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追焦,舞踊時的身體訊號
#舞蹈是一部身體史
#舞蹈影像展
#徵件入選作品間的對話
文|黃為翊
「我」的存在,來自意識,而早於「我」的認知之前,身體就已存在,因此相對年長許多,即使未來對「我」的認知因年老消逝,身體仍相伴至末。至始至終,身體都存在。儘管蒙受教育、社會化後,「我」之意識已經先行於身體,導致嚴重與身體脫節,身體依然不斷發送訊息,只是訊號強烈與否。在需要重新與身體同步並審視與其關係之重要途徑,便是舞蹈,因而「舞蹈,是一部身體史」為題、關心藉由舞蹈開展出對身體及身分種種省思的舞蹈影像徵件便油然而生。
適逢 2020 年疫情,臺灣舞蹈平台在開啟舞蹈影像展後,今年首次透過主題徵件,除了意外收集來自世界各地共 27 國家 172 件之報名,也在經過初、決選後的11部入選作品中看見各式身體對應多個主體之對話、衝突、和解,包含破損後修復、省思身體限制的香港作品《自如身》;深刻感受身體內部運行,同時也為本屆徵選中特別注目的臺灣作品《無題》;對舞蹈從業提出辯證式對話的香港作品《慢舞(對焦):綠葉》以及同系列中將生涯最重要舞作以具詩意之影像手法展現的《慢舞(對焦):拉丁 1》;甚至其他以身體詮釋自我之於文化、城市、社會、記憶、認同等面向之作。
策展人兼初選評審的周書毅表示:「由於舞蹈影像在臺灣被看見的機會有限,希望建立一個平台進行交流,於此讓創作者們暢所欲言創作初衷和收穫,提供觀眾更多資訊在觀影時搭配服用。」於是在開展之前,我們聚集了11部作品的創作者們,在交流中以介紹、提問為開場,於回應中反覆挖掘、對焦和思考。
臺灣創作能量豐碩,成績耀眼,11部入選即佔4部
臺灣作品中,鮮明具活力,探尋「自由」的《怪物逃逸行動》由街舞舞者陳品霓和攝影兼導演陳柏頤開宗明義,此作是以輕鬆、有趣的方式包裝嚴肅的街舞文化脈絡碰撞的開端,即使在街舞圈有著世代認知磨合,但以創作溝通將是良好途徑,未來更有意開展系列作;由現場演出轉譯為影像的《月球上的織流》在舞蹈、音樂、造型具獨特的原民文化語彙,編舞兼藝術總監瓦旦.督喜在交流中提及認同的理解在傳統與當代的演進下如何找尋出口,並期待在導演呂威聯的影像視角下,作品是如何以它種角度處理,甚至捕捉到現場演出難以放大的質感、情緒;旅法十年,曾受臺北電影節、高雄電影節入圍殊榮的許海文導演這次以新作《無題》入選特別注目,除試圖重新和當時在法國生活時的身體連結,特殊的聲音手法試圖也讓觀眾能夠感同「身受」,同作者一起檢視自己和身體的關係;翃舞製作期望原創IP不限於現場演出,更能以多媒介的展演曝光,《羽人》適應多個場景對舞蹈、攝影技法之挑戰,包含戶外水池、攝影棚及地下道的柏油路,仍然打造出精湛又精美的世界觀,將雉之形象以諸多手法化為在臺社會議題之象徵,多方閱讀途徑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華人文化以中港澳為先驅,探尋自我外,也深究城市社會
