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武營主辦節目
- 影片全長約32分鐘,無中場休息。
演出開始前30分鐘開放入場,自由入座。
主辦單位有權視現場人潮狀況,進行入口管制或暫停開放入場。
主辦單位將於活動期間進行攝影作為活動紀錄,本影像紀錄以藝文推廣或非營利性之目的為限,凡入場者即表示同意拍攝。
【2024衛武營國際音樂節】《樂讀里希特》
抽象繪畫X當代音樂
一場跨領域的藝術交流
《樂讀里希特》影片以德國當代重量級藝術家葛哈.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的圖像所組成,由作曲家馬庫斯.施密克勒(Marcus SCHMICKLER)與電影導演科琳娜.貝爾茲(Corinna BELZ)共同創作。貝爾茲以里希特於2015年送給她的一張圖畫為中心創作,藉由專門開發的電腦軟體製作成電影。施密克勒則在電影製作的同時創作音樂,並將里希特的分割方法延伸應用到聲音和時間層面。觀眾體驗這些聲音的時候就像在看一幅畫,透過施密克勒的音樂詮釋,我們將聽見里希特圖像中的視覺節奏!
演出暨製作團隊
作曲|馬庫斯.施密克勒
導演|科琳娜.貝爾茲
藝術家、原始概念|葛哈・里希特
錄音演出單位|音樂工廠樂團
藝術家介紹
作曲|馬庫斯.施密克勒
作曲家馬庫斯.施密克勒住在德國科隆及奧地利格拉茲,專攻當代與電子音樂,作品主要為電腦音樂、重奏、表演以及科學的融合,創建獨特的聲響空間。施密克勒探索謝潑德音調以及環形調變的各種技法,透過資訊聽覺化以及耳聲傳射探索不同的聲響。
此外, 施密克勒也替《MusikTexte》等各種出版物撰寫音樂理論相關文章,他的音樂作品被收錄在約莫50張黑膠唱片與CD中。施密克勒獲獎無數,包括羅馬德國文化機構備受尊崇的羅馬獎,他也在哈得遜河畔的巴德學院、加州藝術學院及杜塞道夫的舒曼音樂學院任教。其作品曾被斯圖加特當代人聲團、德國音樂工廠樂團、科隆擊樂四重奏、Recherche 樂團、科隆頌歌者合唱團、威瑪國家管絃樂團、Ruhr 樂團、科隆西德廣播合唱團、科隆西德廣播樂團、蘇格蘭皇家音樂學院室內合唱團等演繹。
導演|科琳娜.貝爾茲
科琳娜.貝爾茲過去於科隆與柏林研讀哲學、藝術史,以及媒體科學。她參與過數個影片製作的編劇與導演工作,例如:《微軟之後的生活》(2001)以及《其他美國聲音》(2002;獲頒「德國律師協會電影獎」)。貝爾茲第一部紀錄葛哈.里希特作品的影片《科隆大教堂花窗》(2007)獲頒「世界媒體金獎(藝術紀錄片類別)」;紀錄長片《里希特的畫作》(2011)則獲頒「德國電影獎金獎」(德國影界最高榮耀)。另一部紀錄長片《彼得.漢德克:我在森林,晚一點到》在2016年於盧卡諾影展的正式評選項目中首映。2015年,貝爾茲與里希特再次合作抽象影片《樂讀里希特》以及《動態影像(946-3)》。此外,貝爾茲的電影紀錄片《烏菲茲內部》(2021)以及《湯瑪斯.舒特,我不是一個人》(2023)廣獲好評,並在國際影展表現亮眼。科琳娜.貝爾茲現居住於科隆與柏林。
藝術家、原始概念|葛哈・里希特
德國藝術家葛哈.里希特(1932年出生於德勒斯登)自1962年還在杜塞道夫藝術學院就讀期間就開始獨立創作畫作。里希特的創作起初以攝影作品為創作依據,往後更擴展到各種不同的抽象風格。除了畫作以及物件創作,里希特豐富多元的作品還包括素描、水彩、以繪畫加工的照片,以及限定版數發行的系列作品等。里希特被公認為當代最重要也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作品於重要的博物館與世界各地展出。里希特2007年面世的《科隆大教堂花窗》出現在電影導演科琳娜.貝爾茲的同名紀錄片當中。貝爾茲的紀錄長片《里希特的畫作》於2011年上映,兩位創作者也於2015年第三次合作,創作抽象影片《樂讀里希特》以及《動態影像(946-3) 》。
©Marcus Schmickler
在地藝文支持夥伴
【2024衛武營國際音樂節】《樂讀里希特》
抽象繪畫X當代音樂
一場跨領域的藝術交流
《樂讀里希特》影片以德國當代重量級藝術家葛哈.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的圖像所組成,由作曲家馬庫斯.施密克勒(Marcus SCHMICKLER)與電影導演科琳娜.貝爾茲(Corinna BELZ)共同創作。貝爾茲以里希特於2015年送給她的一張圖畫為中心創作,藉由專門開發的電腦軟體製作成電影。施密克勒則在電影製作的同時創作音樂,並將里希特的分割方法延伸應用到聲音和時間層面。觀眾體驗這些聲音的時候就像在看一幅畫,透過施密克勒的音樂詮釋,我們將聽見里希特圖像中的視覺節奏!
