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洋流的神靈、肉身島嶼的角力--專訪微光製造《人之島》編舞家王宇光
文|PS(寫舞人)
2024年10月,臺北。一群剛看完《人之島》首演的觀眾,正從劇場門口走出來。他們臉上帶著微笑,愉悅地和朋友細說著剛才的驚喜,搖晃的腳步,彷彿還沉醉在《人之島》動人的音樂節奏裡…而方才劇場裡那些鼓搗黑色洋流的神靈、肉身島嶼的角力和飛煙繚繞的雲海,應該只能在夢中再見吧?
《人之島》一趟跨國跳島的旅程
《人之島》的創作旅程,始於編舞家王宇光對「一條寫著自己名字的大魚」的追尋。他和他的印尼朋友Danang Pamungkas結伴,如同《愛麗絲夢遊仙境》,他們一起跳島爪哇、英倫和日本城崎,再回到臺灣。
但你不會在《人之島》讀到任何地方誌事,因為沿途的人文風土和體悟,早已化為顏料;化身為一則人與海洋、與島嶼的隱喻,以豐沛的詩意呈現在觀眾面前。
攝影|李佳曄
「我第一個印尼朋友是紡織廠的移工。」追溯「印尼經驗」時,王宇光說:「為了想買一支Nokia的手機,我去父親的紡織廠打工。」那是周杰倫出第一張專輯,臺灣紡織大量出口的年代。「你要用很大的力氣把一整坨又濕、又燙、又厚重的布料,拿出來摔在地上、攤平。」他一個瘦弱的國中生,就和精壯的印尼移工成為好朋友。「我們還常一起去溪邊釣魚。後來有一天他不見突然消失。父親跟我說,警察來抓非法勞工,他躲了起來。」
宇光打工只是為了買流行的手機,但印尼移工是要養家糊口的,「他讓我見識到什麼是『沒有後路的往前拼搏』」。
後來,王宇光認識了比他稍早進雲門2的Danang,同為「菜鳥」,兩個人很快成為好朋友。精通印尼傳統宮廷舞的Danang,來到臺灣,面對完全陌生的當代舞蹈,他從頭學起,卻比任何人都認真。
「來臺灣,他行李裡就放了兩個東西,一個傳統面具和一條舞蹈用的長巾。因為他覺得那是他唯一可以證明自己從哪裡來的東西。」
「我問自己要帶什麼代表臺灣?我沒有答案。」王宇光說。
去年,《人之島》應邀到倫敦「The Place」駐村,也辦了工作坊。
「我請參與者帶一樣能證明自己是從哪裡來的東西。結果二十幾個學員,來自12個不同國家,東西鋪在地上,變成一張『島鏈地圖』。那麼豐富的文化面貌一次出現,這是在台灣很難想像的歐陸經驗。」王宇光回想起此事,仍然帶著詫異的神情。
《人之島》一趟肉身相搏的旅程
但《人之島》的舞台上只有兩個人,終究要回到「肉身相搏」。「Danang有傳統舞蹈,那我有什麼?」王宇光問自己。
在《人之島》的舞台上,Danang戴起他的面具和長巾,時而柔媚、時而剛健,時刻勾引著觀眾的眼光。他舞蹈於大型塑膠布創造的黑色海洋之上,定靜的氣韻讓他彷彿天地初開的神靈…
攝影|李佳曄
「我18歲才開始跳舞。跳了這麼久我還沒有找到自己的舞蹈:那我要不要為這20年跳舞的自己負責?」王宇光甚至想過「Danang不會倒立,那我練倒立來贏他」。
2019年衛武營邀請創作,王宇光找了Danang合作:「一開始我有遠大的夢想。要做自我認同、做這個島嶼的困境、做台灣與印尼的關係等等」。在創作過程中,王宇光逐漸明白,無論他或Danang都不能代表自己的國家,但成長的文化差異與性格,終究讓他們成為兩座彼此遙望、接近的「島嶼」。
