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雲門50 鄭宗龍《波》-潛行冷酷異境
文|貧窮男
觀賞場次:2023/10/12(四)19:45 臺北國家兩廳院戲劇院
我很少在觀看舞蹈節目前先做功課,通常都是直球對決,不喜歡的過一陣子也記不得了,奉行達爾文「物競天擇」之說,也不佔記憶體。但這次不一樣,雲門50鄭宗龍的新作《波》,一方面受到衛武營的委託,一方面對宣傳提到要以AI入舞,既期待又擔心,AI編舞會是什麼光景呢?先前大家被AI合成的繪畫驚艷到,即使最嘴硬的人也不得不承認AI的視覺組成,AI的算圖,飛快進步超越我們的想像。但AI會編舞嗎?誰都會編舞嗎?什麼是編舞?身體動作編排?整體視聽的構成與整合?還是舞台的場面調度?我們真的有能力去判斷編舞的優劣嗎?好像必須要釐清很多從來沒被重視過的議題,才能判斷出AI要如何介入,如何大放光彩,但現階段的AI,能做到什麼?是對「波」物理現象的想像,還是對舞蹈編排的協助?
只靠觀看演出似乎得不到答案,所以預先做功課,在看演出前破例耙梳了雲門釋出非常有限的資訊,也因為線索有限,所以以下內容多為個人臆測,但AI若能刺激觀眾對舞蹈本質的深入探討,也是功德一件。這一切我們先從負責共同構思、影像、音樂與程式的日本藝術家真鍋大度談起:2016年在里約奧運閉幕會上,那驚人的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從空飄浮而降的運動員動態影像,充分展現出日本科技強國的實力與創意,也打開我們對科技的想像,然後看到真鍋大度與野村萬齋、Perfume等藝人們的演唱會等,都能看見他在CG、無人機、機械手臂、動態投影與AR相關領域巧妙的應用,不只是科技方面的領先,而是如何增色演出的巧思,同時網路上也能找到真鍋大度跨足電音與舞蹈錄像上的創作,自然對此次雲門與真鍋大度的合作充滿著期待。
模斯康寧漢於1991年,首度嘗試以電腦編舞了作品《Trackers》,在舞者身體主要關節處放置光點來捕捉動作,在電腦中模擬舞者動作,並開發軟體來輔助動作設計,成為身體數位化的先鋒,直到近年電腦即時運算能力與各種科技領域的應用展開,讓身體數位化這件事有了更廣的可能,讓人腦洞大開,比方說(我自己亂想的),若是能將雲門的身體動作全部數位化轉成大數據資料庫,再配合現在流行的AI,給出一些如「波」的關鍵字,那能夠從這大數據中創造出什麼可能?帶給創作者什麼刺激與想像?
在雲門少少的幕後製作資料中,我們可以發現,所有的嘗試都沒少過,AI算出來的動作,許多都是手腳折到背後等人類無法達成的動作,宗龍也企圖想以雙人與多人組合來製造出相似的畫面,即便是輕描淡寫的描述,但我仍可想像到AI編舞現階段的荒謬,在創作過程中吃到的無數苦頭,頭已經洗下去的窘迫,宗龍決定讓這不確定性,如同蚌殼中的砂粒,反覆折磨,折磨自己折磨舞者折磨電腦,期待最終幻化為珍珠。
舞作開始時的虛實穿插,群舞的異中求同,獨舞的技巧展現,著實有著《毛月亮》的氣勢,同時也會思索著舞作《波》的命名,是身體動作?是影像,是舞者之間,是眼波流動,還是電音的節奏?漸漸地開始思索著這舞蹈好像有著《十三聲》的身體特質,但卻又不太一樣,宗龍深掘這塊土地的身體質地焠練出的符碼語言,到了這次的《波》,卻融合進林懷民《水月》之後雲門的身體招牌,卻是三倍加速的快板,而使這個作品有了獨特的韻味存在,與《十三聲》同樣地開創出個人風格的辨識度。
相對於舞蹈,對於真鍋大度所設計的電音,我比較難以進入,如果說真鍋設計的影像,來自于從舞者肢體動作蒐集來的數據,那音樂就是按照著影像的變化而創作,音樂搭配著影像,最終舞蹈的動作再去配合音樂,這個我所猜想的食物鏈模式,始於舞蹈,歷經數位化的轉換,再終於舞蹈,從鬆散到最後的洗鍊,到最終呈現在觀眾面前,那電音與舞蹈之間,如同冷酷異境,是對科技冰冷的服膺與回應,與《毛月亮》中音樂與舞蹈的熱戀感受不太一樣。
或許應該要放掉這一切,不去比較宗龍歷年作品,不做任何功課,放空一切進入劇場,直接感受舞蹈帶來的感受,感受科技感的冷酷,感受影像與電音,感受一切「波」帶來的衝擊。
節目資訊
11/4(六)14:30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
*演前導聆|StreetVoice音樂頻道總監 小樹
*11/5(日)14:30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
*演前導聆|雲門執行總監 洪凱西
推薦閱讀
不一樣的拉圖,不一樣的BRSO
2023/24樂季起,拉圖爵士成為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首席指揮,接任楊頌斯逝世後,懸缺已久的位置。他在接受「慕尼黑藝術文化中心」(Gasteig)專訪時,說明了他與BRSO的關係:「一方面,我可以感受到庫貝利克(R. KUBELÍK)在這個樂團中留下的精神……一方面,也可以感受到與團員緊密的連結。」
「文字躍動!文學改編劇場魅力—淺談為愛而生共融劇場《魚.貓》」座談側記
曉劇場劇作《魚.貓》將於10月12、13日於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後簡稱衛武營)演出,戲劇改編自臺灣國寶級文學作家黃春明的《莎喲娜拉!再見》之短篇故事〈魚〉及〈溺死一隻老貓〉,由鍾伯淵編導以共融劇場形式,邀請聾人及劇場演員共同演出。在8月31日下午,衛武營特別與國立臺灣文學館(後簡稱臺文館)跨界合作,特別邀集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耿一偉、影響‧新劇場團長與藝術總監呂毅新,以及萬座曉劇場藝術總監鍾伯淵,三人共同以「文字躍動!文學改編劇場魅力—淺談為愛而生共融劇場《魚.貓》」為題進行前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