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捷克「夏日之夏:當代馬戲與劇場國際藝術節」總監耶吉‧圖雷克訪臺暨講座側記
捷克「夏日之夏藝術節」總監Jiri Turek 分享捷克馬戲發展與現況
文|余岱融(獨立表演藝術製作人、創作顧問)
【編按】2023年九月,臺灣駐捷克代表處文化組揭牌,是臺灣在中、東歐首個文化組,被視為長期共享相同價值的兩國,近一步深化文化交流的新頁。布拉格「夏日之夏:當代馬戲與劇場國際藝術節」總監耶吉‧圖雷克(Jiří Turek),以及製作經理茲丹娜‧圖可娃(Zdeňka Turková)在文化組的邀請、以及文化部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共同支持下,於2023年十二月來臺參訪。
本文記述圖雷克於2023衛武營馬戲平台「不過於喧囂的孤獨—當代捷克馬戲面面觀」講座中分享的策展實踐、藝術節架構及捷克馬戲生態等,也融入作者於參訪期間近身觀察與交談內容。除了讓讀者對圖雷克及該藝術節有更多認識,亦期作為未來交流的基礎資料。
八月中的夜晚,布拉格伏爾塔瓦河左岸的夏日公園人聲鼎沸,超過兩萬名群眾聚集在去年新挖掘的雷藤斯柯湖畔,《水底探測員》(Aquanauts)即將上演。以捷克藝術家為主,另包括來自瑞典、烏克蘭等國近50位表演者,在湖中、水面和高空帶來一場「向新馬戲致敬」的演出。
謝幕之際,圍繞湖岸的觀眾自發拿出手機,隨音樂節奏揮舞手中光點,替為期三週的2023「夏日之夏:當代馬戲與劇場國際藝術節」(Mezinárodního festivalu nového cirkusu a divadla Letní Letná)揭開序幕(後簡稱夏日之夏馬戲節)。隱身在觀眾席的耶吉‧圖雷克也拿起手機,紀錄這一刻。夏日之夏馬戲節並非他的第一個藝術節,卻是他自四十四歲起、二十年來未曾間斷的策展實踐場域。
策展之眼:從默劇演員到專注策展
「湖的位置本來是過去辦馬戲節的草地」圖雷克說,「市政府挖好之後,我們覺得應該要在那演出,慶祝馬戲節二十週年」。這種對空間變化帶來可能與創造性的觀察力,似乎來自圖雷克策畫一個沒有固定館舍之馬戲節的經驗。這種敏銳度也顯現在他抵臺後,提出的第一個問題:「那些在樓頂、像積木一樣的東西是什麼?」他指向遍地蔓生的鐵皮頂樓加蓋。
圖雷克兒時學過體操、現代舞與踢踏舞,大學讀經濟,也學過藝術管理。他在學生時期接受專業訓練,成為一名默劇演員,也曾擔任友人巡迴樂團的經理。1987年退伍後,他擔任布拉格Branické默劇劇院總監,任職期間舉辦劇院第一屆默劇戲劇節。
圖雷克表示:「1989年布拉格之春後,文化工作者很辛苦。因為大家都想賺錢,沒什麼人在乎藝術或劇場」。但顯然,資本轉向的環境動盪並沒有澆熄他。1992年起他在布拉格東方的小鎮科林(Kolín)策畫Mimoriál國際默劇節,利用各種城鎮空間,因此包括環境劇場與現地創作。2004年他策畫邀請藝術家丹尼爾‧路柯(Daniel Gulko)的演出時,因緣際會創立了夏日之夏馬戲節。「那個作品規模較大,放在科林太可惜,就在布拉克搭了個帳篷,加了一些周邊節目,變成第一屆馬戲節」。兩年過去,同時策畫兩個節慶讓他十分疲憊,加上無法與新上任的科林市府團隊達成共識,決定結束默劇節,專注策畫夏日之夏馬戲節。
圖雷克表示:「大家都想自己出錢策畫自己想要的內容,但這不太實際,今天大部分的藝術節還是得靠政府資源。跟政府合作、結合自己(心目中)的藝術不容易。我們現在跟市政府關係較好,一次可以拿到四年資金」。說服公部門,除了奠基於專業背景和資歷,他認為也要讓政府了解表演和藝術節對城市的重要性。因此,看到像馬戲平台這般規模的節慶,能在不同國家舉辦,讓他十分感動。
