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劇場的奇幻世界 大人與小孩一起共度魔幻時刻
文|劉逸姿
我是在大學時養成看舞台劇的習慣的,文學系的必修課——現代戲劇,老師要求我們一學期要繳交十篇觀戲心得,算一算,每個月得平均看兩部作品,才能安穩達標。整整一個學年過去,不僅僅只是為了完成課業要求,在頻繁進出劇場之間,我深深著迷於戲劇的魔力。在劇場空間裡,透過舞台、聲音、影像、燈光⋯⋯的設計,創造出一個獨特的世界,在這裏,觀眾直截地感受演員的喜怒哀樂、肢體演繹,什麼都是驚奇新鮮的,什麼也都是如此似曾相似,和你不經意投射出去的那個自己一般,彷彿又重新認識了自己一遍,生而為人的意義與生命的愛恨嗔癡。
這樣的觀劇習慣,一直到為人母之後,似乎不得不暫緩下來,但卻又不甘心就這樣完全遠離劇場,我開始研究以前從未注意過的兒童戲劇或親子劇場。在老大即將滿周歲之前,攜家帶眷、大包小包,我們走進了文化中心的表演廳,那是一場專為〇到三歲的寶寶所打造的音樂會,觀眾席間此起彼落的哭聲、笑聲或話語聲,大人小孩皆自在極了,這打破我過去所有音樂會的聆聽經驗,那觸動至今仍印象深刻。原來親子活動可以撐出這樣一個空間,容許打破那些本來被視作理所當然的規矩,於是我愛極了三不五時就拎著孩子出門,走進再熟悉不過的黑盒子裡,去探索親子節目的五花八門。
接著,在老大兩歲的時候,我順利懷上老二,坐月子期間,先生送來當時剛出版的新書《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看似是為我解悶,實則是一種安慰,教我認清現實,恣意而為的小散文時代已經過去,養育小孩就是宣告進入「漫長、持久而堅韌的大史詩時代」,更何況我已晉身為二寶媽,還奢望保有什麼自我嗎?但是,也千萬不要小看文青,為母則強絕非陳腔濫調,一打一都撐過去了,一打二也沒什麼好怕的。
「而那些紛亂的生活你都會擺平,因為你慢慢會進化出強韌的品性。」
就在老二即將滿周歲的前一個月,戲癮發作,恰好飛人集社劇團正上演著《初生 La Naissance》,我帶著兩個小孩走進偶戲的世界裡,這是一個小女孩的夢,藉由夢中的一隻鯨魚和一顆蛋所啟程的初生之旅,小女孩一路上撞見各種生命的生、老、病、死,透過戲偶的操控、現場音樂的演奏、皮影戲的光影變化,打開一個充滿想像力的世界。
回家的路上,小女孩不斷問我那顆蛋倒底是哪裡來的?蛋的媽媽是誰呢?海鷗媽媽一次生了七隻海鷗寶寶、小丑魚好喜歡玩捉迷藏、原來海馬負責生小孩的是爸爸⋯⋯,這些與那些對於生命的好奇和驚喜,正是劇場帶來的魔力。
「小孩子的世界充滿了『不可思議』的現象。他們一天到晚問『為什麼?』問到被大人罵。可是,這些看在大人眼裡原本如此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卻撲朔迷離。」
我想起日本心理學者河合隼雄說過的話,成年人活在「理所當然的世界」裡,對一切似乎都了然於心,已經漸漸失去感受「不可思議」的能力了。帶孩子一起進劇場去打開各種感官體驗和想像力,與其說是我選擇的教養方式,倒不如說是在成為母親之後的我,選擇重新當一個孩子,和小小孩一起長大的孩子,透過理解我的小孩,來學習如何當一個母親,學習那些我已經遺忘的能力。
學會分享,學會愛。
黃翊工作室+《小螞蟻與機器人:遊牧咖啡館》裡,人類大哥哥和機器人成為了好朋友,他們一起工作、一起跳舞,在這個奇幻世界裡,充滿了各種不可思議,這樣跳叫舞蹈嗎?人類可以和機器人當朋友嗎?和機器人一起做冰淇淋?一起做餐點?這些日常裡發生的「理所當然」,在舞台上顯得魔幻與不可思議。
《黃翊與庫卡》是黃翊工作室+的代表作品,藝術家黃翊從2012年開始將作品帶往世界各地巡演,也持續嘗試讓庫卡機器人以不同的互動方式融入劇場表現,而《小螞蟻與機器人:遊牧咖啡館》便是黃翊面向親子的首次嚐試。
黃翊認為孩子與生俱來的想像力能夠不需透過語言,而產生更多不同的思考與感受,他所做的僅是帶來一些提問、創造關係的連結,讓孩子去看見人與機器人的互動、看見科技與藝術的互動。身為大人的我們如果也能夠跟著孩子一起覺得「真的好不可思議」,打開心靈之眼,那麼和孩子一起度過的劇場時光,不僅是經營親密的親子關係,對大人而言,更是一段找回初心,療癒自我的魔幻時刻。
閱讀更多:
推薦閱讀
空氣的和諧——「衛武營劇場藝術體驗教育計畫─伊甸園合作計劃」教學經驗分享
本次很榮幸,能在衛武營學習推廣部的支持下,基於劇場藝術體驗教育計畫,和國際教學藝術家聯盟(International Teaching Artist Collaborative, ITAC)共同推出「伊甸園合作計畫」。作為本計畫下的教學藝術家,我從2024年三月開始,前赴高雄的仁武國小和後庄國小,進行為期十三週的合唱、聲響與環境永續議題跨領域教學課程。
《瘋迷24柴可夫斯基》達人指路
一年一度的衛武營音樂馬拉松又要開跑了,這項最具創意的樂迷運動會,2025年邁入堂堂第四屆,「吉祥物」從德奧樂派的舒伯特、莫札特、貝多芬,輪到來自俄羅斯的柴可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