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衛武營TIFA當代音樂平台】《在 . 不在》
榕樹廣場過去曾邀請大眾參與許多不同的肢體課程,皆讓不同年齡族群的觀眾都能相遇尬舞或輕鬆搖擺,這次當代音樂平台將推出現場的音樂與舞蹈共創作品,邀請大家享受在青年舞蹈家與音樂家的相乘時光。
為推動音樂家與舞蹈家的藝術理解與合作,捌號會所與雲門劇場於2020年共同主辦「樂舞跨域大師工作坊」,透過舞蹈導師古名伸與音樂導師林芳宜的交叉教學、創作陪伴與引導,讓兩個領域的藝術家從彼此的角度建立新的交流方法、共同實踐與創作,回歸音樂與舞蹈共生與互文的本質,再度相遇。
《在.不在》意識與肉身的存在關聯,強調每位表演者當下的主體性與創造性。場上的表演者們傾聽彼此的呼吸,共享彼此的脈動,再來一點腎上腺素的衝撞。觀眾更能在零距離的呼吸裡找尋最純粹的樂舞關係,觀察表演中的身聲交流,沈浸在無與倫比的餘暉時刻。
演後座談
Q&A:演出後於榕樹廣場西側平台舉行
演出暨製作團隊
舞蹈|郭箏、田孝慈、黃韋捷
音樂|何侊倢、張君慈、黃雅農、戴孜嬣
藝術家介紹
舞蹈| 郭箏
生於蘭嶼,成長過程中,接觸最多的即為與蘭嶼有關的社會議題,對於原住民族的自我認同、島嶼文化的生成與轉變、以及蘭嶼與臺灣本島的對應關係與歷史,她有著遠超過實際年齡的思慮。近年她透過閱讀、書寫、影像紀錄與舞蹈嘗試爬梳從自身到蘭嶼的文化脈絡,進而建構藝術創作的論述與方法。對各類藝術領域有濃厚興趣,主要專注於當代舞蹈及身體劇場的工作,其他如攝影、電影、音樂等創作也一直持續關注學習,現為維也納表演藝術大學所主持的「創作性的(誤)理解」藝術研究計畫成員。
舞蹈|黃韋捷
身體表演藝術工作者、阿卡西紀錄三階能者、人體模特兒。1991年出生臺灣臺北,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科學學系畢業,2012年接觸舞蹈劇場、表演藝術。2015-2019年擔任布拉瑞揚舞團專職暨創團舞者,常任獨舞段落。現為自由工作者,曾參與戲劇、音樂、影視、展覽、音樂劇等不同類型表演、創作,及身體課程分享教學。
舞蹈|田孝慈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研究所畢業。現為自由藝術工作者,近年專注於觀察時代、歷史文化與環境形塑出之建立於人之上的情感以及其透過身體表述之形式。作品曾受邀至法國亞維儂國家編舞中心、釜山藝術市集、印度加爾各答 Dance Bridge Festival及深圳戲劇雙年展。2008年起於國內外諸多平台發表個人創作,如墨爾本Dance Massive、美國舞蹈節、臺北藝術節、兩廳院新人新視野、下一個編舞計畫、嘉義新舞風及草草戲劇節等。
電聲|張君慈
跨領域藝術工作者。作品以繪畫、詩句、裝置、田野錄音與即興演出等形式,探索在空間中可聽與不可聽之間的身體感知以及意識流動。近期關注於聲音與個體記憶的互動性和訊息傳遞失真的主體性再造,也將聲音記憶的脆弱性視為一種自我治療、一種形成、重組與消逝的反覆過程。作品曾於國內外各地展出發表,其中「月潮搖籃曲」甫獲2020南瀛獎新媒體類首獎。
電Bass|何侊倢
