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從《瑪儂.雷斯考》到《法斯塔夫》—你所不知道的精彩巧合
最近這兩個月,高雄衛武營與臺中國家歌劇院分別要上演19世紀末的兩齣經典義大利歌劇-普契尼的《瑪儂.雷斯考》以及威爾第的《法斯塔夫》。這兩齣歌劇乍看之下沒有什麼關聯,但事實上這兩部歌劇從創作初始到首演安排都出現了一些有趣的巧合。直到這次在臺灣兩地上演,似乎也在冥冥中重演著這樣的巧合。這究竟是怎回事呢?請聽我娓娓道來。
一時失志的劇曲奇才普契尼,如何二創悲戀故事《瑪儂.雷斯考》,開啟義式歌劇最後盛世
當自己的前一部作品大挫敗,你會不會一蹶不振而從此封筆?但有位義大利新生代作曲家,竟然轉而挑戰早就膾炙人口的故事,逆轉的勝率又有多高?這就是普契尼醞釀《瑪儂・雷斯考》的開端——等等,《瑪儂・雷斯考》聽起來陌生,但普契尼怎麼好像蠻耳熟的?
邁向大師之路-普契尼的《瑪儂・雷斯考》
普契尼畢生所完成的十部歌劇,除了最早的兩部之外,其他八部即使受歡迎的程度略有不同,至今都仍持續被國內外劇院演出。如此高濃度的成功率為歷來歌劇作曲家中少見,而他的第三部歌劇《瑪儂・雷斯考》無疑成為他邁向大師之路的里程碑。
「儂」情蜜意下的宿命糾葛-關於《瑪儂・雷斯考》的另類思考
義大利歌劇大師普契尼一生共寫下12齣歌劇,而其中又以自《瑪儂・雷斯考》為起點的10部歌劇為傳世經典。而在這些作品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除了有普契尼傑出的音樂設計與詠嘆調書寫天才外,對於每齣戲中女性角色的刻畫之深刻、個性描寫之生動,古往今來可說無人能出其右。無怪乎許多劇評與學者紛紛認同普契尼是比女人還了解女人的歌劇大師。
歌劇巨擘的誕生:普契尼的成名作《瑪儂.雷斯考》
對歌劇迷與歌劇院來說,2024年必然特別忙碌——這是普契尼逝世百年紀念年,也標誌了歌劇黃金時代結束一世紀。與他同輩的義大利同行,多數比他長壽,卻全都後繼無力,甚至不再創作。阿爾卑斯山另一邊的史特勞斯雖然老驥伏櫪,他寫於1920年代之後的歌劇卻也無一能再創昔日盛況。當電影逐步成為大眾娛樂的主流,歌劇的輝煌也就宣告落幕。
彈無虛發的劃時代經典~淺談韋伯的《魔彈射手》
韋伯(C.M.Weber, 1786-1826)可說是古典音樂史上十分獨特的存在。他出生於德國北部的奧伊廷(Eutin),在那個日耳曼地區仍被視為文化偏鄉、獨尊維也納與巴黎為全歐音樂中心的年代,他在日耳曼境內卻早已享有盛名。在他的作品中處處可見來自日耳曼民族的文化底蘊,在國族主義方興未艾的德意志人們心中撒下啟蒙種子,因此若要將韋伯視為19世紀國民樂派的先驅似乎也不為過。
穿越魔幻時空的怪美童話: 衛武營年度旗艦歌劇《魔彈射手》
即將演出的歌劇《魔彈射手》,是德國音樂家韋伯奠定德語歌劇地位的經典作品。此次由衛武營與奧地利茵斯布魯克劇院共同製作,從傳統歌劇出發,加上劇場元素,觀眾將可同時使用視覺與聽覺,享受森林裡演繹的怪美童話。
「混種」,混出什麼名堂?
乍看之下,很多人對「混種」這個詞,潛意識地會帶著貶抑,但是,換個角度來看,混種也有可能遺傳了多方優勢,比起純種「更上一層樓」。 「混種」概念,如果移植到藝術創作,結果又會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