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跨越那座山、踏過那片海,聽見波麗露在高雄
文|許家峰
作者介紹:許家峰為一名中途全盲視障者,透過聲音與空間的互動及其敏銳的感官知覺感受,為其創作與評論書寫的主要方向;藉由不同藝術共創經驗與podcast發聲等,期望讓視障者在參與藝文活動及創作得以有另一面向的探見與討論。
「…所有舞者手牽手,朝著我們左邊的觀眾群站定,他們大聲尖叫著,隨即倒地…,一些舞者爬起來,朝不同方向吼叫後再度倒下… …,身著紅色洋裝的舞者起身,甩了甩頭髮,環顧四周,從背面看上去似乎有些困惑… …,舞者們慢慢從地板上起來,彷彿剛剛醒來般…,他們彼此攙扶著站起來,幾人一組經過我們面前,有些舞者在輸送帶裡外行進…,左側的紅洋裝舞者始終微笑著站立…,其他舞者陸續以不同的速度、語氣和手勢對她吼叫…,她的微笑始終未變… …。」
「…所有舞者聚集在一起,兩排人盯著前方的工業電風扇,他們輕輕地往前踏了一步、兩步、三步,步伐輕盈,表情平靜,…隨後,他們朝著風扇尖叫嘶吼,然後倒地…,有的舞者牽著彼此起身,有的拍著對方尖叫著,隨後倒地…,一男舞者多次起身,叫聲層次各異…,遠處觀眾群中可以聽見嬰兒的啼哭聲…,一位花洋裝舞者站在風扇前,一名男舞者繞到風扇後面,將其固定後,壓低身子轉身,繞到花洋裝舞者的背後倒地… …,舞者們三三兩兩地互相攙扶著起身離開…,一人或兩三人以不同的速度、語氣和手勢朝風扇前的洋裝舞者尖叫嘶吼…,一位女舞者本打算走過來,但靠近風扇時似乎被風吹走了…,風扇前的洋裝舞者保持微笑,舉起雙手扭動上半身,做出伸展的動作… …。」
上兩段文字是波麗露在高雄的小港機場觀景台和橋頭糖廠捷運站2號出口的演出時的口述描述。當我聽著陪同者蕭澤洋在耳邊描繪眼前的舞作,他的指尖在我掌心中勾勒出舞者的移動路徑與方位時,我也能聽見舞者現場移動的腳步聲,時而近乎遙遠。對於大多數明眼觀眾來說,舞蹈主要依賴視覺觀察。然而,對於視障觀眾而言,口述描繪的價值不僅在於解釋作品結構,還在於當舞者通過身體或聲響回應時,如何進一步激發或強化其他感官的連結。這些感官回饋,無論是聲音的強弱還是觸覺的回應,都能幫助聽者在腦海中建構一個更加具體的舞蹈輪廓。
一年後再次聽見波麗露,除了演出場地的不同,陪同者也發生了變化。過去,我的陪同者是具有舞蹈研究背景的王昱程,而這次的陪同者是擁有戲劇背景的蕭澤洋。兩人對舞蹈的描述切入點各有不同。例如,對於波麗露舞者的旋轉,昱程會用身體的螺旋來形容軀幹和雙手的旋轉,而澤洋則會描述舞者上半身肩膀的扭轉,向左或右擠壓,並延伸雙手旋轉。前者讓我感覺舞者透過自身的轉動去攪動現場空間及彼此間的關係,後者則讓我感覺現場的氣流帶動舞者的旋轉,並連動彼此之間的關係。雖然兩人描述用詞有所不同,但對舞作狀態和氛圍的形容是一致的,那是輕盈與自由。
有些記憶會在相遇之際重新浮現。之前未曾注意到的服裝配色,在這兩場演出中顯得特別引人注目。機場觀景台的素色服裝與橋頭戶外場地的花色服裝,當時聆聽演出時並未特別感覺,但事後回想起來,兩個場地的顏色與空間關係延伸的意味,似乎從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來。後來聽編舞家周書毅提到,每位舞者至少有三至四套服裝,他會根據演出場地進行調整。這樣的安排源自於資深劇場服裝設計家林璟如老師的寶貴建議。
