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票價:NTD$300、600、900、1200、1600、2000
- 相關優惠請至購票網站查詢。
- 衛武營協辦節目
- 節目全長約170分鐘,含中場休息20分鐘。
德語演出,中文字幕。
演出有裸露畫面,請斟酌入場。
- 建議12歲以上觀眾觀賞。
- 遲到觀眾須遵循工作人員指示入場。
2023 C-LAB聲響藝術節 IRCAM《大都會》電影音樂會
※原訂於《大都會電影音樂會》之演後座談,由於作曲家行程因素,不克親自前往現場,演後座談因故取消,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作曲家另提供訪談影片,透過訪談亦可更加了解創作內容,歡迎線上觀賞。►點我觀看 |
2023 C-LAB聲響藝術節帶來電影導演佛列茲・朗 (Fritz LANG) 經典科幻電影《大都會》 (Metropolis) 結合16位音樂家編制室內樂團、電子音樂以及沉浸式環繞聲場版本的電影音樂會。對作曲家馬丁・馬塔隆 (Martin MATALON) 而言,音樂不是為了襯托電影而存在的角色,音樂本身便可自成一格。
《大都會》長度約二個半小時。音樂依著劇情鋪陳與影像發展,每一個段落,透過音樂的帶領,觀眾透過聽覺感受到故事內容與環環相扣的動態影像流動性。在室內樂團現場演出之外,馬塔隆拓展音樂與聽覺維度,加入電子音樂元素以及聲音和音場設計。新的科技與技術,讓作曲家在仰賴樂團演奏出的音樂之外,還得以動用電腦工程師、聲音設計師、音場設計師、音響工程人員等,透過預製、收錄音、混音等繁複的電腦工程技術搭配上精細的音場設計,讓觀眾的聽覺經驗不只是來自舞台單一方向,而是被來自四面八方流動性的音樂包覆其中,擴大觀眾對音樂的體驗感受。
2023 C-LAB聲響藝術節「IRCAM《大都會》電影音樂會」展現了電影音樂創作新的維度,融合了音樂、科技、聲響、空間的想像元素,拓展出新的類型。2023年10月15日在高雄衛武營呈現的作品版本,為法國IRCAM工程團隊專為衛武營做現地聲場設計的版本。無論你是電影迷、音樂迷、聲響迷或是想要拓展聆聽體驗,IRCAM《大都會》電影音樂會是絕不可錯過的節目!
演出暨製作團隊
《大都會》音樂(2010)
作曲家| 馬丁・馬塔隆
指揮|張尹芳
樂團|時間藝術工作室、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台北打擊樂團
《大都會》電影(1927)|德國
導演|佛列茲 朗
規格|黑白,數位修復版(2010)
長度|150 分鐘
電影修復|弗里德里希.威廉.穆瑙基金會,威斯巴登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策劃單位|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法國聲響與音樂研究統合中心
合作單位|時間藝術工作室
協辦單位|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
藝術家介紹
作曲家馬丁‧馬塔隆
馬丁·馬塔隆 1958 年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1989 年,開始與雅克-路易·莫諾一起擔任指揮的他於紐約創立了Music Mobile樂團,致力於演奏當代曲目(1989-96)。
1993年定居巴黎後,馬塔隆首度與 IRCAM 合作,為龐畢度中心舉辦的博爾赫斯宇宙展覽創作了《La Rosa profunda》。次年,再受 IRCAM 委託為佛列茲·朗的默片《大都會》修復版創作音樂。
此外,他的作品還包括大量室內樂和管弦樂,例如大型管弦樂曲《Otras Ficciones 》和《Lignes de fuite》,大提琴八重奏曲《del matiz al color》,合唱及電子樂作品 《Monedas de hierro》,以及光譜廣泛的各類型作品,橫跨音樂故事、舞蹈、裝置藝術、文本音樂、廣播劇、音樂劇、默劇配樂等。
