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t\t11:00/15:00
\n\t\t\t\n\t\t\tX
\n\t\t\t《亞洲近未來》
\n\t\t\t20'
\n\t\t\t消逝之島*
\n\t\t\t11/22
\n\t\t\t21:30
10'
\n\t\t\t馬戲人生**
\n\t\t\t15'
\n\t\t\t柬埔寨馬戲傳奇:法爾與白金之歌
\n\t\t\t15'
\n\t\t\t瀨戶內馬戲工廠
\n\t\t\t10/30-11/28
\n\t\t\t12:15/16:15
11/23
\n\t\t\t21:30
《透視生命的厚度》
\n\t\t\t7'
\n\t\t\t生命練習曲
\n\t\t\t26'
\n\t\t\t澳洲馬戲群星會
\n\t\t\t15'
\n\t\t\t衣索比亞天空下 - 大地馬戲團
\n\t\t\t5'
\n\t\t\t窗外奇想
\n\t\t\t10/30-11/28
\n\t\t\t13:20/17:20
11/24
\n\t\t\t21:30
《拉美風潮》
\n\t\t\t6'
\n\t\t\t夜幕之城
\n\t\t\t10'
\n\t\t\t眼中禁果
\n\t\t\t10'
\n\t\t\t鄉野情迷
\n\t\t\t8'
\n\t\t\t誕生獸看世界
\n\t\t\t10/30-11/28
\n\t\t\t14:00/18:00
11/25
\n\t\t\t21:30
《航向新視界》
\n\t\t\t8'
\n\t\t\t安可榮耀 - 重返傑克森巷
\n\t\t\t21'
\n\t\t\t航向永續:馬戲新視界
\n\t\t\t12'
\n\t\t\t甦醒
\n\t\t\t20'
\n\t\t\t(特別放映)醒・者
\n\t\t\t*《消逝之島》僅提供現場放映
\n\n**《馬戲人生》現場放映日期為 11.20-11.28
\n\n※場次與片單依官網公告為準。
\n\n※主辦單位保有最終修改、變更、活動解釋及取消本活動之權利,若有相關異動將公告於官方網站, 恕不另行通知。
\n\n\n\n
主辦單位
\n\n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n\n\n\n
合作夥伴
\n\n英國傑克遜巷藝術中心
\n\n墨西哥馬戲藝術推廣中心
\n\n日本瀨戶內馬戲工廠
\n\n澳洲群藝馬戲製作公司
\n\n\n\n
特別感謝
\n\n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n\n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
\n\n\n\n
更多節目與活動
\n\n\n\n\n\n
\n'},{title:"亞洲近未來",content:'
《消逝之島》
\n\n李宗軒、福爾摩沙馬戲團
\n\n臺灣|2020|20分鐘
\n\n肉身與竹竿在陽光下翻扭成一團生機,束線帶製成的穿戴裝置纏縛出空間紋理,馬戲的肉身徜徉在屋宇巷弄裏,穿梭金屬磚造間,發出聲響、衝撞空氣微塵,訴說著人類與人造的有機相依。1970年,位於臺北邊陲的社子島被劃為禁建的洪氾區;2020年,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與菲律賓藝術家理羅・紐合作,歷經3年的探索,帶領觀眾走進社子島的河岸與廠房,以天空為幕、土地為舞台,結合南管、特技,融建築與街道為場景,將穿越的身影凝固於影像之中,在充滿生命力的戲法與裝置間,探問文明與自然的邊界、感受社子島的掙扎與時空推移。
\n\n
\n李宗軒
現任福爾摩沙馬戲團藝術總監,身兼編舞、導演及舞者,創作橫跨肢體、影像、新媒體與當代馬戲。曾擔任臺灣眾多知名舞團舞者,近期導演作品包括2019-2020年《消逝之島》、2018 年《悟空》等。
\n\n
\n福爾摩沙馬戲團
成立於2011年,臺灣本土具指標性的當代馬戲團隊。團隊成員來自不同的表演領域,擅於媒合跨領域表演型態,曾以「馬戲跨界三部曲」與劇場、舞蹈等不同領域藝術家合作,發展出獨具一格的肢體語彙與創作美學,廣受海內外觀眾喜愛。