戶外場的波麗露結尾是一名舞者拾起一朵無形的花朵,然後依續地傳遞到每一位舞者的手上,直至最後一位舞者鬆開了手,大家的目光朝同一個地方遠望…,隨後各自的目光又朝不同方向張望…。我想起在彌陀的彌壽宫廟埕前,午後炙熱的陽光與周遭不時的廣告車聲與表演聲響相抗衡,那是我第一次觀賞波麗露演出;傍晚夕陽餘輝之際,我和陪同者隨著波麗露舞者身形的移動在彌陀圖書館前的草地、台階、防空洞等地標漫步…;我與陪同者貼著小港機場飛機觀景台的一面牆,絕多數的觀眾在我們的右前方,這處快節奏且多重瑣碎聲響的地方,隨著演出的進行,孩童的笑聲此起彼伏著…;橋頭糖廠捷運站的車聲偶爾從我們的頭頂上劃過,數次打破我的聽覺卻又那麼真實反應當下場景,好多觀眾圍繞著表演場域,隨著掌聲結束後,緊接著是一場及時雨的降臨…。波麗露在高雄現代舞推廣計畫,有如書毅與舞者們胼手胝足地舞動了整個高雄。他們一站接著一站,將現代舞從市中心跳到山陵線,舞近海岸線,每一場演出除了迎接全新的觀眾外,還需克服不同場地的挑戰,因地而調整的舞蹈。我作為觀眾,也有幸感受到演出在不同層次上的變化。
波麗露在高雄自 2022 年再出發後,2023 年跨越了那座山,2024 年又踏過了那片海。衛武營駐地藝術家周書毅以不搭台、不架燈的方式,讓現代舞走上街頭,他的舞蹈演出遍及高雄的 38 個行政區,近百場的演出可謂創舉非凡,前所未見。而《1875 拉威爾與波麗露》是書毅在 2006 年於高雄「亞洲青年編舞營」期間創作的舞作。此後,他帶著這部作品在國內外各個城市巡演,這段旅程已長達 18 年。今年十月,這部作品將回歸劇場,舉行售票演出。
從戶外演出到劇場正式製作,我個人對完整版的波麗露充滿期待。近幾年,我有幸在陪同者的口述下觀賞了書毅的幾部舞作,非常喜歡他在劇場中的舞者與舞台調度,在光影的映襯下展現了他獨特的身體表現和微古典的畫面結構,總是給觀者帶來既溫柔又充滿力量的感受,這也是劇場獨有的魔幻時刻。書毅提到,劇場版已於今年六月開排,目前他們正在一邊巡演、一邊如火如荼的進行劇場排練,與戶外場 20 餘分鐘的演出不同,劇場版的時間更長,還有許多在戶外難以呈現的光影、音樂與舞者的身體表現,將在劇場版中完整呈現給觀眾。 10 月 12 日和 13日,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將上演《1875 拉威爾與波麗露》2024 劇場重製版,期待與大家在劇場相見。
節目資訊
10/12(六)14:30、10/13(日)14:30歌劇院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追焦,舞踊時的身體訊號
「我」的存在,來自意識,而早於「我」的認知之前,身體就已存在,因此相對年長許多,即使未來對「我」的認知因年老消逝,身體仍相伴至末。至始至終,身體都存在。儘管蒙受教育、社會化後,「我」之意識已經先行於身體,導致嚴重與身體脫節,身體依然不斷發送訊息,只是訊號強烈與否。在需要重新與身體同步並審視與其關係之重要途徑,便是舞蹈,因而「舞蹈,是一部身體史」為題、關心藉由舞蹈開展出對身體及身分種種省思的舞蹈影像徵件便油然而生。
從《瑪儂.雷斯考》到《法斯塔夫》—你所不知道的精彩巧合
最近這兩個月,高雄衛武營與臺中國家歌劇院分別要上演19世紀末的兩齣經典義大利歌劇-普契尼的《瑪儂.雷斯考》以及威爾第的《法斯塔夫》。這兩齣歌劇乍看之下沒有什麼關聯,但事實上這兩部歌劇從創作初始到首演安排都出現了一些有趣的巧合。直到這次在臺灣兩地上演,似乎也在冥冥中重演著這樣的巧合。這究竟是怎回事呢?請聽我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