策展作為改變捷克馬戲生態的平台
「捷克沒有馬戲學校,」圖雷克說明,「只有一個兒童馬戲學校,不是培育專業人才,僅有少數學生後來將馬戲當作專業。捷克大部分還是小型團隊,許多馬戲藝術家都來自其他領域,或也到其他國家進修,再回來捷克」。
例如,目前規模最大的捷克馬戲團「夜店馬戲團」(Cirk La Putyka),2024年將在夏日之夏馬戲節發表新作品。總監羅斯提斯拉‧諾瓦克(Rostislav Novák)來自偶戲世家,是位橫跨劇場和影視的演員。而另一個近年備受矚目的團隊「魯蛇馬戲團」(Losers Cirque Company),創辦人皮特‧赫爾尼曲卡(Petr Horníčka)原是機械工程背景的武術表演者,亦曾是夜店馬戲團成員之一。2010年與夥伴同獲「捷克與斯洛維尼亞達人秀」冠軍後,一同成立新團隊。
人口僅臺灣一半不到的捷克,一樣有著專業圈很小的狀況。圖雷克嘗試以藝術節創造和他國藝術家的交流,也試圖打破國內團隊間的壁壘。「過去競爭比較激烈,但疫情帶來轉機……疫情時戶外活動還能進行,所以我們沒有停辦,很多劇場演員都來我們藝術節表演」。疫情降臨的2020年,圖雷克促成夜店馬戲團和魯蛇馬戲團合創《BE TOGETHER》,在馬戲節同台共演,也為捷克馬戲圈帶來交流的新氛圍。
眾人共享的時光:夏日馬戲節的策畫架構
夏日之夏馬戲節於八月中到九月初在布拉格夏日公園(Letenské sady)舉行三週,近年每次約超過六萬人會來到這個由數個馬戲篷、戶外舞台、餐食區、圖書館等空間築起的臨時馬戲小鎮。帳篷除藝術節自有和租用,邀演團隊也會自帶,像2023年就有七頂馬戲篷,席次從300到700不等。
「整個馬戲節分成三個部分,」圖雷克說明,「一是國際邀演團隊、二是給捷克馬戲團隊的一大一小帳篷。第三部分是親子活動和節目,其中除了馬戲體驗和表演,也有傳統默劇演出。」每年十檔主要節目中,約四個來自國際團隊。親子節目則有超過十五個不同作品,每天四場,輪番上陣。
馬戲節期間民眾仍可自由進出公園,進帳篷看演出才要付費。圖雷克希望沒看演出的民眾也能感染到馬戲的氛圍與文化,「他們可能也看到意料之外的表演,(因此得)用專業的方式引起好奇心」。園區的餐食約有十五攤,「我很喜歡臺灣的飲食文化,」圖雷克笑著說,這次「體驗了臺北的夜市,我就跟茲丹娜說如果能把整條街搬去有多好!」此外,馬戲節也提供四歲以上兒童的托育服務,以及只要有民眾逗留就會開著的戶外音樂舞台,提供一個直到深夜的跳舞、社交的空間。
夏日之夏馬戲節特有的生活感,也來自策畫團隊和演出團隊共享的時光。「大家整個月都住在那……特別是國外團隊,白天演出之外也可以交流。馬戲團不常在一個地方待超過三週或一個月,大家都很喜歡,也是為何很多團願意一來再來。」
節慶作為藝術家交流與藝術節合作的場域
除了促進捷克團隊間的合作,圖雷克也讓國內、外藝術家有交流和共創的機會。捷克馬戲團隊的演出主要安排在晚上,「跟國外團隊不是用競爭角度,而是互相留下印象,(期許)帶來新的靈感,」圖雷克強調,「我們不是表演的進口商」。
幾年前,馬戲節促成來自比利時、加拿大和捷克的藝術家共創作品,之後也受邀到其他國家。另外,像英國威爾斯的奇幻狀態馬戲團(NoFit State)與夜店馬戲團同臺,丹尼爾‧路柯為捷克馬戲表演者的編排戶外演出,也都是圖雷克將馬戲節作為交流與合作場域的策展實踐。近年歷時最久的合作計畫,來自瑞典心之馬戲團(Cirkus Cirkör)、丹尼爾‧路柯和捷克藝術家們的三年計畫。第一年先以工作坊試水溫,第二年共同演出,第三年再邀請三個團隊各自的作品,讓觀眾對各團有更深入和長遠的認識。「我都在想邀演之外,怎麼讓其他交流同時發生」。