始於 1997 年,介於遊走獨奏協奏曲創作和室內樂之間的《Trames》系列,以及為獨奏樂器和即時處理音樂構思的《Traces》系列,構成了這位作曲家的某種作曲日記,也是他的作品集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此外,他也定期指揮樂團並從事教學活動,2003 年和 2004 年,他擔任洛林國家管弦樂團和阿森納音樂廳的駐團作曲家。2005 年到 2009 年,擔任 La Muse en Circuit 電子音樂工作室的駐團作曲家。
指揮|張尹芳
張尹芳以細膩、層次豐富的指揮風格受到國內外樂壇的喜愛。2006至2022年於NSO國家交響樂團先後擔任助理指揮及駐團指揮,期間曾與金曲流行樂團蘇打綠、與國際樂壇知名組合「音樂駭客Igudesman & Joo」多次合作,並分別與張艾嘉、王耀慶攜手製作演出《仲夏夜之夢》、《皮爾金》等。近年受臺中國家歌劇院之邀,指揮NSO歌劇音樂會《風流寡婦》、音樂劇場《複眼人》,以及改編暨指揮室內樂版歌劇《唐懷瑟》,均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合作包括日本金澤管絃樂團、香港城市室內樂團、臺北市立國樂團、國立臺灣交響樂團,並受邀參與總統府音樂會、臺南國際藝術節及日本金澤音樂祭演出。
團隊介紹
法國「聲響與音樂研究統合中心」
由Frank MADLENER領導的法國「聲響與音樂研究統合中心」(Institute for Research and Coordination in Acoustics/Music,下稱IRCAM)同時致力於音樂表現與科學研究,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公共音樂研究中心,共有超過 160 位人士齊聚在此藝術與科技創新碰撞的獨特機構中相互合作。
IRCAM 的三大主要活動為創作、研究、傳播,分布於 IRCAM 的音樂季、法國國內外的製作,以及兩項年度盛會:ManiFeste藝術節結合國際音樂節與不同領域學術單位,Vertigo 論壇則呈現其技術研究發展與對藝術創作的影響。
IRCAM 由皮耶·布列茲(Pierre BOULEZ)創立,在法國文化部支持下與龐畢度中心合作。旗下的混合式研究室「音樂和聲音科技研究實驗室」(STMS)也獲得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與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y)的支持。
2020 年,IRCAM 創立了一間為協助該機構的聲音創新發明商業化而衍生的公司Ircam Amplify。作為最先進的聲音研究與全球工業界之間的絕佳介面,Ircam Amplify是推動 21 世紀聲音革命的主要參與者。
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
2018年由文化部與法國「聲響與音樂研究統合中心」(IRCAM Centre-Pompidou,簡稱IRCAM)簽署合作意向書,2019年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與法國IRCAM合作成立「臺灣聲響實驗室」(Taiwan Sound Lab,簡稱TSL),汲取其音樂與聲響領域之發展策略及營運經驗,促進當代跨域創作的合作。
聲響實驗室以藝術創作、科學、科技、跨域、教育研究融匯建置,希冀打造一個由音樂聲響進而媒合跨學科、跨藝術領域的創意與技術工程的實驗平台,整合資源、跨機構協作,硬體上打造49.4聲道與16聲道二個沉浸式立體聲場空間讓創作者實驗、創作;軟體方面持續推動技術與創作人才培育與交流,包含作曲、音樂學、數位藝術、聲音工程、錄音處理等項目,應用於音樂與聲響的創作和製作、跨領域展演、交互式多媒體系統與聽覺介面設計等,激發音樂與聲音創意多樣性發想,為臺灣音樂與聲響領域發展多層次的文化想像及對話,進而建構出健全的媒體科技創新生態鏈。
德國弗里德里希·威廉·穆瑙基金會
自1966年成立以來,弗里德里希·威廉·穆瑙基金會一直致力於保存、維護和提供德國電影遺產的重要部分,這些電影具有卓越的文化和電影歷史價值,時間跨足從電影開始時期到1960年代初,包括2000部無聲電影、1000部有聲電影和約3000部短片(廣告、文化、紀錄片等)。這意味著Friedrich-Wilhelm-Murnau基金會是保存電影作為文化資產的媒體行業中的重要機構之一。
