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在追憶行動中形塑自我---羅伯∙勒帕吉給我們的啟示
"藝術就是一件發生過的事,通過我們殘缺記憶所敘述出來的過程。"——羅伯∙勒帕吉
文|耿一偉
記憶中的魁北克,是羅伯∙勒帕吉創作靈感的來源。他在1995年拍攝的電影《告解室》(Le confessionnal),在一開場的影像中,觀眾能見到類似他後來的劇場作品《887》舞台上的公寓。這部電影獲得有加拿大奧斯卡之稱的金尼獎(Genie Awards)十一提名,最後抱走最佳電影、最佳導演與藝術指導等三項大獎,而這是勒帕吉第一部電影作品。
2018年底《887》來衛武營演出時,觀眾會看到舞台上有一棟大型公寓模型,那是勒帕吉小時候住的地方。勒帕吉從訴說左鄰右舍的點滴故事中,讓我們見到他擅長從小歷史來暗喻大歷史的能力。勒帕吉說:「人們離現場最遙遠的記憶總是模糊不清,或者只能記住片段,因此這齣戲並非成人的念舊絮語,而是一堂前往青春期之前的記憶旅程。」
即使魁北克看似與世界歷史無大相連,但是勒帕吉成長的六、七零年代,魁北克正被分離運動的浪潮所席捲。臺灣人對這樣的歷史結構應該不陌生,說法語的魁北克在加拿大是弱勢,政經權力都被在西邊的英語區所掌控。為了打破這種殖民狀態,魁北克有些獨立運動的支持者,採取了更為激烈的抗議手段,甚至是炸彈行動,並在1970年魁北克解放陣線綁架副省長的十月事件中,達到最高峰。這些新聞事件,深深烙印在出生於1957年的勒帕吉記憶中。在他的作品,比如劇場作品《887》、《太田川的七條支流》(The Seven Streams of the River Ota,1994)、電影《無能無不能》(Nô, 1998)等,這些政治騷動都成為故事的一部分。
勒帕吉喜歡從記憶中擷取素材,但他沒有打算要精確地重現記憶,而是創造性地進行改編。一部份原因,是來自他的父親的影響。勒帕吉的父親是計程車司機,也是個說故事大師,他經常載著觀光客遊覽魁北克,但是在導覽的時候,為了讓遊客加深印象,他會故意加油添醋。勒帕吉說:「我從這些故事中學到一個道理,那就是富於傳奇色彩的故事永遠比平鋪直敘的事實要引人入勝。」
勒帕吉許多作品都有著強烈的自傳色彩,這種自傳性主要是圍繞著他的家庭結構。他的父母在生他之前,在英國領養了一對兄妹,所以他們家是一個雙語家庭,既說英語又說法語。對他來說,這種雙語家庭,以及他對從事藝術工作的哥哥的複雜情感,在某種程度上,就像是加拿大這個國家的縮影。比如同時有劇場版與電影版的《在月球的彼端》(The Far Side of the Moon, 2000/2003),是敘述一對兄弟的競爭情感,內容取材自勒帕吉的生命經驗,不過觀眾卻能從中,找到一種對加拿大政治狀態隱喻式解讀。勒帕吉發現,六零年代末在魁北克發生的政治動亂,在同一階段,全世界各地也出現了大規模的學生抗議或工人運動,所以加拿大以外的觀眾亦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共鳴。這就是為什麼,勒帕吉的作品往往看起來很在地,卻可以很國際的原因。不是越在地就一定越國際,而是這個在地的背後,在結構、情感或脈絡上,有著普世的共通性。如果沒有挖掘到這層共通性,在地就無法產生全球共鳴。
有的時候,即使故事地點不是發生在魁北克,勒帕吉的作品也會出現一位來自魁北克的主角,而他正處於追尋認同的過程當中,像是《安徒生計畫》(The Andersen Project, 2005)與《藍龍》(Le dragon bleu, 2008),都是類似的情況。只是觀眾往往會將這個認同危機,解讀成是某種魁北克的社會狀態。《庫維爾1975:青春浪潮》亦有著同樣效果,這齣戲表面上是在訴說青春期的自我認同,但是勒帕吉解釋道:「《庫維爾1975:青春浪潮》則是把時間設定在七零年代中期,那時剛好是我的青春期,當然這是一齣關於青春期的戲,但多少與真正的現實還是有點距離,與其說是關於我,還不如說,是關於我們在魁北克七零年代中期的那個世代。」
對勒帕吉來說,劇場是個雙重記憶之所,一方面演員必須透過記憶,透過演技讓故事得以再現。在表演過程中,永遠會有不精確、甚至創造性的即興演出,在不同的場次出現。這種記憶的不完美,如同勒帕吉喜歡在作品中追憶自己的過往,反而揭露了更大的真實,那就是對自我認同的創造。
這種透過藝術創作所進行的追憶行動,並非是在進行歷史研究,而是在呼喚”我們”的出現,一個認同相同經驗的群體的誕生。研究文化記憶的德國海德堡大學教授揚∙阿斯曼(Jan Assmann)說:「記憶,即便是文化記憶,也是地方性,自我中心主義的,因特定群體及其價值觀而異。」勒帕吉的劇場作品,在全球各地引發了共鳴,雖然是基於個人化的追憶,最終卻讓這個世界對魁北克有更多理解,我相信這也是他的作品能對臺灣帶來的啟發。
節目資訊
推薦閱讀
5檔開放舞台的無限能量,歡迎自由入場
2024臺灣舞蹈平台在樹冠露台西側的作品,都與動力/重力相關,一支是水平動力機械的《In Factory》,一支是圓盤離心力的《轆轤》。外在物理動力如何影響舞蹈呢? 滯留島舞蹈劇場《In Factory》處理的是人類活在資本主義社會的處境—活在當代社會下,人人都是身不由己與不斷對抗的交替循環。《In Factory》採用動力機械舞台,舞者在左右移動的平台上與機械動力相抗衡,舞作中所展現對抗與掙扎,既是概念上的,也是物理上的。編舞者張忠安藉由動力機械讓他所欲詮釋的概念有了更上一層樓的發揮。
戴佐・朗基:謙沖自牧又卓爾不凡的鋼琴大師
【2025衛武營國際音樂節】邀請匈牙利鋼琴巨匠戴佐・朗基(Dezsö RANKI)演出,除了有獨奏會《朗基的鋼琴宇宙》,還有與指揮簡文彬、高雄市交響樂團合作的閉幕音樂會《四種氣質》,兩場節目以多樣的曲目選擇與演出配置帶給樂迷兩種截然不同的聽覺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