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n\n
編舞|周書毅
\n\n從身體出發,用舞蹈作為與世界溝通的語言,關注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在過往的創作及行動中,善用跨界力量的特性,強烈表現在藝術公共性上的著墨。編創聚焦叩問生命的價值,反映個人或群體在不同社會脈絡下的狀態,提出「屬於亞洲的身體語彙」,並以劇場、非傳統劇場、舞蹈錄像等形式呈現,持續以移地移居創作的方式遊走各地。2020-2024年受邀擔任衛武營首位駐地藝術家,移居南方。
\n\n\n\n
演出者
\n\n王雨婕、李宛蓁、吳兆容、吳凱文、林蔓葶、柯凱峰、柯貴婷、陳品霓、郭彥緯、黃程尉、葉佩玲、楊以灣、廖玟淯、蔡宛育、 葛郁芳
\n\n\n\n
製作團隊
\n\n編舞家暨計畫發起人|周書毅
\n\n藝術顧問|林璟如
\n\n排練指導|林祐如、楊雅鈞、潘柏伶
\n\n製作協力|Project Zero
\n\n執行製作|林孝鍇、羅仕儒
\n\n行銷協力|鳳東文創
\n\n行銷推廣|張翠芸、薛梅珠、葉奕萱、張開祖
\n\n宣傳文案|曹沛雯
\n\n影像紀錄|黎宇文
\n\n視覺攝影|陳長志
\n\n平面設計|陳文德
\n\n主辦單位|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n\n\n\n
協力單位|
\n\n鳥松區公所、大社區公所、內門區公所、仁武區公所、那瑪夏區公所、甲仙區公所、茂林區公所、田寮區公所、燕巢區公所、桃源區公所、杉林區公所、大華國小、鳥松區大華里、那瑪夏國中、茂林國中、田寮區農會、桃源國中、旗美社區大學、高雄市北高雄社區大學
\n\n\n\n
\n'},{title:"在地獨立舞者們",content:'
在地獨立舞者們(依姓氏筆畫順序):
\n\n王雨婕/舞者
\n\n『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獨特性,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再怎麼不同,都還是需要彼此包容諒解。』
\n\n來自高雄,從小學習舞蹈一直到左中舞蹈班畢業後,至澳洲讀大學時轉系讀設計,期間仍於MAD Dance House參與舞蹈課程,接觸了街舞、爵士等不同舞風,也一同參與各式演出及比賽。出社會進入航空公司工作,閒暇之餘仍持續參與舞蹈工作坊及課程,同時也因工作福利得以定期出國接觸不同舞蹈課程及比賽。 參與「波麗露在高雄」計畫後,再次回歸舞者這個身份,近期參與活動有2022年台北時裝週 Project by H.《Let go》、衛武營藝企學管風琴導覽音樂會《遺忘·終曲》,以及大東藝術圖書館演出《身體之書》。 「波麗露在高雄」作品想傳達的似乎也呼應這次舞者們相遇的情景,非常珍惜所有來自不同地方、年齡、背景的舞者們因這次的徵選成團,排練過程一起感受波麗露前進的力量,詮釋作品的同時,全團的情感也支持著作品的情感表達。在參與了波麗露演出之後,更確定了這種與觀眾近距離接觸的戶外環境演出是自己喜愛的形式。期待透過這次巡演能夠拜訪尚未去過的地方,成為更認識高雄的高雄人。
\n\n\n\n
李宛蓁/舞者
\n\n『舞動到懷疑人生,卻在過程中逐漸找到自我的旅程。』
\n\n來自臺南,目前主要從事街舞相關的演出與教學活動,擔任過流行商業演出、與藝人合作、演唱會舞者等。學舞過程印象最深的是高三那年為了學跳舞,一直臺南高雄兩地跑,當時街舞教室就在高雄新崛江一帶。去年毅然決然報名「波麗露在高雄」徵選計畫,入選後再次展開往返兩地的旅行。 訓練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之前跳過波麗露的前輩們來觀看和指導,腦子一直接收到過去演出過的相關訊息,有一種時空交錯跟傳承的感動,覺得是很特別的經。這也是她第一次要挑戰在場上跳這麼久的舞作,體力上是考驗;再者,所有的動作質地與自己以往的習慣都不同,有種被重新建構的身體感受。期待藉由巡演的淬煉,可以讓大家看到她的蛻變。