夏日之夏馬戲節也和其他鄰近國家的節慶合作。「當然每個節都有自己的(策展)方向,但我們也會看狀況做一些調整和交流」。例如德國的柏林馬戲節(Berlin Circus Festival)和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島節(Sziget Festival)都在八月初到月中舉行,透過討論共邀同一製作,節省藝術節和團隊的開銷。
推廣馬戲:從兒童體驗到成為馬戲節的一份子
「像是《BITBYBIT》就是先去柏林,再來我們的馬戲節,」圖雷克舉例,「我們喜歡每個表演都有自己的方向,用不同方式介紹今天的馬戲」。圖雷克也以此為例,說明捷克觀眾對當代馬戲的認知程度,「有些作品很大眾,但如果第一次看馬戲的捷克觀眾,就接觸了《BITBYBIT》,可能覺得不是想像中的馬戲,成熟的觀眾就比較能進入」。
對於觀眾建立,圖雷克有著長遠的眼光,「很重要的部分是讓小朋友也喜歡,很多觀眾是從小看到大」。因此馬戲節也舉辦給兒童和青少年的營隊,以默劇、肢體喜劇的課程為主,搭配一些馬戲訓練,在馬戲節最後一天成果展演。
這個營隊「本來只收到14歲,但很多學員年紀到了不想離開,我們就再成立一個15到17歲的組別……有些從小到大都參加馬戲節的小朋友,長大後就會進到我們團隊。(這些經驗讓)他們的態度、專業性和視野完全不同。」也許最好的例子之一,是圖雷克一雙分別讀高中和大學的兒女,兩人近年都開始參與馬戲節工作。而他的兒子已能獨當一面,擔任製作專案的統籌。
夏日之夏馬戲節的策展機制與參訪觀察
作為一個民間主辦的節慶,夏日之夏馬戲節的經費約有三分之一來自市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補助,剩下籌措自票房和企業贊助。問到是什麼讓他一年又一年持續策畫馬戲節,圖雷克笑而不語。同行的製作經理茲丹娜‧圖可娃,也是他的太太,代答道:「這個節就像是他的孩子」。她為我指出名片上的身影,其中一面是十歲的兒子牽著圖雷克的手,另一面則是他們的女兒。這個馬戲節期間之餘只有五到七人的團隊,似乎也有著傳統馬戲文化中的家庭事業色彩。
在講座中被問到策展機制時,圖雷克說明:「我很注重多樣性,自己挑節目,沒有公開徵件。」他首先自問:為什麼要把這個表演帶進馬戲節。圖雷克表示,數位檔案讓策展比以前更容易,但他盡可能親自看演出,「就算是以前來過的團隊,不代表他們的新作也適合」。身為主辦方,除了會安排「馬戲明星」,他最想做的是邀請尚未成名、充滿潛力的藝術家。若能引起關注,就會對其發展有所助益。
圖雷克注重創新精神,好讓二十歲的藝術節保持活力。過去規模較小時,目標是逐年擴大,現在則是持續調整戶外活動和體驗規劃。「因為注重多元,想帶很多節目進來。目前沒有變更大的計畫,但希望找到一些全新的新馬戲團隊和表演」。如何為執行與策劃團隊帶來啟發,也是他認為的重要任務,「如果某天沒有創造性想法時,就會結束,但不是現在」。
被問到選作品的標準時,圖雷克表示自己並沒有單一準則,「但要能帶給我靈感,像是沒看過的,或從不同角度討論同樣的主題」。加上對於多元的追尋,他認為與其說找共同點,不如說在找特殊性。但話鋒一轉,回到參訪期間的感受,除了顯著的文化差異,他仍認為許多馬戲演出的基礎還是相通。「我們還沒有邀過亞洲地區的作品,我現在有很多點子…我在這邊也看到多樣性」。圖雷克的參訪之行,能為臺灣與捷克的馬戲圈帶來什麼樣的漣漪,令人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