獎章、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
著有《故事創作Tips:32堂創意課》、《羅伯威爾森:光的無限力量》、《動作的文藝復興:現代默劇小史》等,譯有《劍橋劇場研究入門》、《空的空間》、《給菲莉絲的情書》等。
近期作品有北美館展覽「食物箴言」開幕演出<藝術的重量>(2015)、展覽「愛麗絲的兔子洞」的講座行動—裝置藝術<拉然巴在美術館>(2016)、展覽「社交場」於北美館大廳的空間裝置<去年夏天你不在,我來過>(2017)等。
路之・瑪迪霖|蒂摩爾古薪舞集團長暨藝術總監
路之.瑪迪霖出生於臺灣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村(地磨兒部落)排灣族人,畢業於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學系,隨後至屏東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深造,長年居住於部落,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樂舞文化藝術教學者、教育行政工作者、蒂摩爾古薪舞集藝術總監暨編舞者。
1998年回到部落於屏東縣來義國中從事文化藝術教育工作,2006年開創原住民之屏東縣來義高中藝術班,同時成立臺灣首支以排灣族文化為主體的當代職業舞團「蒂摩爾古薪舞集」,2009至2019年統籌13支演出作品,並數度赴歐、亞多國演出。2013年開創排灣族當代舞蹈教學系統,致力探索排灣族以歌入舞之呼吸方法,進而開創排灣當代身體訓練,突破舞者使用身體慣性,持續開發潛能與極限。
創團十三年來,堅持透過表演藝術分享排灣族文化及哲學之美,不斷創造原住民當代劇場多元發展的可能性,透過自2017年創辦之「TJIMUR藝術生活節」,開拓在地文化藝術與國際對話,同時持續推動部落巡演計畫、媒合駐館計畫及藝文推廣活動等,開啟臺灣藝術傳播的發展性。
張世杰|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主任
嘉義縣人,政治大學政治系,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1991年初任公務人員,歷任臺灣省政府、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8年返鄉服務,歷任民政局、新聞室等單位。2003年任文化局藝術展演課課長,接手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舞台專業設備及戶外景觀工程。2005完工後任中心主任,以「擾動—融匯—新生」為第一階段發展目標,2010年利用中心園閒置空間,開啟表演團隊駐館計畫,目前共有7個團隊進駐,類型含括傳統偶戲、管弦樂團、中樂團、舞蹈、現代戲劇。
2013年深感線性發展策略之不足,改以「劇場—團隊—觀眾」三者組成之藝文生態系統為發展概念,並與駐館團隊阮劇團、雯翔舞團共同合作製作「小劇場藝術節」及「嘉義新舞風」,經逐年累積成長,已在業界具有一定知名度。
展望未來將仍以藝文生態系統為上位之指導概念,年度發展主軸則由2014—2016的「演化」,深化至2017—2019的「共同演化」。2020—2022正構思為「孵化器」,希望以地方文化中心微薄的力量,作為藝術家或表演團隊創意醞釀、成長、實踐的基地,為整體表演藝術產業略盡心力。
高耀威|臺南正興街社區營造工作者
九年前從臺北移居臺南,在正興街開店落腳,開店期間與左鄰右舍深度往來,不甘寂寞一起舉辦各種奇異活動,搞全球視野最窄的雜誌,與日本合作辦公椅大賽,不依循傳統的做法,由下而上的街區整合力量,引起各界的關注。
近年街區因為房價高漲及環境變異,失去原本的況味,於此同時在偏遠的臺東長濱開設一間獨立書店「書粥」,藉以反省並嘗試街區介入的另一種可能。一邊在臺灣各偏鄉離島遊走,探索「以閒置廢棄空間活化創造偏鄉移居生活」的可能性,至今不斷累積失敗經驗。