\n\n\n\n
導演|李宗軒
\n\n裝置設計|理羅・紐
\n\n製作人|余岱融
\n\n表演者|陳冠廷、羅元陽、郭璟德、趙偉辰、林聖瑋、徐岳緯
\n\n影像製作|景軒映像
\n\n\n\n
《馬戲人生》
\n\n洪偉晟X南洄映画
\n\n臺灣|2021|10 分鐘
\n\n2021年5月11日,臺灣疫情進入二級警戒,素來習慣翻滾、跑跳、疊羅漢、雜耍的馬戲表演者,身體與人生彷彿都隨著警戒升級,一起被封印。有人因現實經濟考量,被迫搬離熟悉的場域;有人透過沉澱,翻轉視角拋開刻板標籤,透過作品探討存在的價值;有人因防疫指引,思考新型態的馬戲表演方式;有人則在艱困時刻,搭建表演者與部會組織的溝通橋樑。馬戲一直在追求平衡,表演者則在多重角色間找平衡,《馬戲人生》記錄下這群人的馬戲人生,也是這疫情時代的「嘛係人生!」
\n\n\n\n
南洄映画
\n\n深耕南臺灣,以高雄為基地發展影像創作。透過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物之間的交流聯繫,將彼此串聚、回流,如水一般自由,流經上游至大海再回歸於起源,於南臺灣建立良好的循環。讓南部人可以到各地闖蕩,最終流回自己的故鄉。
\n\n\n\n
製作單位|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南洄映画
\n參與演出|福爾摩沙馬戲團、創造焦點、徐開炫、圓劇團、狂夢藝術、臺灣街頭藝術文化發展協會、紅鼻子馬戲團X混域規劃製作X湛時這樣影像工作室、劉彥成X大身體製造
\n\n
《柬埔寨馬戲傳奇:法爾與白金之歌》
\n\n柬埔寨法爾馬戲團X法爾藝術學院
\n\n柬埔寨|2021|15分鐘
\n\n©Ranuth Yun
\n\n在高棉語中,所有與營養相關的詞,必定都與「米」有關聯。柬埔寨人在田裡出生、長大;工作、死亡,都與米緊緊相依。米為柬埔寨帶來富裕,也寫下長年被外界剝削的歷史。故事中的人們面臨了社區轉型利益導向,彼此陷入競爭、嫉妒、貪婪與自私的漩渦之中,試圖以藝術回應當代社會的精采創作。
\n\n\n\n
從飯碗到馬戲棚,《White Gold》是被譽為「柬埔寨太陽馬戲團」的柬埔寨法爾法馬戲團近期重要創作,也是他們歷年來以馬戲為媒介,向世界講述柬埔寨故事的重要作品。本片記錄了作品的創作過程,與法爾這座兼具馬戲棚、馬戲團與馬戲學校的奮鬥之路。
\n\n\n\n
柬埔寨法爾馬戲團、法爾藝術學院
\n\n柬埔寨法爾馬戲團為創立於暹粒的社會組織與馬戲團,除了創作演出,也雇用表演藝術畢業生,創造教育與職涯的正循環。法爾藝術學院創立於1994年,由九位在難民營渡過青少年時期的紅色高棉倖存者共同創辦,是柬埔寨第一所非營利藝術學校,為當地青少年提供表演藝術、視覺與應用藝術等相關課程。在紅色高棉以種族滅絕屠殺了一整代藝術家後,法爾組織致力於保護並重新振興柬埔寨藝術。
\n\n\n\n
共製單位|法爾藝術學院、法爾表演藝術社會企業、Productions Hors Jeu
\n\n\n\n
《瀨戶內馬戲工廠》
\n\n瀨戶內馬戲工廠
\n\n日本|2021|15分鐘
\n\n位於日本西南方的瀨戶內海,擁有豐富的藝術能量,以及日本最重要的當代馬戲基地「瀨戶內馬戲工廠」,本片記錄了2021年旗下團員於當地創作的兩支馬戲作品。《YonaYona Circus 2020》專訪了作品中的馬戲藝術家,如何從馬戲技法出發,連結社會、議題與人生的思考脈絡,透過創作反思當代馬戲的存在意義。《Welcome to the Circus at a Harbor !》則由四名馬戲藝術家跨界與當地音樂家合作,詩意的高空綢吊以海港為大幕,為在地居民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戶外演出,也為攜手挺過疫情的城市獻上祝福。
\n\n\n\n
瀨戶內馬戲工廠
\n\n創立於日本高松市,為日本第一個當代馬戲組織,致力於發展當代馬戲創作與人材培育。瀨戶內馬戲工廠提供馬戲藝術家的支持包含駐村、表演、工作坊與論壇,也舉辦「瀨戶內創意馬戲節」,連結海內外馬戲人才與資源,是日本最重要的馬戲發展基地。
