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武營來開槓】|講座側記5、6月
5月|「206」身體實驗室
6月|舞蹈特效藥
文|Stella Tsai
日常中的我們
用舞蹈創造非日常
說是舞蹈,但更多是身體的探索心得。5、6月【武營來開槓】分別找來舞蹈空間藝術總監平珩,從人體的206塊骨骼逐步探問肢體與感官的連結,拆解編舞脈絡,也帶領大家理解人類如何透過舞蹈打開身體的無限可能。而驫舞劇場編舞家蘇威嘉則從年紀切入,探究生命經驗如何積累出豐富的身心狀態,以及看不懂舞蹈的人,又為什麼該暫時放下排斥,試著親身體會看看?
206塊骨骼的日常
過往的教育中,跟別人不一樣總是有點緊張;如同個子高的小朋友會慣性駝背,跳舞更是令人焦慮的舉動。而對平珩來說,這一切僅只是人們對身體的不夠理解。才剛演完的舞蹈空間新作《206LAB》,把對身體至關重要的脊椎、蝶骨、尾骨、體液視覺化,引出身體與意識的關連,這場講座就從人體的206個骨骼開始講起。
人的脊椎是怎麼運作,編舞家鄭伊雯深入研究《亞歷山大技巧》一書,一本幫助許多舞者更加理解身體的重要啟蒙。透過對身體的認識,延伸理解痛覺的位置、形成的原因,以及疲勞性骨折等舞蹈人才有的慣性傷害成因,「編舞」就在這近乎解剖學般的肌肉研究與理解中開始。他們從日常的觀察與感覺,延伸成想像的身體畫面;腦袋中重要的「蝶骨」關係到整個人的平衡,一路連接到脊椎末梢的「尾骨」,發現一個人的移動正是從蝶骨帶動脊椎、尾骨而產生的動能與姿態。當不同的角色被拆解成舞者時,上面的舞者扮演蝶骨、下面的舞者扮演尾骨,該如何呈現合理又具有美感的律動?充滿想像空間的實驗過程,孕育出《206LAB》這個發人深省的舞作。
「舞蹈本身是給大家一些聯想,讓觀者與自己的生活經驗連結和想像。」平珩認為,這是舞蹈充滿可能性的最大原因,透過實驗創造的編舞、再透過舞者的獨特身體表達,最終進入觀者的眼中,轉化成各自生命經驗所能觸及的理解和畫面。「每個人都能從任何一個意象中,找到跟自己的連結,舞蹈離我們的生活一點都不遠。」平珩認為,編舞創作或許是天馬行空,但舞蹈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行走、牽手,或是與他人交流互動,都是舞蹈的一種。每個人都可以敞開心胸,接納這個日常。
願意了,才有機會領略箇中趣味
從小被母親逼著學舞的驫舞劇場編舞者蘇威嘉,起初是討厭的。母親帶他走遍舞廳、欣賞叔叔阿姨搖擺漫舞,他卻不喜歡跳舞,因為會被取笑。小男孩的他,被奚落「娘娘腔」的恐懼如影隨形。直到遇上芭蕾啟蒙老師,才堅定了他報考國立藝專的決心,在那裡認識了陳武康,成為往後驫舞劇場的重要夥伴。
蘇威嘉認為跳舞對生活是很有功效的,失戀的時候用力跳、從痛楚中感受療癒;編舞的時候苦惱,但解開苦惱又能快樂一整天。他喜歡舞蹈讓他擁有掌握自己的自由度,「藝術最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它的千變萬化。」他相信同一個創作會因應不一樣的人,而有不同的解讀;因此若將創作視為語言,那身為藝術家的他,就擁有了好多種語言的能力。
他的編舞是有機的,不管文字或靈感,先從身體來尋覓,用這樣的方法編出《自由步》,一編十年,在法國巡演時被譽為將美感耕耘到極致。2017年他擔任兩廳院駐館藝術家,將舞蹈推廣視為駐館目標之一,並在過程中決定將舞蹈創作的生命重心,分一半在樂齡推廣上,希望除了創作,樂齡推廣也能成為未來舞蹈生涯的一部分。2019年他藉樹林藝術中心的樂齡工作坊,組織了一群樂齡素人舞者,編創《自由步—當我盡情搖擺》;2022年更進一步在衛武營臺灣舞蹈平台,加入高雄在地素人樂齡舞者一同演出《自由步—搖擺歲月》。至今依舊延續這個概念,走入地方,將樂齡舞蹈推廣視為己業。
對於觀看舞蹈的困難,蘇威嘉認為人們常常陷入一種迷思,認為必須用一種故事或邏輯狀態來理解舞作,但其實每個東西有自己的理解方式,看懂也有很多種,不一定是知識上的,也可以是感覺上、想像的,方法非常多。用自己的方式來看舞會變簡單一點,不用因為看不懂就急著將舞蹈打入冷宮,有時候只是時候未到。但無論如何,「只有當我們自己願意了,才有機會領悟箇中趣味,所有的表演藝術都是這個樣子的。」他說。
活動資訊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儂」情蜜意下的宿命糾葛-關於《瑪儂・雷斯考》的另類思考
義大利歌劇大師普契尼一生共寫下12齣歌劇,而其中又以自《瑪儂・雷斯考》為起點的10部歌劇為傳世經典。而在這些作品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除了有普契尼傑出的音樂設計與詠嘆調書寫天才外,對於每齣戲中女性角色的刻畫之深刻、個性描寫之生動,古往今來可說無人能出其右。無怪乎許多劇評與學者紛紛認同普契尼是比女人還了解女人的歌劇大師。
跨越那座山、踏過那片海,聽見波麗露在高雄
「…所有舞者手牽手,朝著我們左邊的觀眾群站定,他們大聲尖叫著,隨即倒地…,一些舞者爬起來,朝不同方向吼叫後再度倒下… …,身著紅色洋裝的舞者起身,甩了甩頭髮,環顧四周,從背面看上去似乎有些困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