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衛武營TIFA—當代音樂平台】 艾爾萬・克哈維×米卡耶.費利波 《如影隨形》
※本檔節目取消
亞洲首演 衛武營獨家
2016年法國亞維儂藝術節大受好評
布列塔尼傳統音樂舞蹈×現代舞 跨越藩籬 樂舞交融 詩意叩問內在本質
舞作法文名為「membre fantôme」意即「幻肢」,意思是指失去四肢的人所產生的幻覺,感覺失去的四肢仍舊附著在軀幹上。2016年,法國SACD協會與亞維儂藝術節邀請蘇格蘭風笛演奏家艾爾萬.克哈維和現代舞者米卡耶.費利波策劃一場雙人演出,大受好評,兩位藝術家擅長處理自我認同的議題,並將其轉化為創作上的養分及動能。克哈維深受布列塔尼傳統音樂影響,但作品卻試圖跳脫出原有文化框架,朝當代音樂創作的方向發展;另一位現代舞者費利波,則是偶然間認識了布列塔尼傳統舞蹈進而產生興趣,並融入現代舞的身體語彙。兩人以音樂和舞蹈叩問彼此的成長背景,探討傳統文化的內涵與脈絡。觀眾將在戶外榕樹廣場欣賞兩位藝術家的精湛演出,感受充滿詩意的藝術之美。
艾爾萬.克哈維
身兼蘇格蘭風笛演奏家、作曲家和即興演奏家的艾爾萬.克哈維,為尋求更獨特的樂音組合,以及不同的演奏方式和聽覺體驗,他跳脫出風笛樂器原有的文化背景,開始多方探索即興音樂、自由爵士與「噪音」爵士,並藉此為風笛獨奏,以及與獨唱和合唱團進行的三重奏,開創當代音樂的曲目。克哈維對肢體表演的興趣亦使其跨界為眾多編舞家的作品創作及演奏。
其音樂養分源自傳統的布列塔尼音樂。1996年,克哈維加入了Ronsed Mor布列塔尼管樂隊。該樂隊與法國里昂想像音樂探索協會ARFI旗下的煉獄鍋爵士樂團(La Marmite Infernale)一同錄製作品,該次合作經歷喚醒了克哈維的即興演奏基因,並延續至今。
米卡耶.費利波
米卡耶.費利波在加入法國蒙彼利埃編舞中心所設立的ex.e.r.ce舞蹈培訓計畫前,曾修讀視覺藝術並與不同舞團合作。之後他與知名編舞家瑪蒂德.莫尼葉、亞蘭.布法、丹尼爾.勞厄等一同共事。2001至2008期間,他與其他四名藝術家組成了「五人俱樂部」(Clubdes5),致力於實驗性質的集體創作。自2003年以來,他將創作重心放在自身設計的、名為「當我們相遇」(bi-portrait)的演出計畫上,巧妙呈現與某人邂逅時的情景。與風笛音樂家艾爾萬.克哈維合作的《如影隨形》(2016)即此系列的編創作品之一。2010年起,費利波在基塞尼(Guissény,位於法國布列塔尼大區)的「家裡」(A Domicile)藝術節擔任藝術總監,每年邀請編舞家駐村與當地居民合作。費利波也曾於不同藝術機構擔任駐村藝術家,如法國國家編舞發展中心上法蘭西區交換計畫(L’échangeur-CDC Hauts-de-France) (2016-2017-2018)、馬賽的梅哈隆(Le Merlan)表演藝術劇場(2016-2018),以及諾曼第大區的康城編舞中心(2016-2019)。
演出暨製作團隊
共同創作|艾爾萬.克哈維、米卡耶.費利波
執行製作| bi-p 計畫 & 離岸工作室(Offshore)
共製單位|法國著作人協會(SACD)、亞維儂藝術節、法國國家編舞發展中心上法蘭西區交換計畫,依據2016亞維儂藝術節「開放單元」( Sujets à Vifs)之主題架構製作
贊助單位|法國蓬斯科爾劇院椅(Le Strapontin)藝術表演劇場、法國普洛埃默Amzer Nevez文化中心、法國玻璃動物園實驗工作室計畫(La Ménagerie de Verre dans le cadre du Studiolab)、法國龐坦國家舞蹈中心
特別感謝|法國基塞尼Avel Dro協會、Emmanuelle Bellego、Matthieu Banvillet & Alban Richard