\n\n\n\n
《YonaYona Circus 2020》
\n\n影像導演|Satoshi UEHARA
\n\n導演|Michiko TANAKA
\n\n表演者|Aki YOSHIDA (Aerial artist), Aimi HASEGAWA (Aerial artist), Kai TANIGUCHI (Cyr Wheel / Acrobat dance)
\n\n本作品由Kagawa Prefecture支持
\n\n\n\n
《Welcome to the Circus at a Harbor!》
\n\n影像導演|Hiroki NISHIKAWA
\n\n導演|Michiko TANAKA
\n\n表演者|Aki YOSHIDA (Aerial artist), Aimi HASEGAWA (Aerial artist), Kai TANIGUCHI (Cyr Wheel / Acrobat dance)
\n\n音樂導演|Maki NAGASAKI
\n\n音樂家|Takahiro NAKAI (Ukulele), Yo SAKAMOTO (Violin), Korokyu (Accordion), Keisuke TSUCHIDA (sousaphone)
\n\n本作品由高松觀光會展事務局支持
\n\n\n'},{title:"透視生命的厚度",content:'
《生命練習曲》
\n\nSean GANDINI, Gandini Juggling
\n\n英國|2020|7分鐘
\n\n是馬戲,還是舞蹈?表演者立足於城市稜角間,以拋擲的球、棒對應自然的曲面,變換的身形回應空間的線條,透過鏡頭的框列與堆疊,創造畫面的無限層次。曾編創「機遇編舞法」的美國現代舞大師康寧漢,透過隨機的擲骰方式串連舞蹈動作先後順序,創造出後現代舞的全新面貌。如果康寧漢來為馬戲「編舞」,會是什麼樣的光景?馬戲藝術家Sean Gandini向已故編舞大師致敬之作,拍攝場景橫跨巴黎、紐約、倫敦,多人異地的雜耍表演透過鏡頭語言的堆疊切換,展現出馬戲的靈動與生命力。
\n\n\n\n
Gandini Juggling
\n\n成立於1992年,由知名馬戲藝術家Sean GANDINI和Kati YLÄ-HOKKALA創辦,為當代馬戲與雜耍劇團先鋒。團隊成員囊括近20位精通各式雜耍技法的表演者,創作產量豐碩,且從未停止探索雜耍的全新可能。成立至今已走遍50個國家、完成超過5千場演出,地點橫跨法國當代美術館到德國歌劇院、黎巴嫩劇院到阿根廷的馬戲篷,近年演出多集中於英國大型劇院與戶外藝術節等。
\n\n\n\n
導演|Sean GANDINI
\n\n表演者|Kim HUYHN, Jose TRIGUERO, Benjamin BEAUJARD (Paris) ; Jennifer GOGGANS (New York) ; Sean GANDINI, Erin O'TOOLE, Kati YLÄ-HOKKALA (London)
\n\n影片|Vincent ZENZEL (Paris), Daniel MADOFF (New York),
\n\n剪接|Alice UNDERWOOD
\n\n音樂|Caroline SHAW
\n\n合作單位|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Merce Cunningham Trust in New York, Montclair University New jersey, IJA International Juggers Association and Summer Streets Festival
\n\n\n\n
特別感謝英格蘭藝術委員會、默斯・坎寧安信托基金會和舞蹈無限大計畫
\n\n《生命練習曲》為2020年舞蹈無限大計畫精選作品之一
\n\n\n\n
《澳洲馬戲群星會》
\n\nCasus Circus、We3、群藝馬戲製作公司
\n\n澳洲|2021|26 分鐘
