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生命浮沉的過程莫忘給自己一些掌聲喝采-《浮花》
文|陳 昇(2020臺灣舞蹈平台書寫手)
根據民間傳說,透過放水燈的方式可以將思念傳達給離世的人,水燈更像是流水的落花,而舞作《浮花》說的就是編舞者對親人的想念。水燈除了是種期盼也是種祝福,但在這場舞作裡的浮花卻轉化成編舞者本身對親人離開時的知道、盼望、心痛、了解、接受、走出和展望等型態。
「10分鐘無法說完整個思念」此次衛武營的演出有別於之前的《浮花》,在聽了導聆人的分享後,才了解此次60分鐘版本的《浮花》才是更完整的對親人傾訴,也告訴著我們一個人要做多少準備和躊躇,才能面對至親的離開?(註一),也因此在這過程中可以看到《浮花》有著許多的掙扎、無奈和抑鬱。
這個作品透過了舞者穿著的蓬裙形成朵朵浮花,但在整場呈現中只有兩處將裙子脫除:一個是演出前(演出前蓬裙就在舞台上),另一個則在演出終了時,除此之外,舞者幾乎都是以浮花的方式來呈現。如果說告知離去的事情是穿起了浮花裙,那脫除的當下也代表著放下,可是在這穿脫之間,卻是有著無限的心痛與不捨,看著浮花舞群呈現的眼淚、糾結和被告知時震驚的舞蹈肢體,從中可以了解到這過程中是有無盡的艱難。
曾有朋友跟我分享說「《浮花》看起來很像party的風格」,的確在舞作的中後段呈現上有著派對般的燈光、音樂和跳舞。「我想,他可能是想跟大家和親人說-『我很好、我有努力、我盡力地生活在每一刻』」,因為在中後的呈現上是每位舞者的獨舞,而也更像在述說編舞者在後來遇到了很多不同領域的舞者,並一同以舞蹈來創作和生活。可是有趣的是,在那幾段的舞蹈中浮花裙並沒有脫下,而這也代表著縱然在凝結和蓄積能力的當下,對於親人的思念仍化作他生活和編舞的動力,也因此最後一幕的舞者也沒有全部都脫除浮花裙,甚至可以說在當下的畫面,是在音樂層遞到最大聲時的轟然巨響後,部分舞者脫除而部分舞者仍繼續穿著的狀態下形成一個美麗的定格,而這樣的定格也代表著當下的時間序與現在的觀眾相接,因為這整場的舞作時間序與觀眾的時空背景是不同的,整場舞作縮合了「未知」到「演出結束」的當下,也代表著他們後續的狀態會與我們觀察到宛如派對狀態的延續,也因此在那段演出我替他們大聲的鼓掌,因為此刻的掌聲不只是當下演出終了的掌聲,更是為了他們所暗示日後的努力蓬勃而喝采,但這樣的掌聲也或許更像是這場舞作中許多拍手片段所象徵的-「不要忘記給自己掌聲,也給自己能量,記得為自己鼓勵也為自己喝采」。
「Does the person create the life ?」
「Or, does the life create person ?」
「Where will life take you ?」
整場舞作中出現的三段句子,其實也在為這場舞作做完整的勾勒,生命與人的關係究竟是什麼,我們有時會在生命中遇到某人而讓生命歷程有了變化,就像有時我們幸運地碰到了貴人的指點,讓我們的路走的順遂,也因此可以說人影響了生命;但這樣的生命歷程也著實影響了一個人,使得他的風格發生改變,可能又可以去影響他人,就像把這份情給傳下去的概念。人與生活之間好像互為顛倒,就跟浮花映在水面一樣,彼此牽連但又彼此獨立一樣,只是這樣的生命歷程又會帶我們航向何方,好像也無從而知,但無論如何,我覺得都要好好地讓此時此刻的自己發光發熱,不要有任何後悔。
走出劇院的當下感覺很美、很滿、很開心也很難過,驚豔於作品給人們的美麗,接受到故事滿載的情感,開心著編舞者透過舞作來記錄這樣的思念但也為此而感到有些嘆息,或許水中浮沉的不只是花,也是屬於我們的生命歷程吧!
註一:本句是來自於安娜琪舞蹈劇場《永恆的直線》中的簡介,但有做細微字詞的修改。
陳 昇
有著工學院的背景,卻喜歡看戲劇,擁有著海洋學院的對未知的好奇心,以及生農學院一步一腳印的樸實性,對環境教育有著一定的理想,目前在環保工程公司擔任水處理技術研發工程師,期盼工程的理性與藝術的感性可以相互結合。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