\n\n\n\n
吳兆容/舞者
\n\n『每一次與場域與夥伴的連結,都在不停刺激著我的意識。』
\n\n來自宜蘭,畢業於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系,現為自由表演藝術工作者,近期參與2023宜蘭舞蹈扎根工作坊教師,2022台東藝穗節《虎刺梅X鹿野神社》、22AW台北時裝周PROJECTbyH《Let Go》展演,2021許程崴製作舞團既曉劇場駐地創作《上造》、宜蘭龜之劇場《風景中的變奏》、2020陳逸恩⟪身體發酵⟫用生活一起創作計畫《三相身軀》、臺北藝穗節作品《虎刺梅》,2019宜蘭戲曲節《西北雨傳說》、臺中國家歌劇院開場計畫-許庭瑋《一半 一半》等演出,在合作過程中試圖挖掘更多的自己,以及與他人激發新的事物。 高雄對兆容而言是個很陌生的城市,起初為了參加排練,一個人週四晚上總是旅行到高雄,前往同一間輕旅下榻,排練之餘到附近隨意走走看看,開始慢慢認識這座城市。和一群完全陌生且不同領域的舞者們工作,也是人生第一次,15位來自不同地方、不同背景、不同年齡層的舞者,因為作品而相遇,是很在一起的狀態。 她喜歡在排練過後有新的感受或疑問時,會用文字紀錄的方式寫下,也會在生活中更多觀察周遭人事物,找到與波麗露之間的連結,甚或不相似的地方也能有所反思,這是一段很長的內心對話,層層疊疊。第二年的波麗露,兆容期待自己能夠更看見自己,最近給了自己取了「環島舞者」的名字,希望能跳遍臺灣各地,在每個地方留下屬於自己的身體的記憶。
\n\n\n\n
吳凱文/舞者
\n\n『波麗露是無可救藥的浪漫。』
\n\n來自桃園,現為自由表演藝術工作者,是Breaking街舞舞者、當代舞蹈舞者與創作者,並以藝術管理與舞蹈教學為輔。學生時期為橄欖球選手,後來接觸街舞、當代舞,以舞蹈肢體語彙為根基,跨域參與不同形式的藝術作品,近年參與歌劇、舞蹈劇場、環境劇場、沉浸式劇場、參與式劇場、錄像藝術、行為藝術、實驗藝術、臨場藝術等。 因為作品波麗露再次與高雄連結,這個凱文表演藝術生涯的起始點。凱文所感受的波麗露,是無可救藥的浪漫、紀錄人與人觸動心的時刻、述說自由。參與在團隊中,他期望找到不一樣的身體與舞蹈更深的連結,同時希望透過在高雄38個行政區巡迴演出,讓高雄有更多的舞蹈能量。 第二年巡演,不曉得自己又變化了什麼,大家變化了什麼,非常期待今年的巡演,在高雄隨著波麗露的舞曲,與其他14位舞者們舞動,牽著彼此,一同在裡面「搖晃」著,這樣的群體,在每一次的搖晃中逐漸成形,可以褪去皮囊,打起赤腳,與狂風奔跑著,讓汗狠狠滴落,使自己甦醒,是一種感動美好的時刻。
\n\n\n\n
林蔓葶/舞者
\n\n『謝謝波麗露帶我回家』
\n『經歷了2022的波麗露,我搬回高雄了!』
來自高雄鳳山,大學在臺北念書。國中和國小都是舞蹈班,高中就讀在衛武營旁的鳳新高中。跟衛武營的緣分,來自於鳳山人看著衛武營建造完成,同時衛武營也像看著自己長大一般,去年又透過衛武營「波麗露在高雄」計畫開始在高雄以自由舞者的身份舞動著,真正開始回鄉跳舞遇見自己,今年也持續留在高雄,繼續跳舞著! 波麗露對蔓葶而言就是『當下、生命、找尋』,這是她第一次參與時程這麼長的製作,也頭一次回家鄉跳舞,所謂找尋,除了舞作中的訊息之外,也包括了過去與未來的自己。去年她最期待演出彌陀場,彌陀是蔓葶爸爸的老家,彌壽宮是每年過年會與家人們去的景點。今年期待走進山裡的波麗露,與夥伴們跳著步伐,手牽著手,隨著音樂中的節拍重複著舞步,像是生命緊扣著時間,一同經歷著生命憂愁與美好。
\n\n\n\n
柯凱峰/舞者
\n\n『波麗露像是場簡短版人生寫照,也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養分』