穿梭於文字、音樂、影像、舞蹈之間,常無意間神遊在重疊時空之中,因為時常記得夢,所以寫夢,偶爾也幫自己解夢。當她聽到時她看見,當她書寫時她聽見,她用最獨立的態度去安靜,用最熱烈的靜默去舞蹈。創作時她成長,即興時她享受當下。
嗩吶|黃雅農
專長橫跨插畫、設計、攝影、錄像,擅長以簡潔具質感的畫面敘事;同時也是一位音樂家,專職演奏國樂「嗩吶」。攻讀研究所時始投身藝術領域,具備敏感的社會覺察,對於人與人、人與空間的互動及其中之權力關係相當感興趣,以社會理論為基礎,視覺藝術為工具,漸發展出結合影像、聲音、及肢體即興的創作模式;跨領域身兼多重角色,創作過程中,穿梭鏡頭前與後,在觀看與被觀看的定位中來去自如。近年致力於實驗影像,探討人在空間中的狀態及其交互作用,試圖創造與環境對話的橋樑;並以社區藝術擾動為實踐,落實「藝術即生活」,拉近藝術與大眾之間的距離。
小提琴|戴孜嬣
三歲半由母親啟蒙鋼琴,從此人生和音樂密不可分。經歷多種音樂類型衝擊後,慢慢地終於找到自己,並期許自己離開本我的枷鎖。在創作裡力求尋找更多聲音的可能性,更純粹的與空間、環境、人對話,喚醒聽者心中某些生命片刻。從古典音樂的養分,跨足實驗與當代聲音創作,創作多參與實驗音樂,以物件 作為預置提琴作為發聲,以 21 世紀當代演奏技法,發展出具當代聲響特質的實驗音樂,並長期關注與多種藝術媒材、不同語法、風格的聲響跨域合作。近期也嘗試新音樂劇場作曲創作,以當代音樂語彙結合新媒材開發新形態的音樂創作展延,以音樂演奏家為主體,並向華格納提倡的「總體藝術」概念看齊,結合不同藝術領域而發展出的器樂音樂劇場。近期入選新竹市鐵道藝術村 2021 駐村計畫。
【2021衛武營TIFA當代音樂平台】《在 . 不在》
榕樹廣場過去曾邀請大眾參與許多不同的肢體課程,皆讓不同年齡族群的觀眾都能相遇尬舞或輕鬆搖擺,這次當代音樂平台將推出現場的音樂與舞蹈共創作品,邀請大家享受在青年舞蹈家與音樂家的相乘時光。
為推動音樂家與舞蹈家的藝術理解與合作,捌號會所與雲門劇場於2020年共同主辦「樂舞跨域大師工作坊」,透過舞蹈導師古名伸與音樂導師林芳宜的交叉教學、創作陪伴與引導,讓兩個領域的藝術家從彼此的角度建立新的交流方法、共同實踐與創作,回歸音樂與舞蹈共生與互文的本質,再度相遇。
《在.不在》意識與肉身的存在關聯,強調每位表演者當下的主體性與創造性。場上的表演者們傾聽彼此的呼吸,共享彼此的脈動,再來一點腎上腺素的衝撞。觀眾更能在零距離的呼吸裡找尋最純粹的樂舞關係,觀察表演中的身聲交流,沈浸在無與倫比的餘暉時刻。
演後座談
Q&A:演出後於榕樹廣場西側平台舉行
演出暨製作團隊
舞蹈|郭箏、田孝慈、黃韋捷
音樂|何侊倢、張君慈、黃雅農、戴孜嬣
藝術家介紹
舞蹈| 郭箏
生於蘭嶼,成長過程中,接觸最多的即為與蘭嶼有關的社會議題,對於原住民族的自我認同、島嶼文化的生成與轉變、以及蘭嶼與臺灣本島的對應關係與歷史,她有著遠超過實際年齡的思慮。近年她透過閱讀、書寫、影像紀錄與舞蹈嘗試爬梳從自身到蘭嶼的文化脈絡,進而建構藝術創作的論述與方法。對各類藝術領域有濃厚興趣,主要專注於當代舞蹈及身體劇場的工作,其他如攝影、電影、音樂等創作也一直持續關注學習,現為維也納表演藝術大學所主持的「創作性的(誤)理解」藝術研究計畫成員。
舞蹈|黃韋捷
