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優惠請至購票網站查詢。
- 節目全長約140分鐘,含中場休息20分鐘。
- 建議4歲以上觀眾觀賞。
- 遲到觀眾須遵循工作人員指示入場。
- 主辦:福爾摩沙管風琴文化協會(籌備處)、福爾摩沙管風琴演奏家
- 購票請洽OPENTIX或02-2707-2698
《管風琴之魅-余曉怡與納洛赫的華麗交鋒》
第一屆【福爾摩沙國際管風琴藝術節】以發現、創造、形塑、保存並且發揚臺灣的管風琴文化,【發現台灣管風琴之美】 為宗旨,透過臺灣在地管風琴藝術節的推動,活化地方教堂的美麗樂器與社區連結,也透過國際展演音樂文化交流,共同規劃與演出跨國管風琴節目,文化上的碰撞與激盪、創意與融合,累積屬於臺灣在地的文化軟實力。
更多詳細資料,請參考OPENTIX。
管風琴之魅-余曉怡(Hsiao-yi Yu)與納洛赫(Bogdan Narloch)的華麗交鋒
「衛武營擁有全亞洲最大管風琴搭配音樂廳精湛的音場設計,被譽為世界最適合演奏管風琴廳院之一。」
本場演出特別邀請波蘭知名管風琴家精心策劃並與臺灣當代指標性知名管風琴家余曉怡聯手帶來精彩演出。由納洛赫精心規劃獻給臺灣聽眾的獨特管風琴音樂會。音曲目涵蓋龐大且多樣化的風格,包含管風琴獨奏與四手四腳的二重奏,將為觀眾帶來嶄新的聽覺、視覺體驗。
上半場,歐洲巴洛克時期的作品,以最重要的三位藝術家為代表: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 S. Bach)、喬治·弗里德里克韓德爾(G. F. Händel)和安東尼奧·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下半場以今年慶祝其150歲生日的馬克斯·雷格(Max Reger)的作品、波蘭裔美國作曲家菲利克斯·博羅夫斯基(Felix Borowski)的作品以及當代音樂家的作品,靈感來自傳統的愛爾蘭、法國、英國的歌曲與台灣民謠,將是一場充滿活力,並令人驚艷的音樂會。
除了音樂作品外,音樂會也與工研院虛擬技術團隊合作,管風琴家余曉怡將虛擬化身成音樂天使,把原屬於聽覺層次的曲目刻印在視覺影像上,巧妙地融合歷史與未來,讓影像與音樂同步沉浸,為音樂會帶來新的科技體驗。
演出曲目
巴赫(1685-1750): G小調幻想曲與賦格,作品 542與聖詠曲:《醒來吧!有聲音在呼喚我們》,作品 BWV 645
巴赫(1685-1750):D小調協奏曲,作品596 (改編自韋瓦第d小調協奏曲,作品3,第11號, RV 565)
韓德爾(1685-1759):《歡慶》 (選自皇家煙火)
韓德爾(1685-1759):《哈雷路亞》 (選自彌賽亞)
儒利安·布雷特(*1974):《友好協約》
-中場休息-
馬克斯·雷格(1873-1916) :D 小調序奏與帕薩卡利亞舞曲
克里斯托弗·帕迪尼(1973) :《奇異恩典》觸技曲
菲利克斯·波羅斯基(1872-1956) :《冥想-輓歌》
斯韋雷·埃夫泰斯特(1952) :《雅茅斯美女》
吳沛綾(1993): 台灣歌謠《四月望雨》幻想曲(改編自鄧雨賢四季紅、雨夜花、望春風、月夜愁)
丹尼斯·貝達爾(1950) :小交響曲
演出暨製作團隊
指導單位|文化部
協辦單位|工業技術研究院丶台北天和扶輪社
特別感謝公益贊助|台北華國大飯店、政大企家班第25屆、可樂旅遊
演出團隊
管風琴|余曉怡(Hsiao-yi Yu)、納洛赫 (Bogdan Narloch)
《管風琴之魅-余曉怡與納洛赫的華麗交鋒》
第一屆【福爾摩沙國際管風琴藝術節】以發現、創造、形塑、保存並且發揚臺灣的管風琴文化,【發現台灣管風琴之美】 為宗旨,透過臺灣在地管風琴藝術節的推動,活化地方教堂的美麗樂器與社區連結,也透過國際展演音樂文化交流,共同規劃與演出跨國管風琴節目,文化上的碰撞與激盪、創意與融合,累積屬於臺灣在地的文化軟實力。
更多詳細資料,請參考OPENTIX。
管風琴之魅-余曉怡(Hsiao-yi Yu)與納洛赫(Bogdan Narloch)的華麗交鋒
「衛武營擁有全亞洲最大管風琴搭配音樂廳精湛的音場設計,被譽為世界最適合演奏管風琴廳院之一。」
本場演出特別邀請波蘭知名管風琴家精心策劃並與臺灣當代指標性知名管風琴家余曉怡聯手帶來精彩演出。由納洛赫精心規劃獻給臺灣聽眾的獨特管風琴音樂會。音曲目涵蓋龐大且多樣化的風格,包含管風琴獨奏與四手四腳的二重奏,將為觀眾帶來嶄新的聽覺、視覺體驗。
上半場,歐洲巴洛克時期的作品,以最重要的三位藝術家為代表: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 S. Bach)、喬治·弗里德里克韓德爾(G. F. Händel)和安東尼奧·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下半場以今年慶祝其150歲生日的馬克斯·雷格(Max Reger)的作品、波蘭裔美國作曲家菲利克斯·博羅夫斯基(Felix Borowski)的作品以及當代音樂家的作品,靈感來自傳統的愛爾蘭、法國、英國的歌曲與台灣民謠,將是一場充滿活力,並令人驚艷的音樂會。
除了音樂作品外,音樂會也與工研院虛擬技術團隊合作,管風琴家余曉怡將虛擬化身成音樂天使,把原屬於聽覺層次的曲目刻印在視覺影像上,巧妙地融合歷史與未來,讓影像與音樂同步沉浸,為音樂會帶來新的科技體驗。
演出曲目
巴赫(1685-1750): G小調幻想曲與賦格,作品 542與聖詠曲:《醒來吧!有聲音在呼喚我們》,作品 BWV 645
巴赫(1685-1750):D小調協奏曲,作品596 (改編自韋瓦第d小調協奏曲,作品3,第11號, RV 565)
韓德爾(1685-1759):《歡慶》 (選自皇家煙火)
韓德爾(1685-1759):《哈雷路亞》 (選自彌賽亞)
儒利安·布雷特(*1974):《友好協約》
-中場休息-
馬克斯·雷格(1873-1916) :D 小調序奏與帕薩卡利亞舞曲
克里斯托弗·帕迪尼(1973) :《奇異恩典》觸技曲
菲利克斯·波羅斯基(1872-1956) :《冥想-輓歌》
斯韋雷·埃夫泰斯特(1952) :《雅茅斯美女》
吳沛綾(1993): 台灣歌謠《四月望雨》幻想曲(改編自鄧雨賢四季紅、雨夜花、望春風、月夜愁)
丹尼斯·貝達爾(1950) :小交響曲
演出暨製作團隊
指導單位|文化部
協辦單位|工業技術研究院丶台北天和扶輪社
特別感謝公益贊助|台北華國大飯店、政大企家班第25屆、可樂旅遊
演出團隊
管風琴|余曉怡(Hsiao-yi Yu)、納洛赫 (Bogdan Narl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