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皮耶蒙特西:音色清澈迷人,宛如精美瓷器的鋼琴家
文|焦元溥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知名樂評與作家)
或許他不顯眼,但一定會讓你注意到。
我說的是瑞士鋼琴家皮耶蒙特西(Francesco Piemontesi)。
為什麼不顯眼?因為皮耶蒙特西雖有傑出技巧,但不刻意炫技。他也彈繁複艱深的曲目,包括俄羅斯那些令觀眾目眩神迷的經典,但演奏主力仍置於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上半,偏西方的歐陸創作。這個領域,其實也是過去諸多名家大師的擅長範圍。如果沒有特殊話題,實在不容易獲得大眾矚目。
但為什麼他又一定會被注意到呢?
就從他2007年在伊莉莎白大賽演奏的舒曼《幻想作品》來說吧。這不是討好討巧的作品,需要優異音樂性和鮮明藝術個性,才能有所發揮。但皮耶蒙特西就是敢在比賽中演奏。他不但技術面顧得出色,細節一清二楚,更有美妙的抒情句法以及宛如陶瓷般的優美音色,在激烈競爭的賽事中宛如一湧清流,難怪最後被大賽收入紀念錄音,水準也能以正式錄音的標準衡量。
溫潤情感、扎實思考、用心處理,加上難能可貴的陶瓷音色,讓皮耶蒙特西得以脫穎而出,在新生代輩出的樂壇擁有一席之地。他於2019年發行的舒伯特最後三首鋼琴奏鳴曲,句法精到、音色純淨,音樂更完全有自己的主張,毫無拼貼組合之感。在他指下,這三曲並非垂死「天鵝之歌」(就考證來說,也的確不是。舒伯特創作之時,並未預期自己不久後會死去),而是病中抒懷與豐富的人生期待,洋溢旺盛生命力。即使我已經聽過不知多少同曲錄音,仍能被皮耶蒙特西的詮釋吸引。或者反過來說,正是因為聽過太多同曲版本,聽到這樣言之有物,不走偏鋒卻也有趣迷人的演奏,自然會記住演奏家是誰,期待他接下來的發展。
圖 / 被《泰唔士報》評為「有趣、自信、智性」的瑞士鋼琴家皮耶蒙特西,近年以詮釋莫札特和早期浪漫派作品備受樂壇讚賞。 (© Marco Borggreve)
皮耶蒙特西和BBC交響樂團錄製的舒曼與德沃札克鋼琴協奏曲也是如此。沒有標新立異的處理,速度中規中矩,仔細品味卻經得起一再檢視,也能恰如其分地表現不同作曲家。雖然有自己的個性,聽他受阿格麗希邀請,在盧加諾音樂節的室內樂演奏,也可發現皮耶蒙特西也是絕佳音樂搭檔,能配合夥伴表現相當不一樣的風格,著實是學養深厚、細心又有耐心的音樂家才能達到的成就。他的德奧曲目與李斯特,都有相當傑出的表現,讓人驚喜的,是皮耶蒙特西也相當喜愛法國作品。不只早早錄製了德布西的《前奏曲》全集,去年發行的最新錄音,正是拉威爾的鋼琴協奏曲與梅湘《異國鳥》。甚至,他還加上了荀貝格的鋼琴協奏曲,充分展現他對不同音樂文法的深入理解。聽到這些作品被這麼美好的音色演奏,已經是極大滿足,更不用說,我們還能欣賞皮耶蒙特西誠實踏實,思慮周詳的音樂見解,而不只是「又一份錄音」而已。或許這也和他出身瑞士有關。另一位鋼琴名家海夫利格(Andreas Haefliger),也有這種宛如陶瓷的清澈音色,曲目也博古通今,沒有學派或國籍的限制。巧合的是他們也都是莫札特好手,純粹而不失個性的演奏,總是令評論稱道。
這次來台,皮耶蒙特西帶來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舒伯特篇幅恢弘的G大調鋼琴奏鳴曲(D.894)以及德布西《前奏曲》第二冊,等於和台灣觀眾分享他功力最深的頂尖詮釋。錄音裡聽來如此美好的音色,在衛武營現場欣賞會是如何呢?希望大家不要錯過這精采可期的協奏曲與獨奏會,認識絕對值得親聞現場的皮耶蒙特西。
節目資訊:
2023/04/14 (五) 19:30
音樂廳
2023/04/15 (六) 14:30
表演廳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三天鵝酒店的奇蹟——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
都說萬丈高樓平地起。你知道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最初不過是由萊比錫市民與商人組成的16人樂團嗎?這個看似簡陋的小樂團,在1743年,由市民自發地因著愛好音樂的心,逐漸發揚光大,成為世界上最悠久的市民交響樂團。
彈無虛發的劃時代經典~淺談韋伯的《魔彈射手》
韋伯(C.M.Weber, 1786-1826)可說是古典音樂史上十分獨特的存在。他出生於德國北部的奧伊廷(Eutin),在那個日耳曼地區仍被視為文化偏鄉、獨尊維也納與巴黎為全歐音樂中心的年代,他在日耳曼境內卻早已享有盛名。在他的作品中處處可見來自日耳曼民族的文化底蘊,在國族主義方興未艾的德意志人們心中撒下啟蒙種子,因此若要將韋伯視為19世紀國民樂派的先驅似乎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