\n\n來自高雄,畢業於臺北市立大學舞蹈系,2022-2023年於稻草人現代舞團擔任舞者,現為自由表演藝術工作者。舞蹈深入在凱峰身體任何一個角落,要說與舞蹈的連結,他會毫不猶豫的回答如同日常生活般如影隨形的陪伴在身邊。 當自己參與波麗露後,感受到作品中述說的是「維繫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性」,很享受這種在跳舞的自由度中,不必受限於制式化的動作。能夠在家鄉高雄演出特別有感,面對有別於過往經驗的戶外演出,跟著團隊持續準備中,期待著在接下來第二年的巡演中,每一場詮釋好這個作品的情境,期待到每一個場地創造出不同的風景,以及遇見在各地喜愛並且支持藝術的夥伴們。
\n\n\n\n
柯貴婷/舞者
\n\n『我感受到的波麗露是大起大落變化無常的。不同的人生階段,看到的、跳出的波麗露將全然不同。』
\n\n來自臺南,目前主要在南部教課、跳舞。2022年參與臺北時裝週 Project by H.《Let go》擔任跨域合作舞者;2022年參與《用盡全力胃抽筋》演出計畫擔任舞者;2022年台灣設計展宣傳片既《無線電波派對》擔任服裝走秀舞者。 遇見波麗露之後,貴婷發現每次跳都有不同的感受,也因為每次狀態的不同而感受到不同的訊息。和同伴之間的傳遞與連結也是在每次的嘗試當中有不同的收穫,在舞動的同時用肢體和感受去接收與傳遞訊息,這是在這些過程中莫大的收穫之一。 經過一年的離開與內化,再次準備回到作品當中時,似乎更能深刻體悟當時為什麼有觀眾反饋:「看完的當下,眼淚是一併流下的。」 《波麗露在高雄》,這首作品好比洋蔥般有著一層層的內外層次。表層是一首歡快的樂曲;再向內撥開第二層是舞者亮麗的服裝色彩;第三層也許是一開始舞者臉上掛著的「淡然」或「微笑」,但用心感受完整首舞作,它涵蓋了許多生活中所有大量的情緒與瘋狂的經歷,更納入了些許荒謬的時刻。第二年巡演期待與更多觀眾相遇,一起分享從波麗露感受到的荒誕又色彩斑斕時刻。
\n\n\n\n
陳品霓/舞者
\n\n『好好照護每個當下,在所處的地方與你身旁的人,用你現有的力量。』
\n\n『期待更多街舞舞者來觀看。』
\n\n來自嘉義,目前在高雄KoosparkDanceStudio擔任街舞老師,近期參與衛武營駐地舞者計畫演出《身體之書》,2022參與台北時裝周 《Let go》、衛武營藝企學管風琴導覽音樂會《遺忘·終曲》。2022《波麗露在高雄》結束後也開始了創作經驗,以編舞身分與內惟藝術中心合作開幕演出《行走之間》,作品影像獲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影像港評審團大獎。 大學讀流行設計系,舞蹈專項是街舞,畢業後作品累積及參與製作大多與現代舞沒有直接的關聯,鼓起勇氣投件「波麗露在高雄」徵選計畫,開始了自己的波麗露旅程。 翻看過往舞蹈旅行影片,驚訝於臺南神農街場次的樣貌,「狹小的巷弄中跳出了屬於波麗露的路徑,與當地的景色作為連結。影片開頭出現了廟會活動的片段,正如我生長的環境。」。品霓在意識上被波麗露吸引了,喜歡波麗露的正向精神,作品的傳遞讓品霓想到自己很愛的靈魂沙發歌曲《I wonder 》在心靈上找到與作品的契合,再緊接著在肢體上進入作品。
\n\n\n\n
郭彥緯/舞者
\n\n『這一段旅程的每一刻都充滿驚奇。』
\n\n來自高雄,現為自由表演藝術工作者,近期參與過衛武營歌劇《茶花女》、《杜蘭朵》等作品,除了是一名舞者之外,也擔任舞台監督、前台服務工作,期待能透過波麗露以嶄新的樣貌與大家相見。 在波麗露作品中有冀望、跌跌撞撞、再前行,這是彥緯內心的感動。在高雄生活已久,演出倒數,想到即將面臨熱辣辣的高雄太陽,覺得是最大難題。談起這次和觀眾零距離的相遇,他想到自己與舞作的距離,包含物理跟心理上的,希望能在這兩個層面,把舞作想表達的透過自己的表演狀態,傳遞出去!
