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專訪|完美的世界沒有笑點,小丑大師Peter Shub
- 彼得夏卜《悲傷小丑的噗哧劇場》在漆黑的劇場點燃火柴開場(攝影/王鴻駿)
「跟觀眾分享悲傷並不公平。」知名的小丑彼得夏卜(Peter Shub)在衛武營工作坊的空檔接受訪談,他突然正經地說,而那張豐富多變的臉,出現了昨晚演出不曾表現過的表情。
夜裡,一根根火柴劃開小劇場的沉默,彼得獨自坐在漆黑的舞台中央,以微弱的火光揭幕,全場觀眾屏息,沒有笑聲。「我不希望劇場燈光一亮,觀眾就笑。」彼得說,他並不急著製造喧嘩吵鬧的開場,而是讓觀眾緩緩進入他所呈現的世界,真實的世界,「因為我知道觀眾等等就會笑了。」
- 2016衛武營藝術祭,彼得夏卜帶領工作坊(攝影/拉風)
彼得身兼演員、歌舞雜耍劇場(vaudeville)導演,同時為眾多知名馬戲團擔任指導,也曾獲得蒙特卡羅國際馬戲節銀色小丑、巴黎明日馬戲節銀小丑等國際大獎。對於一個在紐約成長,旅歐數十年的小丑來說,「美國提供很多機會,但媒體干擾相對太多,在歐洲,反而能給藝術家更多的時間去醞釀,去找出創作脈絡。」他說,他一直想到中國或臺灣看看,雖然他已是享譽歐美的小丑大師,但這是他首度造訪亞洲,「身分轉換是有趣的,昨晚我在夜市,體驗到獨特有趣的經驗,不同於紐約的大熔爐,我成為全然異己的外國人,這就像馬戲一樣,它最美好、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同質性的地方出現差異。」
- 2016衛武營藝術祭《悲傷小丑的噗哧劇場》(攝影/拉風)
連續三天,彼得以格蘭特伍德(Grant Wood)畫裡的美國人形象亮相,在衛武營藝術祭帶來經典喜劇《悲傷小丑的噗哧劇場》。他不疾不徐演出,適時模仿觀眾席所發出來的聲響,如咳嗽、噴嚏、竊笑、尖叫,或指揮觀眾動作、較勁,彷彿劇場裡的每個事件都能成為他製造笑料的元素,像是沒有距離地在戲弄一群老朋友,「小丑跟一般戲劇不同,小丑直接面對觀眾」彼得說,在他表演時,最重要的是觀察,觀察觀眾的反應,同時利用「意外」找到時機去發揮,所以彼得更喜歡在鄉下演出,因為觀眾能習慣「慢」的鋪成,不像城市人太急。
- 2016衛武營藝術祭《悲傷小丑的噗哧劇場》(攝影/拉風)
這樣的表演也可以被稱為肢體喜劇,是一種接近默劇的形式,追溯至希臘悲劇、16世紀義大利的即興喜劇,或與上個世紀美國默劇大師卓別林、出身歌舞雜耍世家的基頓(Buster Keaton)有關。但這或許都太遙遠、太陌生,彼得在舞台上透過生活模仿、建立抽象描述,使觀眾能清楚意識到不完美的真實世界,從而重新看待這些事物。「戲劇力求完美演出,可是生活並不如此,我們要學習接受意外,從意外得到驚喜,然後從中自嘲。」他說,「完美的世界沒有笑點。」
「戲劇致力於完美的演出,但小丑是去製造意外。」
彼得的單人秀,讓舞台上的物件成為他的夥伴,「一個衣架、一件大衣、一個行李箱,我必須他們發生關聯和互動。例如一把手槍能引起騷動、一個開瓶器會伸展雙臂,我在餐桌上意外發現他們能成為一段情節,在劇場創造一齣黑色幽默。」彼得有時把伏筆的時間拉長,製造出不同的效果,例如他在台上呈現看似愚蠢而無意義的手指操,一次、兩次,觀眾沒有反應,後來加入一個意外事件,第三次便使原來靈活的雙手突然沒有半邊反應,脈絡被接串起來,顛覆無意識的印象和直覺,成功地引起全場笑聲,他嘗試讓這些元素都成為舞台上有意義的符號。「我喜歡觀察人、關心人、關心當下,你必須留意環境、你的生活,從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像個孩子般去發現,同時把每場表演都當作第一次去感受,找出觀眾最佳的反應。」
- 2016衛武營藝術祭《悲傷小丑的噗哧劇場》(攝影/拉風)
他的真實生活就像喜劇一樣「不完美」。身為小丑,讓觀眾發噱是他的責任。但在一次德國的表演結束時,他收起玩興,向觀眾揮手致意,那個動作包含一個未盡的告別儀式,是朝向他意外死去的兒子道別,「但觀眾不想知道這麼真實的故事。」彼得說,他被觀眾抗議「後來我明白,跟觀眾分享悲傷並不公平。」
- 2016衛武營藝術祭《悲傷小丑的噗哧劇場》(攝影/拉風)
彼得所詮釋的小丑,不是嘻皮笑臉的鬧劇,而是重新以一種純真、無知的態度看待世界,進而製造出搞笑、詼諧的情境。同時,他擅長掌握表演節奏,塑造劇場氛圍,製造日常幽默,創造了個人獨特的舞台魅力。「一般人跌倒並不有趣,但是女王或是總統跌倒就會。」
原刊於 關鍵評論網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文字躍動!文學改編劇場魅力—淺談為愛而生共融劇場《魚.貓》」座談側記
曉劇場劇作《魚.貓》將於10月12、13日於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後簡稱衛武營)演出,戲劇改編自臺灣國寶級文學作家黃春明的《莎喲娜拉!再見》之短篇故事〈魚〉及〈溺死一隻老貓〉,由鍾伯淵編導以共融劇場形式,邀請聾人及劇場演員共同演出。在8月31日下午,衛武營特別與國立臺灣文學館(後簡稱臺文館)跨界合作,特別邀集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耿一偉、影響‧新劇場團長與藝術總監呂毅新,以及萬座曉劇場藝術總監鍾伯淵,三人共同以「文字躍動!文學改編劇場魅力—淺談為愛而生共融劇場《魚.貓》」為題進行前導討論。
即興,管風琴也可以— 提耶里.艾斯卡許
很多人以為即興演奏只能在爵士樂中聽到,其實數百年前,管風琴師就是最擅長此道的行家。10月將在衛武營音樂廳演出的法國管風琴大師艾斯卡許(Thierry ESCAICH),正是當今極少數的管風琴即興高手。長久以來,管風琴主要存在於教堂,因應禮拜儀式的繁雜流程,琴師需具備高度的靈活性與應變能力,我們熟悉的巴赫與韓德爾,就是巴洛克時代最優秀的即興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