這個收藏包括了重要導演的作品,如弗里茨·朗、弗里德里希·威廉·穆瑙、恩斯特·盧比奇、德特勒夫·席克、赫爾穆特·考特納和沃爾夫岡·斯道特等人的電影作品,這些作品至今仍然具有重要價值。除了《大都會》(METROPOLIS),這部電影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遺產之一,還包括德國電影的偉大經典,如《尼伯龍根》(DIE NIBELUNGEN)、《卡里加里博士的櫃子》(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藍色天使》(THE BLUE ANGEL)、《加油站的三人組》(THE THREE FROM THE GAS STATION)、《蒙恰斯》(MUNCHHAUSEN)、《第七號大自由》(GROSSE FREEDOM NO. 7)和《英雄》(HEROES)等。
該基金會自2009年以來位於威斯巴登的德國電影博物館(Deutsches Filmhaus),該博物館除了設有基金會和其他電影行業機構外,還包括穆瑙電影院(Murnau Film Theater)。
時間藝術工作室
「時間藝術工作室」是由一群二十一世紀的音樂人,一方面繼承了前人偉大的音樂遺產,一方面卻又秉持著現代人獨有的創造力所成立的音樂團體。「時間藝術工作室」的演出,有古樂、有現代音樂、也不乏古典音樂或是與其他藝術結合的跨界合作。除了推廣當代音樂,也嘗試通過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合作,探索視覺、空間和聲音之間的關係,創作靈感來自當地傳統和最新技術的項目。是最不受拘束的多元化音樂團體!
自成立以來,已在眾多國際音樂節和藝術節上演出,從全舞台音樂劇到多媒體作品再到重奏及獨奏表演。演出足跡遍佈荷蘭、美國、智利、中國、澳門、香港等不同國家/地區。
© Fritz Lang / Fondation Friedrich Wilhelm Murnau
藝玩伴計畫 ART-FUN-PLAY
爸媽看戲、孩子玩戲
發現很想看衛武營的節目,但沒有人幫您陪伴孩子嗎?
衛武營特別推出『藝玩伴計畫』,在您欣賞演出節目的同時,規劃各種活動,讓孩子們在等待父母看戲的同時,與您在平行時空同步接收演出節目的精彩內容...
2023 C-LAB聲響藝術節 IRCAM《大都會》電影音樂會
※原訂於《大都會電影音樂會》之演後座談,由於作曲家行程因素,不克親自前往現場,演後座談因故取消,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作曲家另提供訪談影片,透過訪談亦可更加了解創作內容,歡迎線上觀賞。►點我觀看 |
2023 C-LAB聲響藝術節帶來電影導演佛列茲・朗 (Fritz LANG) 經典科幻電影《大都會》 (Metropolis) 結合16位音樂家編制室內樂團、電子音樂以及沉浸式環繞聲場版本的電影音樂會。對作曲家馬丁・馬塔隆 (Martin MATALON) 而言,音樂不是為了襯托電影而存在的角色,音樂本身便可自成一格。
《大都會》長度約二個半小時。音樂依著劇情鋪陳與影像發展,每一個段落,透過音樂的帶領,觀眾透過聽覺感受到故事內容與環環相扣的動態影像流動性。在室內樂團現場演出之外,馬塔隆拓展音樂與聽覺維度,加入電子音樂元素以及聲音和音場設計。新的科技與技術,讓作曲家在仰賴樂團演奏出的音樂之外,還得以動用電腦工程師、聲音設計師、音場設計師、音響工程人員等,透過預製、收錄音、混音等繁複的電腦工程技術搭配上精細的音場設計,讓觀眾的聽覺經驗不只是來自舞台單一方向,而是被來自四面八方流動性的音樂包覆其中,擴大觀眾對音樂的體驗感受。
2023 C-LAB聲響藝術節「IRCAM《大都會》電影音樂會」展現了電影音樂創作新的維度,融合了音樂、科技、聲響、空間的想像元素,拓展出新的類型。2023年10月15日在高雄衛武營呈現的作品版本,為法國IRCAM工程團隊專為衛武營做現地聲場設計的版本。無論你是電影迷、音樂迷、聲響迷或是想要拓展聆聽體驗,IRCAM《大都會》電影音樂會是絕不可錯過的節目!
