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翻轉女力:身體要快樂
文|林穎宣
結合馬戲、女性和物件,六位90後的女性新興創作者,從女性的衣櫃出發,以符號、肢體詰問主流社會中對於女性審美觀、身體自主、刻板標籤及道德標準的定義,也同探討限制與自由,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女人是形成的,不是生成的。」(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法國女性主義作家西蒙‧波娃在著作《第二性》中,一句話道盡了生為女人的百般無奈。「馬戲」包含了許多特技訓練,是以「娛樂觀眾」為目的的一種表演型式,從這個「娛人」的共性出發,女性在主流社會中不論從儀態到形象,長期以來都受制於「男性凝視」(male gaze),舉凡完美妝容、纖細體態等物化標籤,都是無形之中箝制女性自由發展的框架。
「女子馬戲這個詞,想要給予女性特技舞者自信,告訴大家:如果妳有不敢說的,現在可以勇敢說出來。身體是妳自己的,如果連自己都不喜歡的話,去做任何事情都不會快樂。」導演兼表演者梅芷菱,從自身經驗出發,觀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時常下意識的迎合習慣,小至化妝、大至節食減肥只為達到主流社會中幾乎不合常理的審美標準,這些為了他人而做的無謂努力,讓她不禁開始思考自己作為女人的意義、價值以及身體主權,從而開始了《#since1994》的作品發展。
從六個90後的年輕女性視角出發,《#since1994》從「主流美」的鋪陳開始引領觀眾,以象徵性的物件作為無聲的符號,詮釋外在世界對女性的限制、規則和眼光,以及女性本身如何看待自己身為女性的角色,一路以專業的肢體表演詮釋身體主權的從無到有、從限制到突破、從被動到主動,這個翻轉心境的過程藉由舞者們的衣不蔽體的肢體交疊,讓觀者不論是同性或異性,都能從最原始、毫無修飾的人體展演,看見女性意識的伸展與甦醒,即便赤裸也不帶有情慾,純粹將特技融入生活日常場景,和觀者一起無聲重新定義真正的「赤裸」,並重新探索在性別裸裎的象限之中,身為女人的樂與悲。
回到「框架」的辯證,其實或男或女,我們在主流社會中都必須面對無可避免的社會期待,但是對於生理性別的身份和特質,隨著社會的開放和多元,已經不在二元,而「為悅己者容」的傳統思考也早已不復再。當所有外在的標籤都一層層地被撕下,我們終於能放下他人的眼光去欣賞自己、喜歡自己,進而善待自己,接受不完美的完美,也擁抱自己的所有小小缺陷。
身體語彙是馬戲中和物件同等重要的詮釋元素,《#since1994》將馬戲融合了戲劇,並且注入了精神性的思考過程,不僅拋出了自我身份認同的議題,也打開了與觀眾無聲對話的空間,以實驗的精神去打開了第四面牆,為作品帶來了不同的視野,從第三者的中性視角,為女性身體勇敢賦權。
閱讀更多:
【2021衛武營馬戲平台】創造焦點女馬系列《#Since1994》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長野健與漢堡愛樂 一座跨越傳統與未來之橋
二○一五年,美國指揮家長野健來到德國漢堡,接掌國立歌劇院與漢堡愛樂,開啟一段改變這座港口城市音樂未來的旅程。十年後,他在漢堡易北愛樂廳的舞臺上,指揮經典的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以及委託當代作曲家創作的交響曲《心輪》(Anahata),為任期畫下完美句點。長野健曾經說:「漢堡的音樂是跨接時光的橋樑。」他不僅尊重漢堡的音樂傳統,也大膽擁抱新作與年輕聽眾,讓漢堡愛樂成為傳統與創新的交匯點。
回家跳舞,在山海與聲光之間尋回部落靈魂
「臺東的土會黏人」,這句話是所有曾在臺東生活過的每個人心中獨有的情懷。十多年前,布拉瑞揚・帕格勒法從紐約林肯中心的聚光燈下謝幕,或許也是受到來自土地的感召,讓他突然有了想回臺東的念頭。而「回家」對於布拉瑞揚而言,既是一條真實蜿蜒的省道,也是一條必須用身體探勘、丈量的心靈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