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性別暴力中,我們並不孤單
文|劉純良
「按鍵傷人:沒有人是局外人」討論網路性別暴力,由性平倡議者林燕卿主持、邊邊女力協會的丹丹,「即使我們生無可戀」的李秀芬,與唱作人阿法共同討論。
數位生活中的性別盲點
邊邊女力協會成立於2018,成立主因來自科技產品的開發設計與使用欠缺性別視角,例如Apple Watch在後期才加入生理期功能。數位產品擁有/使用者也具有性別落差與發言權,例如誰是家庭中首先擁有智慧型手機的成員?誰決定家庭的網路使用權?
數位社群中的性別暴力,與不平衡的科技產業性別比例息息相關。在臺灣,近三年才開始性別暴力的討論;年幼者能輕易擁有網路使用權,卻不具備相應的法律、性別教育。數位性別暴力與網路詐騙遍及不同年齡與性別,性少數、LGBTQ群體也常面臨網路霸凌,或因演算法而透露隱私、被迫出櫃。當遇到數位社群的性別暴力事件,又是由誰來制定檢舉與相應規則?丹丹提醒聽眾,科技即為日常,我們必須具備性別意識。
從沈浸式遊戲中理解性別暴力
舞蹈藝術家李秀芬曾遭遇朋友長達半年的訊息騷擾,當今世界無分線上線下,線上騷擾等於無時無刻的騷擾。網路使用者都有虛擬化身,但性別難以與化身切割,遊戲重度玩家的她常面臨性騷擾與性羞辱。
她嘗試諮商與就醫,卻仍找不到幫助自己的管道,現在則致力讓更多人了解非典型性暴力。在無法做現場互動演出的當下,她發展數位遊戲「我死了幾次,我還活著」;邀請七位三十歲以下,關心性別與非典型性暴力的藝術家共同開發,創造恐懼地景(感到害怕的心理空間)。
七位藝術家涉及的主題包含網路跟蹤騷擾,李認為施暴者經常以愛之名行騷擾之實;遊戲也包含性暴力的替代性創傷,其牽涉未親身遭遇性暴力的使用者,因網路的大量轉發產生相似的身體感。她發現這些參與的藝術家,許多都覺得網路令人感覺恐懼。李強調遊戲會創造性別暴力,但也可進行議題推廣;透過遊戲,創造沈浸感與同理心。
被搖滾背叛的音樂人
唱作人阿法回顧她的音樂歷程,在練團時多半與男性共同工作、表演。樂團巡迴時,要拖很多行李器材,大家都身心俱疲。她發現搖滾樂興起後的樂器、器材、設備,設計邏輯都從男性使用者出發,包含吉他與bass的重量。她為此傷心,感覺被搖滾樂背叛;從此她有意識地改變創作模式,減少使用效果器⋯等等。
獨立樂團資源稀缺,阿法除了做音樂,也要經營社群平台。她覺得粉絲經常忘記自己是有血有肉的人,甚至自由評論她的身體。阿法第一次受到強烈衝擊,是音樂MV首播時有人評論她身材胖;當留言快速累積,她憤而關閉留言功能,卻無法向團員說明被評論身材帶來的痛苦。她也在社群網路被攻擊、騷擾,因而萌發性別暴力的意識。當阿法向團員抗議黃色笑話使她不舒服,團員經常回應「這跟性別有關嗎?」幸好,阿法在研究所期間迷上《攻殼機動隊》,那幫助她產生性別意識,也幫助處理內心的不愉快。
性別意識越趨清晰後,阿法剛開始會因許多小事而不愉快,但這世界有太多欠缺性別意識的狀況,她因此開始「降敏」生活。當團員說出黃色笑話,她選擇私下與對方討論,例如直白詢問:「女生沒有E奶就不是女人嗎?」這促進了他們更理解彼此;阿法也期許這些溝通,讓團員與其他女性相處時,及時煞車不合宜的舉止。
現在阿法跨足幕後,視角拉遠,她覺得自己尚稱幸福。有人tag她性別相關的發言,也只淡淡回:「別人怎麼歧視我,我都不在意了」。
「不」就是「不」,身體界線來自信任
