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武營來開槓】|講座側記 11、12月
11月|新媒體與藝術的結合
12月|人工智慧在音樂上的應用
科技相伴的藝術世代
當時序來到2023年末,各產業逐漸恢復生機,在疫情期間被大量討論、應用與光速成長的「科技」,更在疫後迎來百花齊放的盛況。【武營來開槓】分別邀請了深耕流行音樂演唱會製作,橫跨傳統美術與新媒體藝術的FREE'S創意總監馮建彰,以「新媒體與藝術的結合」為主題,暢談他20年來、從手工到數位的創造與創意。以及清華大學AI樂團總監林怡君,分享她自2019年投入AI研究,將人工智慧應用到音樂作曲與展演策劃上。藉由兩位講者的親身經歷,感受人類透過科技激發出前所未有的創意與藝術成果。
千禧年為界 新媒體藝術在娛樂產業的光速進展
九〇年代進入電視圈的馮建彰,從電視節目美術助理開始。彼時還沒有「新媒體」一詞,只有美術設計手中無限變換的創意與素材,因而當臺灣歌手開啟中國巡迴演唱會時,舞台美術設計搖身一變成為獲利的商業模式,此時出現的「3D繪圖」打破過往手工繪製的常態,設計師得以省時省力地將腦中的想像兌現,馮建彰也才意識到,彼時早已進入「虛擬世界的思考」。千禧年以降,電視演唱會蔚為風潮,新媒體也隨著流行音樂產業起飛。
2004年金曲獎舞台,過往的實景變成LED數位舞台。LED也開始全面落實到電視節目、典禮舞台與戶外大型演唱會裡;2019年電視選秀節目《聲林之王》,過往興許要砍樹造景,然而有了數位打造華麗動態叢林,沒有一棵樹受到傷害。新媒體藝術全面開展,也在疫情期間光速成長。
實體演唱會在疫情期間全面停擺,線上演唱會則走向全盛時期,除了慣常的16:9橫向影片視角轉為9:18的垂直手機規格,還加入AR動畫、直播互動,搭配實體演唱拍攝等創造複合式視覺饗宴,虛擬畫面疊加在真實畫面上的設計,亦開始被大量運用。如今新媒體藝術囊括數位藝術、互動裝置、虛擬現實、網路藝術與AI演算法等,並被大量運用在各種娛樂產物上。比如血肉果汁機MV中,被拍攝周身4D View的主唱以動畫人物之姿走入虛擬世界,開啟真實與虛擬共演的時代;又或高雄燈會「2021跨百光年」結合陸面光雕秀、海上舞台、空中無人機展演與煙火秀,將新媒體的多元媒介運用到極致,並同步帶給現場、線上、直播等多方轉播影像的觀賞可能。
音樂以科技為助力,增加創作產量
自小學習長笛的林怡君,因為個人喜好,很早就嘗試在演奏中結合多媒體輔助,創造不同以往的表演形式。她在2019年試著將發展中的「AI人工智慧」與音樂演奏結合,落實到清華大學大一不分系的音樂組新鮮人身上。
學習作曲的人都知道,音樂創作有基本的規格和曲式,早在電腦普及時,樂理中的曲式、長度、音程等都已被寫入程式之中,能在範圍內作出精準的分析。因此當作曲家使用電腦製作音樂時,不僅可以快速增減段落、製作分譜,甚至能「自動作曲」。而對音樂創作者來說,「自動作曲」功能除了省時,也提供了靈感。若說音樂的創作來自作曲家的情感的轉化,那自動作曲產生的旋律,自然也成為創作過程的啟發之一。林怡君認為作曲家未必要使用人工智慧產出的旋律,但絕對能從該樂音中衍生靈感,與原始的想法融合產出原創的作品,這也是科技最有價值的地方。
目前普及可見的軟體如「Magenta Studio」與線上調音軟體「Drumbot」。前者為Google AI 開發,透過分析資料中的規律讓機器學習作曲;後者則是互動機器人,能與真人演奏即時伴奏。另一起有趣的案例是葛萊美音樂製作人Alex Da Kid與IBM Watson的合作,Watson透過長期觀察Alex在社群媒體上的一切行為,包括按讚內容、分享資訊、PO文等等行為模式進行分析,再將這一切生活、文化與風格轉成音樂,Alex與Watson合作的首張專輯《Not Easy》甚至躍上全美Billboard冠軍。
對音樂家與作曲家來說,AI能協助的除了自動作曲、提供作曲靈感,還包括自動跟譜、自動伴奏、音樂風格分類與自動後製。AI所推動的產能與產量早已陪伴音樂創作許久,不僅對音樂家及作曲家給予極大的助益,也將持續發展下去。
活動資訊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2024臺灣舞蹈平台】投手的姿態,種子的力量—舞蹈平台的藝術相遇 文 / 魏琬容
閱讀藝術家創意提案(Artist Pitching)的時候,我腦海裡總浮現投手的身姿。Pitch 有投擲之意,棒球的投手叫做「Pitcher」,藝術家們站在台上呈現作品,就有如投手穩穩地投出一顆又一顆精準的球。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匈牙利鋼琴家朗基的音樂不思議
你還記得戴佐・朗基(Dezsö RANKI)是誰嗎?就是那位1969年於德國贏得舒曼國際音樂大賽的匈牙利鋼琴家,自此邀約不斷,合作的指揮包括梅塔(Z. Mehta)、桑德林(K. Sanderling)、費雪(I. Fischer)、馬捷爾(L. Maazel)、蓋提(D. Gatti)等人,但等等,如果他這麼厲害,現在的朗基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