【2020衛武營TIFA—當代音樂平台】 艾爾萬・克哈維×米卡耶.費利波 《如影隨形》
※本檔節目取消
亞洲首演 衛武營獨家
2016年法國亞維儂藝術節大受好評
布列塔尼傳統音樂舞蹈×現代舞 跨越藩籬 樂舞交融 詩意叩問內在本質
舞作法文名為「membre fantôme」意即「幻肢」,意思是指失去四肢的人所產生的幻覺,感覺失去的四肢仍舊附著在軀幹上。2016年,法國SACD協會與亞維儂藝術節邀請蘇格蘭風笛演奏家艾爾萬.克哈維和現代舞者米卡耶.費利波策劃一場雙人演出,大受好評,兩位藝術家擅長處理自我認同的議題,並將其轉化為創作上的養分及動能。克哈維深受布列塔尼傳統音樂影響,但作品卻試圖跳脫出原有文化框架,朝當代音樂創作的方向發展;另一位現代舞者費利波,則是偶然間認識了布列塔尼傳統舞蹈進而產生興趣,並融入現代舞的身體語彙。兩人以音樂和舞蹈叩問彼此的成長背景,探討傳統文化的內涵與脈絡。觀眾將在戶外榕樹廣場欣賞兩位藝術家的精湛演出,感受充滿詩意的藝術之美。
艾爾萬.克哈維
身兼蘇格蘭風笛演奏家、作曲家和即興演奏家的艾爾萬.克哈維,為尋求更獨特的樂音組合,以及不同的演奏方式和聽覺體驗,他跳脫出風笛樂器原有的文化背景,開始多方探索即興音樂、自由爵士與「噪音」爵士,並藉此為風笛獨奏,以及與獨唱和合唱團進行的三重奏,開創當代音樂的曲目。克哈維對肢體表演的興趣亦使其跨界為眾多編舞家的作品創作及演奏。
其音樂養分源自傳統的布列塔尼音樂。1996年,克哈維加入了Ronsed Mor布列塔尼管樂隊。該樂隊與法國里昂想像音樂探索協會ARFI旗下的煉獄鍋爵士樂團(La Marmite Infernale)一同錄製作品,該次合作經歷喚醒了克哈維的即興演奏基因,並延續至今。
米卡耶.費利波
米卡耶.費利波在加入法國蒙彼利埃編舞中心所設立的ex.e.r.ce舞蹈培訓計畫前,曾修讀視覺藝術並與不同舞團合作。之後他與知名編舞家瑪蒂德.莫尼葉、亞蘭.布法、丹尼爾.勞厄等一同共事。2001至2008期間,他與其他四名藝術家組成了「五人俱樂部」(Clubdes5),致力於實驗性質的集體創作。自2003年以來,他將創作重心放在自身設計的、名為「當我們相遇」(bi-portrait)的演出計畫上,巧妙呈現與某人邂逅時的情景。與風笛音樂家艾爾萬.克哈維合作的《如影隨形》(2016)即此系列的編創作品之一。2010年起,費利波在基塞尼(Guissény,位於法國布列塔尼大區)的「家裡」(A Domicile)藝術節擔任藝術總監,每年邀請編舞家駐村與當地居民合作。費利波也曾於不同藝術機構擔任駐村藝術家,如法國國家編舞發展中心上法蘭西區交換計畫(L’échangeur-CDC Hauts-de-France) (2016-2017-2018)、馬賽的梅哈隆(Le Merlan)表演藝術劇場(2016-2018),以及諾曼第大區的康城編舞中心(2016-2019)。
演出暨製作團隊
共同創作|艾爾萬.克哈維、米卡耶.費利波
執行製作| bi-p 計畫 & 離岸工作室(Offshore)
共製單位|法國著作人協會(SACD)、亞維儂藝術節、法國國家編舞發展中心上法蘭西區交換計畫,依據2016亞維儂藝術節「開放單元」( Sujets à Vifs)之主題架構製作
贊助單位|法國蓬斯科爾劇院椅(Le Strapontin)藝術表演劇場、法國普洛埃默Amzer Nevez文化中心、法國玻璃動物園實驗工作室計畫(La Ménagerie de Verre dans le cadre du Studiolab)、法國龐坦國家舞蹈中心
特別感謝|法國基塞尼Avel Dro協會、Emmanuelle Bellego、Matthieu Banvillet & Alban Rich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