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NSO 國家交響樂團《呂紹嘉與史蒂芬賀夫》導聆時間:從不同角度感受拉四魅力~淺談拉赫瑪尼諾夫第四號鋼琴協奏曲
文|呂岱衛
對許多愛樂者來說,「你比較喜歡拉二還是拉三?」經常是會被問到的或討論到的問題。就如同「貝九」、「柴五」等時常在樂迷間流傳的「行話」,在這裡所出現的「拉二」、「拉三」,相信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指的當然就是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號以及第三號鋼琴協奏曲。連同《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在內,拉赫瑪尼諾夫一共寫下了第一號到第四號等五首鋼琴協奏曲。在這五首作品中,《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與拉二、拉三在樂壇上的能見度向來不低,甚至也是為許多愛樂朋友打開古典之門的鑰匙,然而另兩首鋼琴協奏曲除第一號是拉赫瑪尼諾夫於莫斯科音樂院時期的作品外,第四號則可說是拉氏五首鋼琴協奏曲中最少被演奏、甚至被提及的作品。相較於前兩首鋼琴協奏曲受歡迎的程度,第四號顯然一直不受樂迷青睞,但這究竟為什麼呢?
事實上,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可說是拉赫瑪尼諾夫在個人創作語彙中最另類、同時也最富戲劇性的作品。許多人認為1917年蘇聯共黨革命,迫使拉赫瑪尼諾夫舉家搬遷至美國等事件是促使他音樂風格轉變的主要原因。但事實上早在1915年就有學者在拉氏作品39的《音畫練習曲》(Études-Tableaux)中察覺到了作曲家在音樂風格上明顯受到了荀貝格、巴爾托克、亨德密特、甚至是自己的老同學史克里亞賓等人的影響。不僅在音樂思考上逐漸脫離傳統的調性色彩,嘗試以嶄新的音樂語彙開拓新局,同時也讓音樂呈現出更銳利、辛辣的稜角,以更聚斂、深刻的手法在創作上尋求突破。
在這樣的思維模式下,第四號鋼琴協奏曲所呈現的音樂內容與作曲家個人特色顯然與前幾首協奏曲有所出入,當然也容易招致「最不像拉赫瑪尼諾夫」之類的刻板評論。此外,這首鋼琴協奏曲創作的1926年已是拉赫瑪尼諾夫移居美國將近九年之後,此時作曲家浸淫在美國文化中,無論是當紅作曲家蓋希文的《藍色狂想曲》或是曼哈頓百老匯正如火如荼蔓延的爵士樂,都深植在這首鋼琴協奏曲的音樂元素裡。奈何當年因作曲家本人的信心不足,這首作品前後修改多次,包含了將原本被認為過分冗長的終樂章刪去了將近一百小節,但這些改動似乎都無法挽回樂迷與樂評的興趣,終致使這首鋼琴協奏曲長期以來備受冷落,成為了拉赫瑪尼諾夫繼第一號交響曲失利後,又一部未受青睞的作品。
平心而論,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可說是拉赫瑪尼諾夫移居美國後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此時拉氏雖因生活家計迫使必須將事業重心從作曲轉移至職業演奏上,但他在創作思維與音樂格局上所帶來的突破卻是前所未有的。許多樂迷總會覺得爵士樂的歡快元素與拉氏向來陰鬱的旋律氛圍似乎格格不入,但仔細聆聽,我們卻還是可以明顯感受到美、俄兩地不同音樂元素所激盪出的火花是如此絢爛奪目,越聽越能感受到其中的醍醐味。
1941年,就在距離作曲家過世前兩年,早在創作領域封筆許久的拉赫瑪尼諾夫又再次重啟這首樂曲進行第三次修改,姑且不論這次修改的成效如何,光從行為動機便可知道拉赫瑪尼諾夫對於這首鋼琴協奏曲所寄予的厚望與不捨。如今當「拉二」、「拉三」滿街流瀉之時,何不讓我們敞開心胸、一同來認識這首讓作曲家心心念念的「拉四」?相信你絕對能在其中聽見拉赫瑪尼諾夫在美國想要告訴你的一切。
節目資訊
06/10 (六) 19:30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當音樂響起,他們會想起曾經的自己」――專訪編舞家葉名樺
這場始於2023年的《遇見胡桃鉗的女孩》音樂芭蕾劇場,即將在2025年寫下最終章。三年的旅程像是一場不可能的任務,除了「面對挑戰、生出勇氣」的故事核心不變,編導葉名樺從第一年挑戰古典新編,戰戰兢兢跨出第一步,猶如首部曲中初探芭蕾的小女孩;到第二年,女孩長大、遇見新的困難,她在古典芭蕾的底蘊下,創造具當代美學的編舞;同步演奏的室內樂團,也在經典框架下帶來更細膩的柴可夫斯基。
有料的《無題島》:一場關於人性的華麗冒險
第一個聯想到的,絕對不是小時候在廟口看到的那種鏗鏘傳統歌仔戲,反而是奧芬巴哈(Jacques OFFENBACH)歌劇《霍夫曼的故事》(Les Contes d'Hoffmann)。在這部十九世紀的法文歌劇當中,浪漫的詩人霍夫曼愛上了沒有生命的人造機械洋娃娃,這是何等荒謬的劇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