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當一個藝術的兵有多困難?
照片:©陳長志
文|周書毅 衛武營駐地藝術家
聽過許多人說到衛武營某一個時期的記憶,多半都是當兵很苦的日子,衛武營對於曾在這裡從軍的人來說,是個很難忘的記憶。也因為如此,臺灣有許多人都知道高雄鳳山曾經有座軍營叫做衛武營,也正是如今的藝術文化中心。想起去年接獲駐地藝術家這個任務時,未曾當兵的我,真的感覺像是接到兵單一樣,興奮又期待地想著自己會被分發到哪一個單位呢?我當的是藝術兵,只要跟藝術有關的我都必須提起自己的好奇心。當藝術這件事變成一群人的事時,是很不同的,就像一個人跑步會不同於一群人跑步一樣。
當年因為跳舞受了重傷,所以沒有當兵。那停下來無法跳舞的一年,磨練著我對於生命的意志,也讓我開始思考舞蹈之路究竟要如何走下去?我因此打消了成為專職舞者的夢想,開始專注於創作,當然教學也是自己的生計來源之一。從前我每一天的生活都與舞蹈有關.但受傷的這一年既無法跳舞,也無法教課,連示範動作都成了問題,最嚴重的時候甚至走路都不是很容易。後來我開始了長時間的復健治療,慢慢地回到舞台上,尋找能夠完成的表演作品,同時發展自己的創作之路……。這是一個要寫很久才寫得完的故事,但我想說的是,當你選擇成為一個藝術工作者,那就是一輩子的兵單,要堅持下來是多麼不容易啊!我聽過許多藝術家跟我有類似的生命經歷,那麼一個集結了藝術家心血的藝術文化中心裡,所呈現的藝術之美是什麼呢?我想是藝術家的堅持。這種堅持是難以用肉眼看見的技術鍛鍊,它會在背後一步步累積,當最終成為眾人所見的作品時,它也同時成為了你我眼前獨有的風景,讓每個人看完都產生不同的感受。那就是藝術,是生命!
疫情之下,場館停了,不只藝術家,連幕後工作人員都不得不停下腳步。但跳舞這件事不受影響,在哪裡都可以跳,雖然沒有表演可以看,但你絕對還能跳舞,而聰明的藝術家們面對生存的挑戰,是不會停止轉變與適應的。原本在榕樹廣場每個月舉辦一次的大眾舞蹈課「武營來跳舞」,在六月三十日時,首次轉為線上,藝術家蘇品文的身體工作坊,在思考線上模式後,透過畫面設計與她的聲音引導,帶領將近二百位學員在線上一起練習身體的觸覺。這讓我感到不可思議,這是藝術家生命力的一種展演,而這種展演是每個人都可以體驗的。此外,高雄在地藝術家左涵潔所創立的「両両製造」,同樣受到疫情衝擊,暫停了實體的展演計畫。曾創作寶寶劇場系列作品的她,開啟了階段性的週日親子工作坊,透過線上互動為親子關係帶來不同的生活能量。這些都是藝術家的力量──在困境中學習面對與改變,同時保有自己的堅持。正是這些力量,讓藝術保有它可貴之處。
如果當兵有性別之分,那麼藝術的兵是不分性別的,有很多台前幕後的人在這裡堅持著,希望我在駐地創作的路上,也能繼續勇敢分享自己的堅持,在高雄!
閱讀更多: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2024臺灣舞蹈平台】從海洋的溫柔到文明的反思:開放舞台的多樣風貌
臺灣舞蹈平台有兩系列的免費演出,一共有五支舞蹈作品,戶外劇場系列是海洋的溫柔,而西露台系列是人類對文明的反思。
5檔開放舞台的無限能量,歡迎自由入場
2024臺灣舞蹈平台在樹冠露台西側的作品,都與動力/重力相關,一支是水平動力機械的《In Factory》,一支是圓盤離心力的《轆轤》。外在物理動力如何影響舞蹈呢? 滯留島舞蹈劇場《In Factory》處理的是人類活在資本主義社會的處境—活在當代社會下,人人都是身不由己與不斷對抗的交替循環。《In Factory》採用動力機械舞台,舞者在左右移動的平台上與機械動力相抗衡,舞作中所展現對抗與掙扎,既是概念上的,也是物理上的。編舞者張忠安藉由動力機械讓他所欲詮釋的概念有了更上一層樓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