身體表演藝術工作者、阿卡西紀錄三階能者、人體模特兒。1991年出生臺灣臺北,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科學學系畢業,2012年接觸舞蹈劇場、表演藝術。2015-2019年擔任布拉瑞揚舞團專職暨創團舞者,常任獨舞段落。現為自由工作者,曾參與戲劇、音樂、影視、展覽、音樂劇等不同類型表演、創作,及身體課程分享教學。
舞蹈|田孝慈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研究所畢業。現為自由藝術工作者,近年專注於觀察時代、歷史文化與環境形塑出之建立於人之上的情感以及其透過身體表述之形式。作品曾受邀至法國亞維儂國家編舞中心、釜山藝術市集、印度加爾各答 Dance Bridge Festival及深圳戲劇雙年展。2008年起於國內外諸多平台發表個人創作,如墨爾本Dance Massive、美國舞蹈節、臺北藝術節、兩廳院新人新視野、下一個編舞計畫、嘉義新舞風及草草戲劇節等。
電聲|張君慈
跨領域藝術工作者。作品以繪畫、詩句、裝置、田野錄音與即興演出等形式,探索在空間中可聽與不可聽之間的身體感知以及意識流動。近期關注於聲音與個體記憶的互動性和訊息傳遞失真的主體性再造,也將聲音記憶的脆弱性視為一種自我治療、一種形成、重組與消逝的反覆過程。作品曾於國內外各地展出發表,其中「月潮搖籃曲」甫獲2020南瀛獎新媒體類首獎。
電Bass|何侊倢
穿梭於文字、音樂、影像、舞蹈之間,常無意間神遊在重疊時空之中,因為時常記得夢,所以寫夢,偶爾也幫自己解夢。當她聽到時她看見,當她書寫時她聽見,她用最獨立的態度去安靜,用最熱烈的靜默去舞蹈。創作時她成長,即興時她享受當下。
嗩吶|黃雅農
專長橫跨插畫、設計、攝影、錄像,擅長以簡潔具質感的畫面敘事;同時也是一位音樂家,專職演奏國樂「嗩吶」。攻讀研究所時始投身藝術領域,具備敏感的社會覺察,對於人與人、人與空間的互動及其中之權力關係相當感興趣,以社會理論為基礎,視覺藝術為工具,漸發展出結合影像、聲音、及肢體即興的創作模式;跨領域身兼多重角色,創作過程中,穿梭鏡頭前與後,在觀看與被觀看的定位中來去自如。近年致力於實驗影像,探討人在空間中的狀態及其交互作用,試圖創造與環境對話的橋樑;並以社區藝術擾動為實踐,落實「藝術即生活」,拉近藝術與大眾之間的距離。
小提琴|戴孜嬣
三歲半由母親啟蒙鋼琴,從此人生和音樂密不可分。經歷多種音樂類型衝擊後,慢慢地終於找到自己,並期許自己離開本我的枷鎖。在創作裡力求尋找更多聲音的可能性,更純粹的與空間、環境、人對話,喚醒聽者心中某些生命片刻。從古典音樂的養分,跨足實驗與當代聲音創作,創作多參與實驗音樂,以物件 作為預置提琴作為發聲,以 21 世紀當代演奏技法,發展出具當代聲響特質的實驗音樂,並長期關注與多種藝術媒材、不同語法、風格的聲響跨域合作。近期也嘗試新音樂劇場作曲創作,以當代音樂語彙結合新媒材開發新形態的音樂創作展延,以音樂演奏家為主體,並向華格納提倡的「總體藝術」概念看齊,結合不同藝術領域而發展出的器樂音樂劇場。近期入選新竹市鐵道藝術村 2021 駐村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