\n\n©Aaron Walker
\n\n遠在地球的另一端,澳洲馬戲發展自成風格,展現技巧也融入創作者對當代社會的觀察與回應。本片集結了兩部馬戲作品,《You & I》不同於多數悲劇收場的同志故事,以兩個男子的高難度雜技、空中特技,與穿插的魔術和舞蹈,展現一段赤裸又極富詩意的雙人馬戲,深切刻劃關係中充滿接納與信念的愛。《The Long Pigs》劇名取自美拉尼西亞食人族對「人肉」的匿稱,也被視為一種地下小丑邪教;三位偏執的黑鼻子小丑一起工作、玩耍、喃喃自語,詭譎的場景與奇異的節奏交織,是馬戲中難得的黑色喜劇類型。
\n\n\n\n
Casus Circus
\n\n創立於澳洲布里斯本,擅長融合情感關係、多元文化與獨特的編舞和馬戲雜技,創造舞台上精采的瞬間。
\n\n\n\n
We3
\n\n澳洲當代馬戲劇場,由三位表演者Nicci WILKS、Derek IVES-PLUNKETT與Clare BARTHOLOMEW組成,三人皆為澳洲重要的馬戲、劇場與小丑表演者。
\n\n\n\n
群藝馬戲製作公司
\n\n深耕澳洲,致力於發掘在地具潛力的馬戲團隊,提供全方位的藝術經紀與國際推廣支持,計劃於2022年在澳洲布里斯本舉辦「CircFest」馬戲藝術節。
\n\n\n\n
導演、表演者|Jesse SCOTT, Lachlan MCAULAY (You & I);Nicci WILKS, Derek IVES, Clare BARTHOLOMEW (The Long Pigs)
\n\n\n\n
《衣索比亞天空下 - 大地馬戲團》
\n\nLukas BERGER, Circus Debere Berhan
\n\n葡萄牙、德國、奧地利、衣索比亞|2019|15 分鐘
\n\n非洲,衣索比亞壯闊的山河美景前,男子拋灑手上的穀物,女孩在泥土地上耍玩花式呼拉圈,群山環繞的大小男孩躺在地上拋接,寺廟裏虔誠的身體與祈禱聲交織一曲和諧。沒有報童大街小巷呼喊馬戲團的到來,也沒有社群媒體的行銷渲染,長長的道路與動物隨興迎接,這是Circus Debere Berhan展開巡迴的起點。導演帶著攝影機走入山河,橫跨都市與鄉間,捕捉演員日常所見、身體所感的自然場域。簡單的節奏烘托動作的生氣,固定的鏡頭捕捉表演的即時性,在這樣壯闊的天地舞台前,欣賞馬戲特技無需屏氣凝神。
\n\n\n\n
Lukas BERGER
\n\n攝影師、影像創作者,近年往返於衣索比亞、布吉納法索、巴基斯坦、烏茲別克、俄羅斯與歐洲進行影像創作。2015年首部導演作品《Circus Debere Berhan》於米蘭首映,入選超過30個國際影展;2019年執導《衣索比亞天空下 - 大地馬戲團》入選多個國際影展,獲獎無數。
\n\n\n\n
Circus Debere Berhan
\n\n1998年創立於衣索比亞Debere Berhan小鎮,起源於一場馬戲工作坊,目的是指導當地貧困的幼童馬戲技法,賺取收入並改善生活。如今Circus Debere Berhan已累積近百名馬戲表演者,包括身心障礙兒童與青少年等,以小團體的形式在衣索比亞各地巡迴演出中。
\n\n\n\n
導演| Lukas BERGER
\n\n共同導演|Mário GAJO DE CARVALHO
\n\n馬戲團藝術總監|Teklu ASHAGIR
\n\n製作人|Mário GAJO DE CARVALHO / Lukas BERGER
\n\n攝影|Lukas BERGER
\n\n表演者|Liya AWRARES, Beza ABEBE (Hoola Hoop), Habtamnesh BAHAILO (Aerial Hoop), Dawit BERIHAN, Beniyam BAHAILO (Footing), Alamseged KEFYALEW (Clown), Fakrata SEGAYE, Marshet W/Agegnw (Whrling lake), Abonesh YELMA, Zakarias KEFYALEW, Woreku BEKELE, Yegle BELETA (Fire Juggling).