演出暨製作團隊
《大都會》音樂(2010)
作曲家| 馬丁・馬塔隆
指揮|張尹芳
樂團|時間藝術工作室、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台北打擊樂團
《大都會》電影(1927)|德國
導演|佛列茲 朗
規格|黑白,數位修復版(2010)
長度|150 分鐘
電影修復|弗里德里希.威廉.穆瑙基金會,威斯巴登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策劃單位|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法國聲響與音樂研究統合中心
合作單位|時間藝術工作室
協辦單位|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
藝術家介紹
作曲家馬丁‧馬塔隆
馬丁·馬塔隆 1958 年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1989 年,開始與雅克-路易·莫諾一起擔任指揮的他於紐約創立了Music Mobile樂團,致力於演奏當代曲目(1989-96)。
1993年定居巴黎後,馬塔隆首度與 IRCAM 合作,為龐畢度中心舉辦的博爾赫斯宇宙展覽創作了《La Rosa profunda》。次年,再受 IRCAM 委託為佛列茲·朗的默片《大都會》修復版創作音樂。
此外,他的作品還包括大量室內樂和管弦樂,例如大型管弦樂曲《Otras Ficciones 》和《Lignes de fuite》,大提琴八重奏曲《del matiz al color》,合唱及電子樂作品 《Monedas de hierro》,以及光譜廣泛的各類型作品,橫跨音樂故事、舞蹈、裝置藝術、文本音樂、廣播劇、音樂劇、默劇配樂等。
始於 1997 年,介於遊走獨奏協奏曲創作和室內樂之間的《Trames》系列,以及為獨奏樂器和即時處理音樂構思的《Traces》系列,構成了這位作曲家的某種作曲日記,也是他的作品集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此外,他也定期指揮樂團並從事教學活動,2003 年和 2004 年,他擔任洛林國家管弦樂團和阿森納音樂廳的駐團作曲家。2005 年到 2009 年,擔任 La Muse en Circuit 電子音樂工作室的駐團作曲家。
指揮|張尹芳
張尹芳以細膩、層次豐富的指揮風格受到國內外樂壇的喜愛。2006至2022年於NSO國家交響樂團先後擔任助理指揮及駐團指揮,期間曾與金曲流行樂團蘇打綠、與國際樂壇知名組合「音樂駭客Igudesman & Joo」多次合作,並分別與張艾嘉、王耀慶攜手製作演出《仲夏夜之夢》、《皮爾金》等。近年受臺中國家歌劇院之邀,指揮NSO歌劇音樂會《風流寡婦》、音樂劇場《複眼人》,以及改編暨指揮室內樂版歌劇《唐懷瑟》,均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合作包括日本金澤管絃樂團、香港城市室內樂團、臺北市立國樂團、國立臺灣交響樂團,並受邀參與總統府音樂會、臺南國際藝術節及日本金澤音樂祭演出。
團隊介紹
法國「聲響與音樂研究統合中心」
由Frank MADLENER領導的法國「聲響與音樂研究統合中心」(Institute for Research and Coordination in Acoustics/Music,下稱IRCAM)同時致力於音樂表現與科學研究,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公共音樂研究中心,共有超過 160 位人士齊聚在此藝術與科技創新碰撞的獨特機構中相互合作。
IRCAM 的三大主要活動為創作、研究、傳播,分布於 IRCAM 的音樂季、法國國內外的製作,以及兩項年度盛會:ManiFeste藝術節結合國際音樂節與不同領域學術單位,Vertigo 論壇則呈現其技術研究發展與對藝術創作的影響。
IRCAM 由皮耶·布列茲(Pierre BOULEZ)創立,在法國文化部支持下與龐畢度中心合作。旗下的混合式研究室「音樂和聲音科技研究實驗室」(STMS)也獲得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與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y)的支持。
