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最美好的是,讓劇場接住我們
文|許哲彬(四把椅子劇團藝術總監)
我一直以來其實都很害怕觀賞「互動式」的演出,也對於充滿正能量的作品常常感到疏離,但過去幾年《好事清單》的演出,改變了我理解劇場為何仍然在當代社會裡如此重要的原因。這個簡單、質樸、充滿療癒的獨角戲,似乎提醒了我(們),為什麼需要和陌生人一起坐在劇場裡,共同分享著彼此的感受。
《好事清單》是英國當代劇作家鄧肯・麥克米倫(Duncan Macmillan)與喜劇演員強尼・唐納(Jonny Donahoe)共同發展與創作的獨角戲。故事從這位「敘事者」描述他七歲時如何面對母親的自殺未遂開始,天真的小男孩建立了一份「好事清單」,將他認為生命中值得為之努力活下去的美好事物寫上,嘗試幫助母親走出憂鬱症的困境。
碰觸憂鬱症議題的戲劇和影視作品族繁不及備載,但我鮮少看到像《好事清單》如此溫柔、幽默,甚至不時讓觀眾席充滿笑聲的例子。即使憂鬱症對於當代社會已經一點都不陌生,但大眾媒體的嗜血性格仍然對自殺和憂鬱過度渲染和污名化。這也是麥克米倫創作《好事清單》的原因,他希望這個劇本以最平凡的口吻談論這些身心議題,用不煽情也不悲觀的喜劇獨角戲的形式述說憂鬱和自殺如何影響所有人。
更重要的是,這是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事情。
因此,在《好事清單》的演出裡,觀眾的參與不可或缺:「敘事者」在故事中細數人生中的關鍵時刻和持續增加的清單內容,當他喊出數字,手上拿著這張數字的觀眾便會將清單內容喊出來;「敘事者」生命裡所遇見的獸醫、輔導老師、大學教師、女友,以及父親角色,也會「邀請」觀眾來扮演並且與演員完成戲劇行動。
在首演前,我其實對這個「互動式」演出仍然存有一絲不信任:觀眾真的會順利配合嗎?演員能夠應付完全未知的互動反應嗎?觀眾的參與究竟是一種噱頭還是真的有其必要性呢?我甚至萌生了為什麼要製作一齣根本就不是自己擅長和偏好的演出的自我懷疑。然而,一場一場的演出下來,我理解了《好事清單》的「參與」不僅只是演出的結構,更是「敘事者」與整個故事的一部分;觀眾藉由唸出清單、扮演角色來「參與」演出,實際上則是參與了角色的生命歷程。
作為一個導演,我第一次發現我掌握不了眼前的作品,因為所有觀眾的反應和互動,在演出開始以前,全部都是未知的;當然,對於演員而言,這份未知的挑戰和恐懼更是巨大。
我和演員們總是笑稱這是一齣無法排練的演出,這並非誇大,因為觀眾如何反應、互動,甚至「表演」,即便在排練場設想了各種可能性,但是每場演出都彷彿打開驚喜包;他們「影響」了演員如何丟接,卻又在麥克米倫精巧的劇本設計下,自然地與演員一起完成了這個演出,即便有時並不流暢,甚至因為害羞或緊張產生了空拍和尷尬,在這個演出中卻被所有人體貼的包容著。
這些未知、不確定性、意外、質樸的粗糙、不經意的瑕疵、以及因此而生的溫柔與互助,既是劇場的本質,亦是對於人生的精準隱喻。《好事清單》看似輕盈,實則乘載著許多不可承受之重,然而,它藉著劇場之力,接住了故事裡的角色,也接住了觀眾們的情感。
今年的《好事清單》除了竺定誼、林家麒,加入了新卡司——王世緯,希望能呼應世界各地上演的《好事清單》在表演者的性別、年齡、種族、氣質的光譜廣闊且多元,期待在未來,我們會有更多不同樣貌的臺灣表演者來述說這個故事。
節目資訊
2024/4/12(五)-4/14(日)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空氣的和諧——「衛武營劇場藝術體驗教育計畫─伊甸園合作計劃」教學經驗分享
本次很榮幸,能在衛武營學習推廣部的支持下,基於劇場藝術體驗教育計畫,和國際教學藝術家聯盟(International Teaching Artist Collaborative, ITAC)共同推出「伊甸園合作計畫」。作為本計畫下的教學藝術家,我從2024年三月開始,前赴高雄的仁武國小和後庄國小,進行為期十三週的合唱、聲響與環境永續議題跨領域教學課程。
追焦,舞踊時的身體訊號
「我」的存在,來自意識,而早於「我」的認知之前,身體就已存在,因此相對年長許多,即使未來對「我」的認知因年老消逝,身體仍相伴至末。至始至終,身體都存在。儘管蒙受教育、社會化後,「我」之意識已經先行於身體,導致嚴重與身體脫節,身體依然不斷發送訊息,只是訊號強烈與否。在需要重新與身體同步並審視與其關係之重要途徑,便是舞蹈,因而「舞蹈,是一部身體史」為題、關心藉由舞蹈開展出對身體及身分種種省思的舞蹈影像徵件便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