\n\n收音|Mário GAJO DE CARVALHO / Lukas BERGER
\n\n服裝|Trngo BEHAILO
\n\n剪接|Mário GAJO DE CARVALHO / Lukas BERGER
\n\n聲音設計|Mário GAJO DE CARVALHO
\n\n音樂|Toumani DIABATE, Tim HECKER, Akalé WUBÉ, Girma BÈYÈNÈ, Tefayé & Ayaléw ABBÈBÈ
\n\n\n\n
《窗外奇想》
\n\nNikki RUMMER
\n\n英國 |2020|5 分鐘
\n\n隨著世界疫情爆發、英國封城,人們關進家中,在窗前想像戶外的陽光與空氣。馬戲藝術家Nikki RUMMER將身體作為有機介質,思考人們在這之中的身體經驗;她以城市中的船屋為舞台,對世界拋出問句:「還記得從家中看出去的窗外風景嗎?」她以自己的身體模擬自然,爬匐船緣、翻滾如風,在玻璃窗面印下生命的熱氣;又如水般綿延,汨汨流動成視覺的漣漪。在維護城市運行的河道上,用身體創造出如畫般的有機流動光景。透過影像畫框變幻、剪輯視角切換,創造出這部獨特的馬戲抒情詩。
\n\n\n\n
Nikki RUMMER|
\n\n曾任美國競技體操選手長達十年,後於英國國家馬戲中心主攻平衡桿與雙人頂,於倫敦修習卡波耶拉(巴西戰舞)。她與馬戲藝術家JD BROUSSÉ合作超過七年,兩人專攻雙人頂,並一同創造出以動作為基礎,融合雜技、舞蹈與文字的獨特馬戲敘事手法。2020年英國因疫情封城,她開始創作短片,《窗外奇想》為其首部執導並演出的馬戲影片作品。
\n\n\n\n
編舞、導演、表演者|Nikki RUMMER
\n\n拍攝、剪接|Alice UNDERWOOD
\n\n聲音設計|Alberto RUIZ SOLER
\n\n音樂|Places by Skygaze
\n\n\n\n
本作品為夏季街頭藝術節委託製作 ,並受到英格蘭藝術委員會協力支持
\n\n\n'},{title:"拉美風潮",content:'
《夜幕之城》
\n\nJacob VARGAS TORRES
\n\n哥倫比亞 |2020|6 分鐘
\n\n夜空下,甦醒的城市脈搏顫動,人類的思維蠢蠢欲動,坐困家中的他從四壁牆面起身,試圖改變日常的牆面角度,更換空間氣味、感知與味道,將家變成神聖的戰壕與堡壘,安放情感、思考與身體,也為日常相伴的點滴物件與生命創造新的隱喻。身兼表演者與影像創作者的哥倫比亞導演Jacob VARGAS TORRES,以自身作為表演媒介,串連日常物什與獨特的鏡頭語言,創造出全新的馬戲表演視角,並試圖在他打破的框架中,置入發人深省的當今社會寫實剪影。
\n\n\n\n
Jacob VARGAS TORRES
\n\n哥倫比亞馬戲表演者、影像創作者與鞋履設計師。他擅長打破理論、規則與美學,讓創作接近直覺、即興,甚至失誤。作品深入政治、社會、文化與經濟等議題,以及介於其中的人與時空。Jacob致力與多元領域的藝術團隊合作,並持續發表表演和影像創作。
\n\n\n\n
導演|Jacob VARGAS TORRES
\n\n原創音樂和剪接|Max RUIZ
\n\n攝影|Luisa RODRÍGUEZ S, Ramón EL GATO
\n\n表演者、編導|Coco VARGAS
\n\n製作單位|Jacob Films
\n\n\n\n
《眼中禁果》
\n\nCabaret Capricho
\n\n墨西哥|2021|10 分鐘
\n\n你眼中的我是什麼樣子?你看他的角度和我有什麼不同?