曾與朋友合作獨立出版《七種民宿的旅行》,個人著作有《不正常人生超展開》,偶爾在天下獨立評論平台發表<非典型社區營造的一百萬種方法>專欄,不定時在台南某間咖啡館擔任DJ,放歌給客人聽,預計年底在正興街開一間新的店叫「五洞堂」。
阿德里安・貝瑞 Adrian BERRY|英國傑克遜巷藝術中心藝術總監
阿德里安・貝瑞是英國傑克遜巷藝術中心的藝術總監,該中心在英國當代馬戲和視覺劇場佔有前導地位。在展現他對馬戲的熱愛之前,貝瑞曾受過演員訓練並從事藝術教育。透過現在的角色,他每年在英國內外協助節目策劃、與製作、訓練並培育出一百五十餘名藝術家,合作對象包括倫敦圓屋劇場(The Roundhouse)和倫敦國際默劇節(London International Mime Festival)。他曾在愛丁堡藝術節推出八場表演,並擔任多項角色,包含作家、導演、製作人和節目設計。他曾於倫敦公牛劇場(The Bull Theatre)及肯特三一劇場(Trinity Theatre)擔任導演,並於國家劇場(The National Theatre)和奧爾巴尼劇場(The Albany)策展。同時,他也是BBC 6樂團Alberteen的樂手,曾為大衛・鮑伊(David Bowie)成功的劇場作品From Ibiza to the Norfolk Broads創作劇本和執導。
瑪麗亞・曼努艾拉・哥雅內斯 Maria Manuela GOYANES|美國絨毛猛獁象劇團藝術總監
瑪麗亞・曼努艾拉・哥雅內斯是美國華盛頓特區絨毛猛瑪象劇團的藝術總監。加入劇團前,瑪麗亞在紐約市公共劇院(Public Theater)工作了十五年,一路當到製作與藝術策劃總監。在公共劇院,她在艾斯特廣場(Astor Place)監督五個演出場地整季戲劇及音樂劇的策劃與執行,其中包括風評優異的音樂劇《漢彌爾頓》(Hamilton,琳・曼努爾・米蘭達執導)、《悲喜交家》(Fun Home, 麗莎・克朗與珍妮・狄蘇瑞改編)、《愛在這裡》(Here Lies Love,大衛・拜恩與艾力克斯・提姆博斯)以及「中央公園的莎士比亞」系列節目,其中包括劇院公共作品計畫、一年一度兩百人的社區扮裝遊行。
她曾在茱莉亞學院的藝術碩士班任教,曾於耶魯大學、布朗大學、紐約大學等校演講。她是榮獲奧比獎(Obie award)「十三劇作家」(13 Playwrights, Inc.)劇作家聯盟的一員。瑪麗亞也是國家音樂劇劇院聯盟(National Alliance for Musical Theatre)的委員會成員和蘇活Rep劇院作家/導演實驗室(Soho Rep Writer/Director Lab)的前副主任。她曾是約瑟芬・艾巴迪紀念獎(Josephine Abady Award)的受獎人,該獎項由劇場專業女性聯盟(League of Pofessional Theatre Women)頒發。最近,瑪麗亞也受到《華盛頓商業日報》Women Who Mean Business獎的肯定。早年,她是羅德島普羅維登斯三一表演藝術劇院(Trinity Repertory Company)的助理製作人。瑪麗亞是西班牙與多明尼加裔的第一代美國人,來自皇后區牙買加。
洪震宇|作家
臺灣少數連結人文與商業的創作者與實踐者。曾任《天下雜誌》副總編輯、創意總監,規劃過三一九鄉專輯;以及《GQ》國際中文版副總編輯。
長期推動風土節氣飲食、在地旅行與社區組織運作,2012年受邀於TEDxTaipei發表演說,曾獲選為《Shopping Design》2013年度影響力人物,被稱為是「臺灣新品種旅行設計師」。
目前致力於成為跨領域專業的溝通者,希望將複雜的事情變得簡單、有趣,更有深度。擔任跨專業領域培訓教練,引導企業、地方組織、公益團體、教育界與政府部門,培養故事力、提問力、寫作力與企劃力,提升溝通與創新能力。
