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用舞蹈與管風琴相遇
文|周書毅 衛武營駐地藝術家
一個藝術文化中心要如何被認識,表演藝術要如何推廣?衛武營的音樂廳是什麼樣的地方,你有聽過現場的管風琴演出嗎?如果你還沒來過,卻又不知該如何走入音樂廳聽一場表演,你可以試試參與衛武營的管風琴導覽。這場導覽除了一般敘述性的介紹,還包含了一場演出,讓民眾不僅能增加對於音樂廳與管風琴的知識,也可以透過展演來直接感受這個空間正在發生的藝術。
在去年疫情下創作「放映舞台 APP」時,認識了臺灣管風琴演奏家劉信宏老師,當時我邀請他來衛武營無人的音樂廳獨自演奏,臺灣數位藝術中心用VR視角記錄下這空蕩空間中的表演。這個畫面作為背景,人們之後可以將自己拍攝的影像短片與這場演奏的音樂結合,在虛擬的世界真實起舞,像是一場無人的動畫音樂會,只有你與音樂共存。合作之後,劉信宏老師約我參與他在衛武營所主持的管風琴導覽演出,我立刻答應了他,除了延續這樣難得的合作挑戰之外,更重要的是不想放棄任何可以與人「推廣」表演藝術的機會。「現場展演」是最直接讓人親近藝術的方式,是我在駐地期間最期待做的事,也是南部許多藝術家正在努力的,讓「分享」藝術變得更頻繁也更多元。
管風琴是氣鳴樂器,對於身為舞蹈工作者的我來說就是一個會呼吸的樂器,它像是一個巨大的身體,透過呼吸來驅動不同的動作,只是它驅動的是聲音。當我第一次在現場聆聽時,我感覺那聲音像是在身體裡流動著,同時又從外面包覆著我的身體,內外連結,隨著氣鳴上升又下降。也因為這座樂器必須與空間相連,所以當觀眾來到音樂廳聽現場時,那氣流共鳴出的聲音,是真的在空間裡流動的,你看不見,卻能感受得到。我認為這是管風琴最迷人之處。
信宏老師選擇了三首曲子來與我討論合作,分別是拉威爾(1875-1973)的《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巴赫(1685-1750)的《耶穌,世人仰望的喜悅》、皮亞佐拉(1921-1992)的《遺忘》,三位作曲家跨越了三百多年的時間,在不同時代下創作了各自的音樂,有的是想像中的舞曲,有的是為宗教所作,也有的是在演繹人性之間的情感拉扯。三位作曲家之中只有巴赫是管風琴演奏家,而這三個作品都並非為管風琴而寫,這不僅讓這次的詮釋多了一份神祕感,也讓我有了重新編創詮釋的機會。我有時會遊走於音樂廳二樓的風管前,然後又踱步到舞台上仰望著前方的光與階梯,想像音樂爬升出希望之感──最後一道光灑下,我們一起面對人性的真實,再一起跨越黑暗。我以舞蹈的角度來詮釋,雖然不是曲子的原意,但表演藝術是個充滿想像的世界,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不同,體會也可以不同。期待下次在音樂廳見到你,也許你會看到我再次以舞蹈的姿態現身!
閱讀更多: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舞蹈南方,大卷狂潮── 衛武營2025舞蹈節目指南》
2025年6檔舞蹈節目當中,有三部以翻轉經典名作的作品,都從女性視角出發:由阿喀郎.汗(Akram Khan)為英國國家芭蕾舞團(English National Ballet)創作的《吉賽兒》(Giselle)、英國潔思敏 ‧ 瓦丁蒙舞團(Jasmin Vardimon Company)所帶來的《愛麗絲書中奇幻冒險》(ALiCE),以及衛武營為高雄打造的新傳統,由身體家葉名樺與指揮張尹芳聯手推出的音樂芭蕾劇場《遇見胡桃鉗的女孩》第三部曲。
神祇般的愛與恨,Emma Rice 的《咆哮山莊》如何重塑經典?
原本在小說《咆哮山莊》裡,主角希克里斯夫是一位英國的孤兒,可是導演Emma Rice對於幾年前,法國加萊難民營(Jungle de Calais)的非法移民偷渡到英國引發熱議的事,讓她深感氣憤。於是她做了一點挪動,將希克里斯夫變成是一位膚色黝黑的難民小孩(戲中用操偶的方式來呈現)。從這個點,我們就可以知道,由英國國家劇院、布里斯托老維克劇院、約克皇家劇院三館所共製,於2021年底首演的舞台劇《咆哮山莊》,並不是在講一個十九世紀的愛情故事,而是在談我們這個時代的愛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