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留給未來的殘影》:虛擬實境取代現場感受的可能性?
文|莊孝慈(2020臺灣舞蹈平台書寫手)
過去觀賞VR的經驗,大多以敘事劇情片為主,《留給未來的殘影》對我來說是場嶄新體驗,起初進入虛擬世界時,在當下僅能在靜止場景中不斷地轉動身體的狀態,還真的讓我慌了一下,帶著一點面對未知的焦慮感,找尋著下一步的可能性。
這是我第一次與這麼多人一起帶上頭顯,以安全社交距離的站在衛武營樹冠大廳的空間一角,以某種儀式性的參與了這場特別的演出,喜歡將VR觀影行為比擬為「生前記憶續存服務」,處理人類記憶議題再適合不過,頗具趣味。
《留給未來的殘影》是種狀態感受的體驗,經由不同的場景交替著,像是要努力想起某個記憶片刻的狀態,腦中記憶浮現、組織又消逝。體驗過程中,在許多劇情環節都考驗著身體與視覺間的關係,像是看到十字路口,僅能定身旋轉觀看,無法朝著四方道路前進,有時又像變成旁觀者窺探著周書毅的日常,當與周書毅眼神對上的感覺特別奇妙,不禁令我想著眼神之於感情的傳達,即使藉由影像,其力道不減,抑或是我們的感官早已被欺騙。其中印象深刻的一幕,約20位舞者帶著頭顯像在回憶裡用力跳著,當舞者頭顯拿下時,瞬間像死亡般倒地不起。那一刻不禁投射到當下帶著頭顯觀看一切發生的自己,內心跟著顫抖了一下,我該拿下頭顯嗎?
影片結束,還來不及回過神的卸下頭顯,腳下佈滿影片中大量的泛黃書信,頓時才察覺到,剛才是多麽地沈浸在虛擬世界中,完全不知道真實世界發生什麼事,加上特別展演場的上演,重新播放影片音軌,由影片主角周書毅現場重新演繹,在與影像類比的空間場景中舞動著,好似影像的延續。直到最後,於戶外的玻璃空間與夜共舞,當晚下起小雨,燈光照在雨落的玻璃上,更顯迷茫看不清,對於影像與現場演出的虛實界線,感受也更加模糊,面對真實世界的感知也增添一些懷疑。
在體驗完《留給未來的殘影》虛擬實境與現場特別展演,立即能深刻體驗到兩者間帶給觀者的感受與反思。不得不說,「虛擬」與「現場」相比之下,完全包覆視覺的虛擬實境全然地抓住我的感官,能跟專注的感受並相信虛擬世界的一切真實。反觀現場舞作如果沒有強烈的吸引力,容易因所在空間環境而分心,失去專注的感受力,看完一場演出,就如同散落的記憶刻在心中,不再完整,但也因如此,這也許是身而為人的生理特性,除了有溫度,也有更多的有機與可能性,這是一場奇幻的體驗,能感受到創作團隊試圖將「虛擬」與「現場」的優缺點展露,我們何其有幸身處這個世代,能以更多嶄新形式與載體,感受生命的一切。
莊孝慈
藝文旅行者。喜愛背著背包,如藝術朝聖者般遨遊世界、拜訪藝術節,喜歡以文字與影像記錄下所見所感,持續於CULTURE WALKER藝文旅行提案部落格書寫分享藝文體驗、感知人生,期待與您在藝文旅行路上一期一會!
閱讀更多:
推薦閱讀
「文字躍動!文學改編劇場魅力—淺談為愛而生共融劇場《魚.貓》」座談側記
曉劇場劇作《魚.貓》將於10月12、13日於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後簡稱衛武營)演出,戲劇改編自臺灣國寶級文學作家黃春明的《莎喲娜拉!再見》之短篇故事〈魚〉及〈溺死一隻老貓〉,由鍾伯淵編導以共融劇場形式,邀請聾人及劇場演員共同演出。在8月31日下午,衛武營特別與國立臺灣文學館(後簡稱臺文館)跨界合作,特別邀集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耿一偉、影響‧新劇場團長與藝術總監呂毅新,以及萬座曉劇場藝術總監鍾伯淵,三人共同以「文字躍動!文學改編劇場魅力—淺談為愛而生共融劇場《魚.貓》」為題進行前導討論。
追焦,舞踊時的身體訊號
「我」的存在,來自意識,而早於「我」的認知之前,身體就已存在,因此相對年長許多,即使未來對「我」的認知因年老消逝,身體仍相伴至末。至始至終,身體都存在。儘管蒙受教育、社會化後,「我」之意識已經先行於身體,導致嚴重與身體脫節,身體依然不斷發送訊息,只是訊號強烈與否。在需要重新與身體同步並審視與其關係之重要途徑,便是舞蹈,因而「舞蹈,是一部身體史」為題、關心藉由舞蹈開展出對身體及身分種種省思的舞蹈影像徵件便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