2020 年,IRCAM 創立了一間為協助該機構的聲音創新發明商業化而衍生的公司Ircam Amplify。作為最先進的聲音研究與全球工業界之間的絕佳介面,Ircam Amplify是推動 21 世紀聲音革命的主要參與者。
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
2018年由文化部與法國「聲響與音樂研究統合中心」(IRCAM Centre-Pompidou,簡稱IRCAM)簽署合作意向書,2019年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與法國IRCAM合作成立「臺灣聲響實驗室」(Taiwan Sound Lab,簡稱TSL),汲取其音樂與聲響領域之發展策略及營運經驗,促進當代跨域創作的合作。
聲響實驗室以藝術創作、科學、科技、跨域、教育研究融匯建置,希冀打造一個由音樂聲響進而媒合跨學科、跨藝術領域的創意與技術工程的實驗平台,整合資源、跨機構協作,硬體上打造49.4聲道與16聲道二個沉浸式立體聲場空間讓創作者實驗、創作;軟體方面持續推動技術與創作人才培育與交流,包含作曲、音樂學、數位藝術、聲音工程、錄音處理等項目,應用於音樂與聲響的創作和製作、跨領域展演、交互式多媒體系統與聽覺介面設計等,激發音樂與聲音創意多樣性發想,為臺灣音樂與聲響領域發展多層次的文化想像及對話,進而建構出健全的媒體科技創新生態鏈。
德國弗里德里希·威廉·穆瑙基金會
自1966年成立以來,弗里德里希·威廉·穆瑙基金會一直致力於保存、維護和提供德國電影遺產的重要部分,這些電影具有卓越的文化和電影歷史價值,時間跨足從電影開始時期到1960年代初,包括2000部無聲電影、1000部有聲電影和約3000部短片(廣告、文化、紀錄片等)。這意味著Friedrich-Wilhelm-Murnau基金會是保存電影作為文化資產的媒體行業中的重要機構之一。
這個收藏包括了重要導演的作品,如弗里茨·朗、弗里德里希·威廉·穆瑙、恩斯特·盧比奇、德特勒夫·席克、赫爾穆特·考特納和沃爾夫岡·斯道特等人的電影作品,這些作品至今仍然具有重要價值。除了《大都會》(METROPOLIS),這部電影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遺產之一,還包括德國電影的偉大經典,如《尼伯龍根》(DIE NIBELUNGEN)、《卡里加里博士的櫃子》(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藍色天使》(THE BLUE ANGEL)、《加油站的三人組》(THE THREE FROM THE GAS STATION)、《蒙恰斯》(MUNCHHAUSEN)、《第七號大自由》(GROSSE FREEDOM NO. 7)和《英雄》(HEROES)等。
該基金會自2009年以來位於威斯巴登的德國電影博物館(Deutsches Filmhaus),該博物館除了設有基金會和其他電影行業機構外,還包括穆瑙電影院(Murnau Film Theater)。
時間藝術工作室
「時間藝術工作室」是由一群二十一世紀的音樂人,一方面繼承了前人偉大的音樂遺產,一方面卻又秉持著現代人獨有的創造力所成立的音樂團體。「時間藝術工作室」的演出,有古樂、有現代音樂、也不乏古典音樂或是與其他藝術結合的跨界合作。除了推廣當代音樂,也嘗試通過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合作,探索視覺、空間和聲音之間的關係,創作靈感來自當地傳統和最新技術的項目。是最不受拘束的多元化音樂團體!
自成立以來,已在眾多國際音樂節和藝術節上演出,從全舞台音樂劇到多媒體作品再到重奏及獨奏表演。演出足跡遍佈荷蘭、美國、智利、中國、澳門、香港等不同國家/地區。
© Fritz Lang / Fondation Friedrich Wilhelm Murnau
藝玩伴計畫 ART-FUN-PLAY
爸媽看戲、孩子玩戲
發現很想看衛武營的節目,但沒有人幫您陪伴孩子嗎?
衛武營特別推出『藝玩伴計畫』,在您欣賞演出節目的同時,規劃各種活動,讓孩子們在等待父母看戲的同時,與您在平行時空同步接收演出節目的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