「越做越發現,創作其實是在『搞定自己』:我怎麼處理自己身體的困境、我的身體跟Danang的身體之間的平衡或失衡、我們怎麼一起面對物件、空間和動作的挑戰;然後再一次次的失敗裡面,找到兩人更緊密的關係。」王宇光說:「有『遠大的夢想』很好,但『踩在地上』更有溫度。」
因為兩座「島嶼」的地理距離,王宇光經常一個人在排練場工作。「全世界最孤單的事情,大概就是一個人在排練場面對自己。」關於這場孤單戰役,宇光說:「你會罵自己、討厭自己,你會憐憫、同情自己,甚至放棄自己。你要按下攝影機跑到鏡頭前做一遍,然後氣喘吁吁地看著影片,氣自己做得不好又再去練。一遍又一遍修復的過程,很痛苦但很珍貴。」
攝影|李佳曄
《人之島》一趟心靈轉化的旅程
王宇光也透過《人之島》的創作,修補自己的生命,把個人的體驗轉換到島嶼跟島鏈之間的關係。
「有一度我處在低潮,身體也不好。常喝酒。Danang就在旁邊陪著我面對自己。他逗我、鬧我,說來比賽,鼓勵我。」在印尼的旅程他沒有找到那隻「跟自己一樣重」的大魚,但在排練過程中他發現:也許Dannang就是他一直在尋找,跟他一樣重的大魚。
王宇光說,「他看過我最沒有自信、最討人厭、最脆弱的時候,還是願意跟我一起跳舞。」
現在的王宇光倒像換了個人:「我這一兩年建立了好多儀式」。他不喝酒了,吃也清淡。晚餐多半煮個燙青菜外加兩顆蛋。早上起來焚香、聽音樂,打坐。在家裡花一個小時暖身後,才出門去排練。他不再忙著向外探求,反而以自己的儀式堅守著「創作者的紀律」。
王宇光說:「創作過程我歷經了面對自我的三個階段:從一開始沒辦法面對、到必須面對、到好像可以好好跟自己生活。」
攝影|李佳曄
劇場:砰然心動的那一刻
王宇光所追尋的「劇場」,「是一個可以製造任何可能的地方。它會激發人們的想像力。在如今AI科技已經發展到可以欺騙你的感官和大腦、讓你相信「此刻正在外太空」的當下,我一直問自己『劇場還可以做什麼?』
「你相信『寵物溝通』嗎?」王宇光帶著一絲神秘的語氣說著。
「我相信人類除了語言之外,還有其他溝通的能量或是某一種感官(比方:皮膚)。而這個狀態大概不是在捷運上滑著手機的我們可以感受到的。」
他回想年輕的時候被某個作品所震動、感受到台上的每個呼吸、感受到劇場包覆著自己的感動:「這樣獨特的劇場感受,對我而言是珍貴而唯一的;我也希望透過作品,試著更接近讓我心靈『震動』的那一刻。」
王宇光已經將這幾年對島嶼的發現、學習及感受,都融到《人之島》裡面。他說:
「我們真的非常幸運,可以在這個作品的一開始、跟完成後,都在衛武營演出。特別希望將《人之島》分享給高雄的觀眾 ── 分享給同樣居住在臺灣這座島嶼上的人們。」
高雄西子灣只能看夕陽。看不到日出。在《人之島》,王宇光在劇場創造日出雲海,帶領觀眾的眼,看見自然的神奇景緻。但與其說是「自然」,不如說是讓我們看見心靈初心的溫暖,重新去感受我們所生存的島嶼。
微光製造/提供/2022年《去你的島》(《人之島》的原名)在衛武營排練。在幾百年最大血月那一晚,王宇光拍下Danang和李尹櫻,記錄下神秘的一刻。
節目資訊
3/22(六)14:30、3/23(日)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