\n\n\n\n
黃程尉/舞者
\n\n『戶外每一場都是挑戰,也都是享受。』
\n\n來自高雄,從小學到研究所一直都是舞蹈班,因著高雄不會輸臺北的心,回到家鄉高雄並成立了自己的舞團–「嵬舞劇場舞蹈團」,致力於讓更多人理解舞蹈,並勵志打破舞蹈就是看不懂的刻板印象! 程尉感受的舞作有強烈的信息:關於生命、生活、生存,作品中的情緒以及身體的有機性是在其他舞作中不曾感受到的。因此他會經常回想生命經驗,並把情緒放大溶入要練習的片段中。 談起家鄉高雄市,程尉最喜歡去高雄的各個咖啡廳以及酒吧,相信能量來自關係與交流,希望透過生活能將表演的能量帶給觀眾。而近期突破自我懷疑再度回到舞者身份,盡情享受所感受到的,並期待將所感受到的能量作為創作動力再次回饋到自己的作品中。深感戶外演出最需要隨機應變,期待在各場觀察觀眾的反應,期待每一場的享受。
\n\n\n\n
葉佩玲/舞者
\n\n『只要步伐沒有踩好,就會跟伙伴差很遠,所以要很清醒。』
\n\n自香港元朗,十一年前來臺留學,2014年開始活躍於中南部劇場。現就讀高師大跨藝所。近年與南風劇團、愛慕劇團、空表演實驗場和影響新劇團合作,以演員、教學、導演、助理或行政身份參與社區、銀髮族、身心障礙者之劇場製作。近期參與演出有2022 Dot Go 劇團《星幻銀河列車》、2023影響新劇團《女子戲》。 談到波麗露,佩玲其實內心有個小宇宙爆發開來「如何在停不下來的身體、情感和音樂中保持呼吸和笑容。從演出開始,腳步不曾停下來,也不能停下來。」。聊起過往曾經在成功大學的聽到書毅的分享,知道舞蹈旅行去了臺灣很多地方。想起那場分享,佩玲腦中出現一把風扇向著一群舞者狂吹,舞者身上都是花花的衣服,已經忘了是哪一站的演出,而今,自己是舞者之一。 參加排練,佩玲說:「當身體極度疲乏時不能只靠個人意志力,這樣的「撐」會很幸苦。找到身邊的伙伴,相互一個笑容、一人眼神,一個共同的呼吸聲,讓大家的能量幫自己。這個我還在學習,如何把自己「安放」在一個群體裡,接收彼此的能量。」 在經歷波麗露演出後,這半年中去了無獨有偶職人偶戲學校學習。更確信表演中每一個細微的呼吸思考都是跟伙伴和觀眾連結的路徑。
\n\n\n\n
楊以灣/舞者
\n\n『我會觀看世界正發生的事情,再默默想像波麗露的樂聲響起。』
\n\n來自苗栗泰安鄉泰雅族人,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現為自由表演藝術工作者。近年參與2022~2023年《寂寞博物館音樂劇》擔任演員、舞蹈創作及演出、22AW台北時裝周PROJECTbyH《Let Go》展演。相信藝術無界,在表演的路途中,持續尋找生命、生活與藝術的相連。 在媽媽的鼓勵下,以灣報名了徵選,是她畢業後的第一個演出機會,所以沒有太多猶豫。遇上波麗露,感受到作品中的隱喻:人生總是充滿許多荒謬、荒唐到無法用言語形容的際遇,但是在經歷每一次的跌落、重新站立之後,還是持續著我們的腳步,面對變動與未知的一切,找到流動與自由。 小時候住在南投,當在 YouTube上看見家鄉曾經也有過波麗露的影子,看見大榕樹下滿滿的觀眾,就特別感動。於是就算這次排練的路途遙遠,以灣還是來了!談起最挑戰之處,應該是這支舞作帶有些戲劇成份,情緒該如何拿捏?而舞作即興的部分,有些時候會遲疑,於是在排練中做了很多不同於過去的練習,有種打開新世界的感覺。 「戶外演出,我覺得相較於劇場,與觀眾、場域之間的關係更加密切,也存在更多可能,也許會有近距離的對視,也許就讓它自然的發生。」 去年波麗露的旅程中,在城市裡找到了敞開的心,穿梭在人群中的勇氣,還有跟河流一樣看不見終點的能量;今年很期待去到那座山,或許離開城市,會找到另一部分的自己。
\n\n\n\n
葛郁芳/舞者
\n\n『很喜歡裡面一鼓作氣或是一直keep going的身體感,也喜歡空白的時刻偶爾發呆、再次振作。』