\n\n以施工中的建築為場景,裸露的壁面、脫落的磚塊,解構味十足的場景成為特技施展的空間,肉身坦然地動作、交錯,挑戰極限也創造對話。這是一部探討觀看的方式、觀點,與失去的故事,打破馬戲影片的技巧展現,透過影像剪接創造獨特的視角切換,呼應導演試圖從「凝視」出發,探索視覺感官與情感的連結。抽掉馬戲的娛樂性,加入視障表演夥伴,真切地感受人與人相互牽引的奇妙平衡。
\n\n\n\n
Cabaret Capricho
\n\n墨西哥馬戲團,2007年創作了第一齣馬戲作品,爾後展開國際巡演。曾受邀前往16個國家發表作品,包括馬戲創作、電影,與非典型劇場空間的演出。團隊致力於透過馬戲與影像的創作,持續發掘說故事的新觀點。
\n\n\n\n
導演|César BARRIOS
\n\n表演者|Violeta CASTRO, Itzel BARAJAS, Luna ALBA RODRIGUEZ, Ignacio VARELA, Fernando MANICA, Erándeni NAVA, Omar BARRIOS
\n\n原創音樂|Oscar COYOLI, Ernesto CANO
\n\n收音|Jorge GONZÁLEZ
\n\n文本|Violeta CASTRO, Katalina RAMÍREZ, Omar BARRIOS
\n\n服裝和道具設計|Rombo TALLER
\n\n執行製作和傳播|Cuarta
\n\n攝影|Daniel VALLE, Amapola NAVA, Othocani ALVAREZ
\n\n\n\n
本作品由FiCHo · International Circus and Chou Festival of Mexico, Cuarta Arte Action, Jaque AL REY協力支持
\n\n\n\n
《鄉野情迷》
\n\nGerman ESPIAUT, Cia Barnabô
\n\n巴西|2021|10 分鐘
\n\n\n\t\t |
關係的依存就像探戈,時而濃情蜜意,時而相看兩厭,狀似難以捉摸,卻又一進一退地剛好達到平衡。本片以巴西馬戲團Cia Barnabô的馬戲創作《Rustic》為拍攝主題,與影像導演German ESPIAUT合作,加入鏡頭的多元視角,以馬戲演繹伴侶關係的跌宕起伏,兩個表演者在手把手的雙人雜技中找尋平衡,也在關係的依存間尋找互補的節奏,宛如一場橫跨表演與人生的精采寓言。
\n\n\n\n
German ESPIAUT
\n\n阿根廷裔影像導演、攝影師,參與過多部影片剪輯、導演,定居於巴西。
\n\n\n\n
Cia Barnabô
\n\n由馬戲藝術家Pablo NORDIO與Lu MENIN共同創辦。Pablo NORDIO身兼小丑、雜技、雜耍演員、音樂家和高空安全員,1997年加入Circo Amarillo馬戲團,開始進行馬戲創作;Lu MENIN為傳統芭蕾出身,後學習卡波耶拉(巴西戰舞),1997年於倫敦學習高空和倒立,曾前往多國巡演並持續馬戲創作。
\n\n\n\n
導演、攝影師、剪接|German ESPIAUT
\n\n藝術家|Lu MENIN, Pablo NORDIO
\n\n藝術總監|Leandro MENDOZA
\n\n共製單位|Cíclicus
\n\n執行製作|Gebra SERRA (Cíclicus), Gisele TRESSI (Cia Barnabô)
\n
《誕生獸看世界》
\n\nMichel ALZAGA
\n\n墨西哥 |2021|8 分鐘
\n\n生命,從一顆蛋開始。敲開氣室,粉碎蛋殼,任蛋白、蛋黃、臍帶與胚盤掉落,接觸空氣感受世界。新生命與世界的初見面,帶點恐懼與快樂,還有一點困惑,但絕不停止向陌生探索,如跳舞般在碰撞間尋找平衡。忽然一道光,全新的蛋降落在樹林裡,野獸誕生了,全新的探索於斯起始。
\n\n導演Michel ALZAGA以蛋的孵化為創作起點,自子宮破殼誕生的野獸在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的世界裡探索、尋找平衡,強烈的意象與表演搭配動人的馬戲輔助思考,將奇幻的動態化為發人深省的人生寓言,深具當代潛力。
\n\n\n\n
Michel ALZAGA
\n\n馬戲創作者,小丑表演者。畢業於加拿大溫哥華馬戲學校,後於墨西哥瓜達拉哈拉大學研讀電影、卡巴納斯文化中心學習表演藝術,並持續小丑與喜劇訓練。他也是「Claunodromo」藝術總監,致力於小丑表演的藝術創作,屢屢獲邀赴國際巡演。
\n\n\n\n
作者、導演和小丑表演|Michel ALZAGA
\n\n攝影和剪接|Alan BECERRA
\n\n原創音樂|Xiranda
\n\n歌曲|Seleni, Cristhoffer MOE DITLEVSEN
\n\n服裝設計|Alondra GARCÍA
\n\n製作助理|Toto CORTÉS
\n\n製作統籌|Claunodromo