來自澳門、北京的《舊城空白日記》選擇澳門司打口埠頭,是導演金曉霖、汪圓清用來進行城市紀錄的載體,從自我的視角出發,建立的舞蹈場面和捕捉的城市空景是金曉霖以時間和畫面的感覺進行編排,剪輯後才製作音樂,整體呈現舊城慢活意象;同樣來自澳門的《分享的節奏》則對故鄉食店的記憶紀錄,透過多個符號與寥疏的影像手法,簡單純粹地留存舞蹈語境;香港作品《自如身》除上述提及的嚴肅主題外,在作品中也能看見許多劇場式的情境設定,編舞莫嫣也輕鬆分享,在與繩索拉扯之片段中,畫面外是由兩位男性拉出繩索張力的,在拍攝時,她感覺好似形成了三人共舞,這是在影像中看不到的;最後是香港《慢舞》系列作,本次投件兩作皆雙雙入選,編舞兼藝術總監李偉能說明,一開始是他表演上的系列創作,後來有了延伸到不同媒介的想法後,才找上導演楊適榕,從 2022 年開始拍攝共四部影像,不過因為個人報名最多兩部,所以才只有這兩部。《慢舞》系列皆是聚焦舞者生涯最重要的一支舞作,在創作概念上最主要是想要聚焦時間的變化,不論是個人生涯演進史,還是個人之於社會的時間流速差異,都是作者想讓觀眾察覺的。
歐洲之作活力四射,實驗精神躍然「影」上
耗時至少十年的瑞士作品《尋找塔拉布》則寄聲於兩位日內瓦舞者Laurence Yadi and Nicolas Cantillon在開羅的文化巡禮,以常規敘事、純熟技術如紀實節目般娓娓道出西方當代舞蹈在與阿拉伯傳統音樂塔拉布(Tarab)融合時的挑戰與影響,而喜愛各地文化沐浴的Nicolas也在交流透露,未來將有機會拜訪臺灣文化,於此再生出一件世界巡迴的舞作也說不定;數位技術如何對舞蹈產生影響?舞者Anna分享Ongoing Realities團隊的研究最初從動作捕捉技術,而後再到使用行為模式演算工具進行編舞,瑞典作品《[esc]》便是於此反覆累積的背景下進行創作的,此外,我們亦可在畫面中感到強烈空間感、豐富技法、敘事跳躍卻結構分明的影像創意。
來到交流的尾聲,周書毅和初、決選評審的呂威聯皆大方分享願景,關心所有入選創作者是否有意繼續以舞蹈影像的形式再次創作,以及創作時各個國家的資源管道是否暢通等,更希望能透過該場交流凝聚多位藝術家,打開未來合作之橋梁。在各方正處於一陣暖意時,評審呂威聯突拋出:「<舞蹈,是一部身體史>是既私密卻是共享的。」有趣的是,這句話讓現場都親切了起來,大家的距離都更近些,此句雖言指主題,卻意念廣泛,擴及策展形式、作品、生命歷程、關係之間。不只創作者,而是包含著觀眾的所有人,或許都可以透過本次策展在彼此身上看見並對焦那些抽象卻又真實、駐留在身體裡渴望被找出的連結。
活動詳情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匈牙利鋼琴家朗基的音樂不思議
你還記得戴佐・朗基(Dezsö RANKI)是誰嗎?就是那位1969年於德國贏得舒曼國際音樂大賽的匈牙利鋼琴家,自此邀約不斷,合作的指揮包括梅塔(Z. Mehta)、桑德林(K. Sanderling)、費雪(I. Fischer)、馬捷爾(L. Maazel)、蓋提(D. Gatti)等人,但等等,如果他這麼厲害,現在的朗基在哪裡呢?
《舞蹈南方,大卷狂潮── 衛武營2025舞蹈節目指南》
2025年6檔舞蹈節目當中,有三部以翻轉經典名作的作品,都從女性視角出發:由阿喀郎.汗(Akram Khan)為英國國家芭蕾舞團(English National Ballet)創作的《吉賽兒》(Giselle)、英國潔思敏 ‧ 瓦丁蒙舞團(Jasmin Vardimon Company)所帶來的《愛麗絲書中奇幻冒險》(ALiCE),以及衛武營為高雄打造的新傳統,由身體家葉名樺與指揮張尹芳聯手推出的音樂芭蕾劇場《遇見胡桃鉗的女孩》第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