\n\n來自臺南,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畢業後到今年初都待在臺北走表演藝術這條道路。歷年創作與表演經歷橫跨劇場、戶外展演、展覽、平面攝影與錄像影視,近年也常參與國內外藝文場館與平台活動, 如漂鳥舞蹈平台編創個人劇場獨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馬戲平台、Clab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玩聚場藝術節、高雄駁二藝術家進駐計畫以 及新加坡 RAW Moves RawGround 影像創作平台等。今年初移居到高雄,為了一種海闊且穩定的生活能量,支撐自己繼續走表演藝術這條道路。 因為移居到另一座城市,但也需要讓自己的身體保持在moving的狀態,所以主動加入了波麗露的早晨課程,也意外地被邀請至波麗露這首作品,成為了今年唯一一位的新舞者成員。看了去年的波麗露,排了今年的波麗露,能跟認識或是不認識的舞者一起巡演是目前最期待的事之一。
\n\n\n\n
廖玟淯/舞者
\n\n『大部分的時候我都很快樂,而快樂背後也都藏著許多的故事和悲傷。』
\n\n來自雲林西螺,16歲就到臺中學習舞蹈,高中畢業後也在臺中生活,大學期間接觸不同編舞家的作品,參與了2021年嘉義新舞風,2020-2021年彰化圓舞集的作品,2022年與波麗露相遇很榮幸與書毅一起工作,再一次享受舞蹈帶來的幸福。 國小時期曾在虎尾布袋戲紀念館看到波麗露戶外演出,玟淯說小時候完全不懂藝術、不懂舞者為什麼要尖叫、藍色電風扇代表什麼意義?但記得這支舞的編舞家,大家喊他『周先生』無誤。多年過後成為舞者之一,隨著周先生的引導真正進入作品的內涵探索,很享受來自各地的舞者成為一個大家庭的美好,舞蹈的學習之外,也很多生活觀點的碰撞。 每次練習思考著人類的情緒:為什麼悲傷?為什麼傷心?而自己面對著作品極具張力的情緒表達,也試著找方法進入。這段日子騎車也波麗露、洗澡也聽波麗露,期待著第二年在高雄的巡演,精彩的每一場戶外演出。
\n\n\n\n
蔡宛育/舞者
\n\n『人,始於個人、活於群體、終於個體。』
\n\n來自臺南,從就學就開始跨領域人生,分別主修應用外語、國際企業及應用戲劇,同時並行不間斷在舞蹈路上,目前攻讀臺灣藝術大學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從不限制自己只能跳舞,除了舞蹈演出也多方嘗試不同藝術形式。近年參與雲門劇場樂舞跨域工作坊,共同編創演出《五字箴言》以及《事變》、臺北藝穗節《我感受到你的崩潰,不緊張!》舞蹈設計、PROJECTbyH臺北時裝週AW22《Let Go》,並曾參加大唐民族舞團《如夢乍回》《夜光蟲傳奇》《情穿水雲間》《雨夜花綻放》、釜山藝術節、、尚和歌仔戲劇團《敬瑭圍城》《將軍的押不蘆花》《半人》、擔任橄欖葉劇團《漢武帝與李夫人》演員、愚者表演工作室《愛情生活》演員、美好的事劇團《憶像實驗室:離開時請關門》動作設計、電影《愛的麵包魂》舞者。 常常只是純粹聽著音樂,有時什麼都不想,有時隨著音樂產生出自己的即興;隨時觀察身處的環境以及身邊的人,觀察植物、建築在空間的關係,觀察人們的動作,有時會發現非刻意的和諧。 波麗露即將在高雄各個地區舞動,宛育說:「光是想到每場不同的溫度、空氣、觀眾,而產生不同的火花就十分興奮。」,經過去年巡演的洗禮,在每一個地區遇到來自不同地方的觀眾,更令人期待今年,從各地而來的舞者們,將波麗露帶到更遠的地方讓更多人看到。
\n\n\n\n
\n'},{title:"《1875 拉威爾與波麗露》舞作介紹",content:'
舞作介紹|《1875 拉威爾與波麗露》