著有《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風土餐桌小旅行》、《旅人的食材曆》、《樂活國民曆》(與彭啟明、李咸陽合著)、《機會效應──掌握人生轉折點,察覺成功之路的偶然與必然》、《走自己的路,做有故事的人──從生活脈絡尋找改變的力量》、《資訊夢工場》等。曾獲開卷美好生活書獎、金鼎獎優良作品推薦、入選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經濟部財經管理傳記類金書獎,並多次獲誠品選書等。
林宜瑾|壞鞋子舞蹈劇場藝術總監
1983年生於雲林,藉由長期深入貼近自身的文化進行田野調查,培養自己編舞的視野,並以劇場作為媒介進行當代藝術的轉化與再創造,意圖建構具獨特個人風格的身體方法。
透過在地文化、語言、飲食、環境、社會歷史等背景看見身體運動的本質,而能不分科班/業餘和同一群舞者合作多年,共同思考身體身為靈魂的載具,我們要如何舞蹈,如何創造,開啟長期的研究與對話。
近期動態包含2019 TPAM橫濱表演藝術大會,國藝會ARTWAVE代表團隊、2018 衛武營開幕季《彩虹的盡頭》再製版、2018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亞當計畫─新作探索」藝術家、2017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亞當計畫─亞洲當代表演網絡集會」藝術家、2017 Critical Path 雪梨駐村藝術家等。
羅貝爾托・卡薩洛多 Roberto CASAROTTO|義大利巴薩諾德爾格拉帕當代藝術中心舞蹈總監
從2006年起,羅貝爾托便負責管理義大利巴薩諾戴格拉帕當代劇場中心以及威尼托省夏季歌劇節的舞蹈計畫與節目。他同時是歐洲舞蹈平台(Aerowaves)的副總監,也是歐洲舞蹈館網絡(European Dancehouse Network)委員會成員。
目前,羅貝爾托從事數項國際計畫,包括由歐盟贊助的創意歐洲(Creative Europe)以及伊拉斯謨世界計畫(Erasmus+)等計畫。在舞蹈的領域,他積極支持藝術研究、藝術流動性和藝術發展的願景,並擴大社區和公民的文化參與。他是《舞動人生》舞蹈計畫(Dance Well – Movement research for Parkinson)的發起人,旨在透過舞蹈促進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復健。在進入舞蹈組織工作前,羅貝爾托是職業當代舞者,著有尼格爾.查爾諾克(Nigel Charnock)一書(2009年 L’Epos出版)。在2015年至2017年間,擔任羅馬芭蕾舞團(Balletto di Roma)的藝術總監。
中村胡桃|日本「舞動人生」舞蹈計畫教師
生於石川縣金澤市,為「舞動人生」(Dance Well)舞蹈計畫老師、「舞動人生」舞蹈教育計畫石川實行委員會代表。2007年在文化廳新進藝術家海外留學派遣制度下,以派遣研究員的身分前往英國研修一年,在英國拉伯特芭蕾和現代舞學校(Rambert School of Ballet and Contemporary Dance)取得文憑。在石川縣內幾處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設施持續開班授課,名為「舞蹈教室」的課程旨在仔細地感受呼吸、心靈與身體,重視各式各樣的人所共享的時光。2018年8月完成舞動人生教師培訓課程,同年12月成立舞動人生舞蹈教育計畫石川實行委員會,為日本首間舞動人生教室,現在則以多樣化的藝術空間來營運。除此之外,與智能或身心障礙者組成舞團「ORA.ORUZU」,自2019年開始活動,跟團員一起打造藉由身體來自由表現的空間。
蘇炫綱|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行銷部學習推廣專員
高雄醫學大學應用化學系畢業。
畢業後在臺南科技園區擔任硬體設備商,因工作性質只能面對電腦和機械設備總覺得每天悶悶不樂,幸好遇上貴人幫助到了臺北從事廣告公關工作,進而又輾轉來到衛武營擔任學習推廣專員。