林將場景拉至線下,提問:「男朋友第一次牽手時,希望曖昧地進行,還是希望詢問意見?」李表示:「你碰我身體就要詢問意見,Yes Means Yes。」
丹丹表示,邊邊女力協會每次引進新成員,都會坐在一起討論身體界線;弄清楚彼此在身體、語言、宗教上介意什麼,先提出來就能彼此尊重。這不代表要立即暴露性別認同,但尊重界線是首要原則,就連是否同喝一杯水也應該討論。身體界線會與時而變,但這浮動的界線來自於相處後的信任。
被跟蹤騷擾時應當如何自處
李秀芬分享,當跟蹤騷擾由熟人發出,暴力便包含了情緒勒索。她讓自己抽離原本的情境,「先保護自己」,再看對方有無其他朋友提供情緒支持,兩敗俱傷並不必要。
騷擾她的人,曾在李揚言提告時說:「跟蹤騷擾法尚未成立」)。她期許法律可以滾動式修正到能保護所有人。林則表示教育對方後如果仍然不改,就無須客氣。
阿法分享了自己同時在線上下被跟蹤騷擾的經驗,她暗示對方去尋找自己的快樂,更明確表達感覺被「騷擾」,「騷擾」二字的意義與重量遠大於「我不舒服」。林提問溝通後是否仍是朋友?阿法表示:「不可能!」她也霸氣提醒,不要輕易覺得自己是被動的受害者,要相信自己能反擊、能攻擊。
如何自處於隱含性別歧視與騷擾的環境
現場提問聽眾是理科科系中的少數女性,必須與令她不舒服的男性同學長期合作;她擔心自己處理不佳,反會造成團體孤立。丹丹回應道,當對方已在生活圈中,社群媒體的隱私設置,可避免關係近一步「升級」(洩漏)。感覺不舒服、無法馬上說不時,無需勉強回應,更無須自責;臺灣文化太常譴責女性「沒有說不就是不夠堅強」,這並不正確。要相信自己沒有問題,也可以先選擇離開,在有第三方的情況下,心平氣和地溝通。阿法分享「教育」的重要。作為內容創作者(content creator),她選擇在特定的時間(例如情人節)拋出議題讓眾人討論,那是她積極應對的方式。
不管是邊邊女力協會,沈浸式遊戲,或在社群媒體拋出性別議題,三位講者創造了多元的溝通與理解空間。對談後,仍有數位女性與提問學生討論著性別議題;縱使面臨同儕壓力,體型打不過男性,女人無需感覺孤單,因為我們並非孤軍奮戰。
閱讀更多:
【WOW高雄2021世界女性藝術節】對談時光—按鍵傷人,沒有人是局外人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舞蹈南方,大卷狂潮── 衛武營2025舞蹈節目指南》
2025年6檔舞蹈節目當中,有三部以翻轉經典名作的作品,都從女性視角出發:由阿喀郎.汗(Akram Khan)為英國國家芭蕾舞團(English National Ballet)創作的《吉賽兒》(Giselle)、英國潔思敏 ‧ 瓦丁蒙舞團(Jasmin Vardimon Company)所帶來的《愛麗絲書中奇幻冒險》(ALiCE),以及衛武營為高雄打造的新傳統,由身體家葉名樺與指揮張尹芳聯手推出的音樂芭蕾劇場《遇見胡桃鉗的女孩》第三部曲。
回想看看:「女作曲人」很稀有嗎?作曲人又何必特別加上「女」呢?
不論是華語或臺語的流行歌,女聲幾乎已經是定番,作詞也不乏女性筆觸。但說到女性作曲者,就算是每首金曲都能跟唱的人,都不一定能信手拈來吧?對女性作曲家的陌生,就和錯過她們在臺灣歷史上的影響力一樣可惜——不光是在現代或戰後,而是早在日治時期,作曲的女性就隨著流行樂的興起,搭上唱盤的轉速開始發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