\n\n重複的樂章,仿如生命的同時流逝和累積,在得失與悲喜之間體悟生命的意義,受二十世紀初作曲家拉威爾作品《波麗露》的啟發,周書毅與舞者們集結生命經驗,對城市生活的細膩觀察與自省而精練創作。從拉威爾出生的1875,連結到他人生的最後一首曲子,這些數字就像生命神秘的密碼,包涵著創作的誕生與再生。翻出媽媽阿姨們衣櫃中的花洋裝,以日常動作和抽象的肢體語彙,表達得失與悲喜,以坐雲霄飛車大叫之姿,呈現情緒的矛盾並存,表達強大的生命能量,復古樣式與青春肢體,激盪出美好年代的舊時記憶,亦刺激觀眾對「當下」的思考,在忙碌且擁擠的工作攻防戰中,拉扯出屬於自己內心的熱情與感動,樂觀面對前進的風景更迭。
\n\n\n'}],time:["2023/09/09 (六) 16:30","2023/09/10 (日) 16:30","2023/09/16 (六) 16:30","2023/09/17 (日) 16:30","2023/09/23 (六) 16:30","2023/09/24 (日) 16:30","2023/10/06 (五) 16:00","2023/10/07 (六) 16:00","2023/10/08 (日) 11:30","2023/10/14 (六) 16:00","2023/10/15 (日) 16:00","2023/10/21 (六) 16:00","2023/10/22 (日) 16:00","2023/10/28 (六) 15:30","2023/10/29 (日) 16:00"],title:"2023 波麗露在高雄-那座山",related:[]},relatedPrograms:[{title:"克勞斯.麥凱萊&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極致北國》",introduction:"創作於芬蘭亟欲擺脫俄羅斯高壓統治的氣氛中,西貝流士在1902年完成人生第二部交響曲,不僅成功建立起和俄國音樂迥異的風格,同時也是他從初期深受史詩《卡勒瓦拉》影響,邁入更抽象、更具原創性的交響曲寫作階段。",image:"557895b9712a1ea48b4873b45570b6a0",link:"/programs/6462e8ac65a7e80007bcbc19",catalogs:[],date:"2023.11.02"},{title:"【衛武營五週年慶】《萬彩雙琴》楊文信&克利斯蒂安・舒密特",introduction:"享譽國際的大提琴家楊文信曾榮獲日內瓦國際大賽首獎,年僅24歲時就擔任德國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大提琴首席,曾兩度灌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全集,並獲得企鵝唱片 「三星帶花」 最高殊榮。",image:"974cc3a5455fb275527d2c5698a9d9c0",link:"/programs/645b4f7a3fb0e90007ce14e4",catalogs:[],date:"2023.10.08"}]},fetched:!0},shippingAreas:{rows:[],loaded:!1},userAuth:{logined:!1,status:"NORMAL",inited:!1,data:null,showNsoOverlay:!1},announce:{show:!0},youthOverlay:{show:!1,showed:!1},featureCategories:{rows:[],loaded:!1,loading:!1},features:{rows:[],loaded:!1,loading:!1},newsCatalogs:{rows:[],loaded:!1,loading:!1},chronologies:{rows:[],loaded:!1,loading:!1}},routing:{locationBeforeTransitions: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