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2022衛武營馬戲平台【馬戲創意製作人工作坊】之觀察
陳建豪攝影|2022衛武營馬戲平台【馬戲創意製作人工作坊】
文|王嫈綠
自2016年起舉辦的「衛武營馬戲平台」,讓馬戲與雜技的專業人才及愛好人士有個固定交流的友善環境,不僅成為臺灣當代馬戲藝術發展的一個創意基地,同時也是臺灣與國際交流馬戲藝術的重要平台。隨著臺灣當代馬戲藝術發展日趨成熟與蓬勃,對於了解馬戲與雜技藝術創作的製作人需求也因應而生。由此,邁入第7年的「衛武營馬戲平台」,首度將人才培育的重點放在馬戲專業的製作人,為臺灣當代馬戲藝術的永續發展健全產業環節。
讓我們從認識馬戲藝術特質與產業環境開始
為期3天的工作坊,從4個面向拆解身為馬戲專業製作人應具備的特質與技能,搭配馬戲平台所策劃的節目以及一場交流晚宴,試圖從不同的面向、形式以及類型各異的節目內容,讓參與的學員對馬戲專業製作人的任務與角色有較為全面的初步認識。
首先是由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李曉蕾老師分析臺灣特技馬戲的身體文化,從特技演員身體的建構與養成,到當代打破身體因傳統訓練所帶來的慣性,進一步開發身體使用的各種可能,創造新的社會關係。「身體」的是特技演員需要持續探索的功課,但洞悉身體的重要性及其表演思維是身為製作人該具備的專業素養。
FOCA 福爾摩沙馬戲團創辦人林智偉則以經營FOCA為例,分享臺灣當代馬戲的發展脈絡,包括如何從先前傳統、純技藝的表演方式逐漸走進劇場;再透過與不同類型的藝術家發展跨域合作,讓馬戲人擁有多變且可塑性高的樣貌;近年更與地方政府連結,進一步辦起藝術節,期待讓大眾更了解馬戲。在不同的經營階段,身兼製作人的林智偉分別面對著不同的任務與難題。除了資金、巡演、市場等大部分製作人都會需要面對的問題,他分享更多時候支持製作人繼續往前的,是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勇於面對冒險及挑戰的行動力,以及對於夢想的堅持。
疫情撼動了全球表演藝術的結構,馬戲藝術當然也沒有倖免。AxE Arts Europa獨立藝術工作者張欣怡透過當前值得關注的各國案例分享,讓學員了解當下馬戲創作者所急切關注的議題:從環境永續、綠色創作,到因應後疫情時代的製作與巡演新思維,以及藝術工作者們如何藉著實際的行動,將討論觀點帶入作品中,帶給學員不同於臺灣環境的視野與啟發。學員在每一類型的案例後進行討論,思考對應到臺灣現況,並試著以製作人的身份提出創新方案。
最後,此次「衛武營馬戲平台」策展人耿一偉,則以5個解決問題的創意方法、SCAMPER創意工具箱、6個製作關鍵詞等,分享製作人掌握創意與解決問題的訣竅。同樣邀請學員以製作人的身份相互討論,並提出創意想法。
陳建豪攝影|衛武營馬戲平台策展人耿一偉
學員在歷經2天的課程以及之間的相互交流與激盪後,需在第3天提出一個節目構想。此次參與學員對於節目製作的經驗不盡相同,來自的背景領域也相當多元,除了少數幾位是真正屬於馬戲特技,還包括舞蹈、戲劇、音樂、街頭藝術、跑酷等,所呈現的提案也因此相當能夠反映馬戲天生所具有的包容性。提案經過策展人耿一偉的回饋意見,其輪廓更為清晰具體,也有了一個初步可行的方向。
除了正式課程,工作坊整體還設計節目觀賞、交流晚宴等環節來完善。這些環節雖不一定能對參與學員提供具體或實質的內容,卻是難得的「實戰」機會:暨能參與實際演出,又能與國內外馬戲表演者,或是相關表演團體相互認識、交流,這些對於製作人的養成都是不可或缺的養分。
從銜接製作人才與產業望向未來
作為首個專為馬戲與雜技藝術創作培育製作人的工作坊,此次「馬戲創意製作人工作坊」著重在從各環節與不同面向建立馬戲與雜技領域製作人的認知與觀念。對於此次參與的大部分學員——來自非馬戲或雜技領域且缺乏相關節目製作經驗——的確是很好的入門,也是與馬戲領域密切交集的難得機會。工作坊期間,可以感受到學員們對於此領域的興趣以及深入瞭解的渴望。如何將認知與觀念轉化為實際製作案例,或透過真實的製作實例模擬,讓學員對於製作人可以有更具體的想像。
另一方面,「馬戲創意製作人工作坊」作為「衛武營馬戲平台」的一部分,觀賞馬戲平台的節目是工作坊的一環,然節目與工作坊之間若有更多連結,透過受邀節目分享相關製作過程,相信對於學員日後觀賞節目會帶來不同的感受。尤其今年在疫情之下,馬戲平台仍邀請到國外團隊的參與,他們的分享更有機會直接帶入當前製作與巡演所面臨的問題與思維。
最後,如果此次的工作坊是為了培養馬戲與雜技藝術創作的製作人,並催生具有售票潛力的馬戲與雜技節目,如何延續此次工作坊的一小步——無論是埋下的製作人種子或是冒出的提案幼苗——穩健地引向未來可能的每一步是馬戲平台可以積極使力的。
為期3天的工作坊就培養製作人而言,在時間上是短促的,創意的發展也或許還需更多時間醞釀。但對於工作坊的初心,將現階段臺灣馬戲的製作經驗加以公共化,創造一個串聯全臺的馬戲製作網絡,「衛武營馬戲平台」已踏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