\n\n\n'},{title:"航向新世界+特別放映",content:'
《安可榮耀 - 重返傑克森巷》
\n\nKaveh RAHNAMA、傑克森巷馬戲藝術中心
\n\n英國|2021|8 分鐘
\n\n©Mark Morreau
\n\n街頭飄來不尋常的氣息,一群姿態各異又身懷絕技的表演者,不約而同從公車、地鐵、街道⋯⋯以各種方式朝傑克森巷馬戲藝術中心靠近。打開封鎖的大門,翻越施工中的鐵皮,儘管空間塵土飛揚、舞台也尚未完工,但這一刻,他們引頸期盼已久。作為倫敦重要的馬戲基地,傑克森巷長期支持馬戲的發展與推廣,2020年底開始長達一年的閉館整修,不但提供駐村支持,更號召創作者結合日常與技藝共創馬戲影片。儘管迎接他們的不是華麗帷幕與滿座觀眾,馬戲的魅力可一點也不受時空與工程限制,只待他們挺直身軀、粉墨登場。
\n\n\n\n
Kaveh RAHNAMA
\n\n致力於馬戲表演、視覺藝術,投身馬戲藝術創作超過15年,長期擔任相關課程講師,並曾創作作品《The Hot Dots》、《Backgammon for beginners》。他也以表演者、導演與顧問等身分參與巡迴演出,2009年起與傑克森巷馬戲藝術中心展開密切合作。
\n\n\n\n
傑克森巷馬戲藝術中心
\n\n倫敦重要的藝術文化中心與當代馬戲劇場,致力於創作當代馬戲,發展藝術參與和教育平台,並與當地社區保持密切交流。
\n\n\n\n
導演|Kaveh RAHNAMA
\n\n拍攝和剪接|Mark MORREAU
\n\n表演者|Charmaine CHILDS, Mike CORR, Joana DIAS, Ella GOLT, Leo HEDMAN, Maz OLAYIWOLA, Si RAWLINSON, Natalie RECKERT, Ed STEPHEN and Kieran WARNER (Simple Cypher)
\n\n燈光設計|Will MONKS
\n\n聲音設計|Liam QUINN
\n\nGaffer and Assistant Camera|Simon JACKSON
\n\n舞台監督和防疫負責人|Jackie LE
\n\n執行製作|Flora HERBERICH
\n\n出品單位|傑克森巷馬戲藝術中心
\n\n特別感謝場地經理Richard BAKER
\n\n\n\n
《航向永續:馬戲新視界》
\n\nAntonine MENARD
\n\n法國 |2021|21 分鐘
\n\n隨著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為了喚起大眾對氣候議題的重視,法國The Elemen’Terre Project邀請加拿大馬戲團Cirque Barcode開啟一項挑戰,以最低碳的方式,駕駛帆船在法國西北方布列塔尼沿海巡迴,生活起居與創作都在船上進行,並沿途停靠小島為居民帶來演出,內容緊扣環境議題。導演貼身拍攝並記錄下馬戲團以帆船為家、在島嶼間移動創作,在有限的空間裡測試身體極限,在極度親密的貼身相處中探索彼此,也在日常起居間討論與辯證。「綠色是最乾淨的顏色。」隨著旅行持續推進,他們的所見所思與理念,都隨著身體的如實體會,藉藝術實踐持續傳遞。
\n\n\n\n
Antonine MENARD
\n\n法國影像創作者、導演,投入電視與廣告影像製作多年,後創辦「Samouraï coop」工作室,開始自己的影像創作,專注於藝術、自然、生態與運動等領域。
\n\n\n\n
Cirque Barcode
\n\n組成於加拿大蒙特婁國家馬戲學校,起初由馬戲藝術家Tristan、Alexandra、Eric與Eve BIGEL一同巡演國際馬戲藝術節,並屢獲獎項。2019年加入共同創辦人Sophie PICARD,正式組成「Cirque Barcode」,創作馬戲劇場《Sweat & Ink》、《Branché》,用馬戲喚起世人對氣候議題的重視。
\n\n\n\n
導演|Antonine MENARD
\n\n表演者|Cirque Barcode
\n\n製作單位|The Elemen’Terre Project
\n經銷單位|Samouraï Coop
\n\n
《甦醒》
\n\nJames BONAS, Inverted Theatre
\n英國 |2020|12 分鐘
以船屋為家的她,封城期間陷入方寸窠臼。從早晨盥洗起身、品嚐第一杯咖啡,到攀附船身船緣,鍛鍊肢體技能,她只能在艙內翻轉,任思緒飄搖攻陷自身。她書寫、思考,在方寸之間呼吸起伏、努力尋找平衡。不同於一般肢體創作先行、影像捕捉的模式,《甦醒》由編舞家Tamzen MOULDING與影像創作者合作,融合影像語彙與肢體語言,設計腳本後付諸拍攝,再委請音樂製作人進行配樂創作。結構清晰,敘事精準詩意,透過鏡頭輔助空間敘事,肢體詮釋內心情緒,展現獨特的影像魅力,觀看的同時亦能同感表演者的內心世界。
\n\n\n\n