演出暨製作團隊
作曲|馬庫斯.施密克勒
導演|科琳娜.貝爾茲
藝術家、原始概念|葛哈・里希特
錄音演出單位|音樂工廠樂團
藝術家介紹
作曲|馬庫斯.施密克勒
作曲家馬庫斯.施密克勒住在德國科隆及奧地利格拉茲,專攻當代與電子音樂,作品主要為電腦音樂、重奏、表演以及科學的融合,創建獨特的聲響空間。施密克勒探索謝潑德音調以及環形調變的各種技法,透過資訊聽覺化以及耳聲傳射探索不同的聲響。
此外, 施密克勒也替《MusikTexte》等各種出版物撰寫音樂理論相關文章,他的音樂作品被收錄在約莫50張黑膠唱片與CD中。施密克勒獲獎無數,包括羅馬德國文化機構備受尊崇的羅馬獎,他也在哈得遜河畔的巴德學院、加州藝術學院及杜塞道夫的舒曼音樂學院任教。其作品曾被斯圖加特當代人聲團、德國音樂工廠樂團、科隆擊樂四重奏、Recherche 樂團、科隆頌歌者合唱團、威瑪國家管絃樂團、Ruhr 樂團、科隆西德廣播合唱團、科隆西德廣播樂團、蘇格蘭皇家音樂學院室內合唱團等演繹。
導演|科琳娜.貝爾茲
科琳娜.貝爾茲過去於科隆與柏林研讀哲學、藝術史,以及媒體科學。她參與過數個影片製作的編劇與導演工作,例如:《微軟之後的生活》(2001)以及《其他美國聲音》(2002;獲頒「德國律師協會電影獎」)。貝爾茲第一部紀錄葛哈.里希特作品的影片《科隆大教堂花窗》(2007)獲頒「世界媒體金獎(藝術紀錄片類別)」;紀錄長片《里希特的畫作》(2011)則獲頒「德國電影獎金獎」(德國影界最高榮耀)。另一部紀錄長片《彼得.漢德克:我在森林,晚一點到》在2016年於盧卡諾影展的正式評選項目中首映。2015年,貝爾茲與里希特再次合作抽象影片《樂讀里希特》以及《動態影像(946-3)》。此外,貝爾茲的電影紀錄片《烏菲茲內部》(2021)以及《湯瑪斯.舒特,我不是一個人》(2023)廣獲好評,並在國際影展表現亮眼。科琳娜.貝爾茲現居住於科隆與柏林。
藝術家、原始概念|葛哈・里希特
德國藝術家葛哈.里希特(1932年出生於德勒斯登)自1962年還在杜塞道夫藝術學院就讀期間就開始獨立創作畫作。里希特的創作起初以攝影作品為創作依據,往後更擴展到各種不同的抽象風格。除了畫作以及物件創作,里希特豐富多元的作品還包括素描、水彩、以繪畫加工的照片,以及限定版數發行的系列作品等。里希特被公認為當代最重要也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作品於重要的博物館與世界各地展出。里希特2007年面世的《科隆大教堂花窗》出現在電影導演科琳娜.貝爾茲的同名紀錄片當中。貝爾茲的紀錄長片《里希特的畫作》於2011年上映,兩位創作者也於2015年第三次合作,創作抽象影片《樂讀里希特》以及《動態影像(946-3) 》。
©Marcus Schmickler
在地藝文支持夥伴
- 衛武營主辦節目
- 影片全長約32分鐘,無中場休息。
演出開始前30分鐘開放入場,自由入座。
主辦單位有權視現場人潮狀況,進行入口管制或暫停開放入場。
主辦單位將於活動期間進行攝影作為活動紀錄,本影像紀錄以藝文推廣或非營利性之目的為限,凡入場者即表示同意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