曾經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關注平權議題,他回答:可能是因為大學時修了兩性關係,又在急診室、長青中心擔任志工,服役時被派去監獄當役男,也曾在家幫忙與東南亞國家做生意等原因,所以才會接觸到這麼多面向的問題,但後來發現影響他最深的是一句忘記在哪裡看到的話:「好命的孩子要付出更多」,他認為,關心這些議題早已內化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目前持續努力與衛武營一同成為「眾人的藝術中心」。
洪文廣|社團法人台灣手語翻譯協會聾人翻譯員
澎湖人,先天性耳聾,從有印象開始,便知道自己不會說話,小時候,常看著父母和兄弟姐妹有說有笑,只有文廣不會說話,好奇的想知道他們在說什麼?透過比手畫腳,自創手語,腦袋想法在一來一往的手語互動下有了雛形,漸漸地他才了解到,不會說話,是因為他聽不見。
無聲的童年在鹹鹹的海風、和沒有盡頭的海洋中度過。
7歲後在啟聰學校生活,開啟了世界的另一扇窗,和許多跟他一樣的人朝夕相處、共同學習,自我認同和自信在他身上長了出來,手語成了母語,把世界的模樣更清晰地描繪在他眼前,「聾人」成為他稱呼自己的方式。他不畏懼人們好奇或異樣的眼光,大方地用手語比出自己的想法,他相信會有理解他的人,這樣就足夠。
洪文廣現在同時擔任手語老師、及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大耳朵計畫的聾導覽員,感謝衛武營和手語翻譯協會合作的大耳朵計畫,讓他能夠努力推廣漸漸消失的手語和聾人文化,希望年輕一輩的聽障朋友們能找回自己的身分認同,也讓更多人能尊重、理解,成就一個尊重差異,包容多元的社會。
吳庭寬|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專案企劃人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
雲門舞集第十屆「流浪者計劃」流浪者。2015年開始服務於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及移民工文學獎,同時為臺北車站、高雄車站行動圖書館創辦人。2016年入選第二屆「全球客家串流計畫」,統籌企劃出版印尼作家Sunlie Thomas Alexander之短篇小說集《幽靈船》。2017年國立臺灣文學館「那些我們的歌—臺灣歌謠與東南亞」音樂會策劃總召;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繁衍、祈福和保護:背兒帶文化」印尼巡迴展展覽顧問。2016至2019年間,參與策劃國立臺灣博物館「印尼國慶文化藝術節」。2019年「Trans/Voice Project: Indonesia-Taiwan」計畫主持人。於「獨立評論@天下」經營有專欄「暗夜之火」,其他文章散見於《Giloo》、《故事》、《數位荒原》、《新住民全球新聞網》、《關鍵評論網》、《台灣文學館通訊》、《Openbook閱讀誌》、《開卷》、《Mata Taiwan》、《原教界》等。
●每日的論壇須分別報名並繳保證金新臺幣500元整,每人可同時報名二日的論壇。當天全程參與論壇者,將於活動結束後退還當日保證金,未能全程參與者恕不退費。
●現場備有中/英同步口譯,當日憑身分證件借用口譯機;亦有日/中逐步口譯。
●退費機制:報名人須主動聯絡主辦單位申請退費(artisticplanning@npac-weiwuying.org /07-2626841 ) ,取消報名將酌收10%的手續費,報名人須於12月4日中午12:00前辦理申請,逾期恕不受理。
●相關問題請洽藍小姐artisticplanning@npac-weiwuying.org,07-2626841 。電子郵件主旨請註明【2019衛武營國際論壇】。
●主辦單位保留本活動變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