Inverted Theatre
\n英國編舞家Tamzen MOULDING創立於2011年,致力於融合雜技、手平衡與舞蹈,創作獨特的馬戲劇場作品。創立至今已發表過多支舞蹈/馬戲影片,屢屢受邀至英國與歐洲劇院、藝術節播映。《甦醒》為其2020年馬戲三部曲作品之一,在疫情期間與影像創作者與音樂製作人透過線上討論,結合各自馬戲、音樂與影像的專業,創作出兼具獨特敘事美學的馬戲影片作品。
\n\n
導演|James BONUS
\n\n編舞|Tamzen MOULDING
\n\n拍攝和剪接|Simon BECKETT
\n\n作曲|Aelfwyn SHIPTON
\n\n製作單位|Inverted Theatre
\n\n\n\n
特別放映
\n\n《醒.者》
\n\n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
\n臺灣 |2021|15 分鐘
在睡著與夢醒之間,眼中的模糊是永恆還是瞬間?
\n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集結了18位不同背景的學生表演者,透過朝夕相處與學校的技巧訓練累積,逐漸長成一個個獨特的馬戲表演者,彼此亦培養出豐厚的情感與默契。他們以身體來表述沉睡與甦醒的軀殼,藉特技的平衡與失衡,詮釋意識與身體的拉扯狀態,將日常轉化為特技,創作出這齣獨特的表演《醒・者》,並藉由影片記錄下難能可貴的學習與創作過程。
\n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
前身為復興劇校與國光藝校,1999年合併為臺灣戲曲專科學校,2006年改制為臺灣戲曲學院,是臺灣第一所12年一貫制的戲曲人才養成學府。民俗技藝學系集結了不同背景的表演者,在
\n\n時間的訓練與默契培養下,打磨出多元的特技技巧與創新表演風格。
\n\n\n\n
主創團隊|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
\n\n編導整合暨編創指導|李曉蕾
\n\n特技技術指導|張京嵐
\n\n行政指導|陳碧涵、李曉蕾、張京嵐
\n\n演員|尤崇懿、江宇宏、李承泰、林建銓、林宗瀚、姜乃文、陳彥齊、陳維緯、林怡呈、金睿琳、洪宇葳、高若恬、張芳睿、郭子嘉、郭芸萱、楊斯涵、蔡沄軒、謝欣妤、羅盈采
\n\n製作單位|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臺灣戲曲學院藝文中心
\n\n\n\n
\n'}],time:"2021/10/30 ~\n 2021/11/28\n 11:00 ~ 19:00",title:"【2021衛武營馬戲平台】《馬戲.人生》短片影展",related:[]},relatedPrograms:[{title:"【2023衛武營馬戲平台】圓劇團 《交陪曲》+虎劇團《打鐵人們》",introduction:" ",image:"f27acb3887e60391f8de3b36befbb354",link:"/programs/6475a2905c352d00077403d8",catalogs:[],date:"2023.12.16 - 2023.12.17"},{title:"【2023衛武營馬戲平台】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解憂快餐車》",introduction:"車上推出一道道經過細火慢熬的馬戲演出,精彩內容令人回味無窮。",image:"bfd51bdca6dc05373145c0f255054e34",link:"/programs/652769e9b9845e0008e3cbb4",catalogs:[],date:"2023.12.08 - 2023.12.09"}]},fetched:!0},shippingAreas:{rows:[],loaded:!1},userAuth:{logined:!1,status:"NORMAL",inited:!1,data:null,showNsoOverlay:!1},announce:{show:!0},youthOverlay:{show:!1,showed:!1},featureCategories:{rows:[],loaded:!1,loading:!1},features:{rows:[],loaded:!1,loading:!1},newsCatalogs:{rows:[],loaded:!1,loading:!1},chronologies:{rows:[],loaded:!1,loading:!1}},routing:{locationBeforeTransitions: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