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變遷、轉化、信任,從劇場形塑認同——2019衛武營國際論壇12月15日側記1
圖1 美國絨毛猛瑪象劇團藝術總監瑪麗亞・曼努艾拉・哥雅內斯(Maria Manuela GOYANES)
文|劉純良
劇場與認同之間具備什麼關係?十二月十五日的衛武營國際論壇,有著精彩的提案。
美國絨毛猛瑪象劇團藝術總監瑪麗亞・曼努艾拉・哥雅內斯(Maria Manuela GOYANES)演講「全民的劇場—以節目製作回應社會變遷」,她引述絨毛猛獁象劇團製作作品What to Send Up When It Goes Down,朗誦書寫給美國黑人的情書[1],由此帶出劇團的內在政治性,包括華盛頓特區納稅人欠缺的法律代表性,以及奴役黑人的歷史。
劇場必須回應社會變遷
哥雅內斯分享自己十六歲的劇場啟蒙,她在劇場中第一次產生自信,但劇場昂貴而難以進入,身為西班牙裔的生命史,在劇場中不被書寫與代表。劇場若不做出努力,主流白人男性文化會繼續主宰劇場。美國正經歷社會動盪與轉折,變遷迫切需要回應,而劇場就是回應社會變遷的所在。
哥雅內斯以位於紐約的Public Works為例,Public Works的宗旨是「為公民而存在的劇場」, 2016年演出莎劇的《第十二夜》,台上只有五位專業演員,其他是多達兩百名四歲到八十八歲不等的社群演員,而哥雅內斯與這些演員都非常熟稔。
在Public Work多年後,哥雅內斯轉戰絨毛猛獁象劇團。她形容劇團渴望風險,致力創造使世界的複雜性得以浮現的空間,挑戰社會現況,提問如何成為更好的公民。她以長年經營的項目Connectivity Program為例,「公民不服從」是理念核心,劇團創造群聚、討論的空間;在美國就算是女性主義也不常討論跨性議題,但劇團作品For Black Trans Girls,開啟了討論空間。
哥雅內斯分享Connectivity program的未來十年原則目標,一:創造公平,二:分享價值、組織資源,三:以對方的原則進行參與,認知彼此的關係,四:創造深度的關係。
哥雅內斯形容關係是轉化而非交易或慈善行為,合作來自相互尊重,劇團並非他人真實生命經驗的專家,關係的深度重於數字。劇團是華盛頓特區的社群,透過上述原則挑選劇本,透過作品表達核心價值,體現民主價值,回應當下美國社會。
個人經驗與故事凝聚認同
回到臺灣本土,臺灣編舞家林宜瑾與作家洪震宇以「說自己的故事—以活動策劃凝聚眾人認同」,分享自身的創作與社會構造經驗。林宜瑾分享壞鞋子舞蹈劇場自2016年始的「春泥」常民舞蹈創作計畫,「春泥」以網路招募35歲以上素人,引導素人面對自己身體的特殊性,將其視為獨特的美感,而非失敗。
歷經四年,「春泥」從劇場、黑盒子的演出,轉化為第四年的《聽說河邊有派對 》;在宛如工廠的空間結合展覽裝置,帶入素人自身生命史。例如彼此互動的餐桌成為影像,演出者與觀眾親密交流經驗。跳脫身體被檢視的框架,演出變成派對,引發觀眾舞動,讓觀眾融化與放下自己原本的框架。
圖2 臺灣編舞家林宜瑾與作家洪震宇與絨毛猛瑪象劇團藝術總監哥雅內斯對談
洪震宇以「家鄉就是舞台,創造在地的風土經濟學」為題,強調跟隨風土季節而走的小旅行。例如虱目魚的養殖,他形容養殖人邱經堯是位風土設計師,他保養漁塭的方式是曬透魚塭再放水,嗅聞土壤就能知道魚塭狀態,「養魚先養水、養水先養土、養土先養環境」。轉化為旅行,就從嗅聞土壤漸次進入飲食。
民間信仰也是重點,美濃每年舉辦兩次滿年福 「登席」,旅人採紅豆、做紅龜粿,拜拜、吃鹹粥。在地人隔日中午的登席因為急著下田,總是吃得很快,是旅行中的趣事。參與和故事豐富旅行的質地,他將日常生活脈絡化,創造細節中的質感。
信任關係的建立與創新之必要
觀眾提問如何與社群建立信任進而轉化改變?林宜瑾表示,推廣與呈現讓人放下心防,與社會企業的合作與工作坊也是途徑。洪震宇表示要像人類學家一般思考與認識當地,轉化成脈絡化的腳本。哥雅內斯表示建立信任的關係至為重要,需要其他專家來處理社群的需求,理解劇團的專業並非社福團體。
觀眾提問哥雅內斯為何著重種族歧視議題?哥內雅斯表示儘管自己是西班牙裔,但因為膚色而擁有潛藏的社會優勢,不管是什麼人都應該有同樣的優勢,這是劇場人的社會責任。觀眾亦提問如何在旅行中創造商業模式?洪震宇表示永續經營的前提在良好的創新研發,這是不能跳過的步驟。亦有丹麥的觀眾分享小村落如何透過與電影從業者工作,從而扭轉其負面形象,為居民帶來認同感。
社會脈絡,是劇場、文化活動面對、凝聚認同、挑戰認同的養分。直視變遷與脈絡,從社群的角度去思考與建立關係,是三位講者共通的方法。劇場就在社會之中,從未缺席。
※註解1:哥雅內斯演講中並非說非裔美人(African American),而是廣義美國籍的黑人,以膚色特別標誌有其社會意義,因此直翻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