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是風花雪月?還是世態炎涼?~《尤金.奧涅金》的戲裡戲外】
文|呂岱衛
1877年春天,正在尋找歌劇創作靈感的柴可夫斯基在友人的建議下以俄國大文豪普希金的著名韻文小說《尤金・奧涅金》為題材,創作同名歌劇。當時的柴可夫斯基一度斷然拒絕,原因是這部小說太過知名、無論是文學成就或劇情意涵都屬曠世經典。若要將這樣的文本改編成歌劇不僅要承受巨大壓力,同時也可能落個吃力不討好的下場。然而幾經思考,柴可夫斯基還是無法抗拒普希金以迷人的韻文所刻畫出的故事情節與人物性格,最終以傑出的音樂設計與對劇本的深入詮釋完成了這齣他生平最受歡迎、上演能見度最高的歌劇。
但也正因為《尤金・奧涅金》是如此的家喻戶曉,所以柴可夫斯基當年便以省略部分的情節,聚焦關鍵場景的手法進行創作。為此,柴可夫斯基特意將這樣的作品命名為「抒情場景」,目的就是要與一般歌劇的敘事模式進行區隔。從原著內容來看,《尤金・奧涅金》是普希金「藉古諭今」的代表作之一,小說中對於時下社會現象的針砭可謂一針見血,尤其是男主角奧尼金那社會「多餘人」的角色設定更是深入人心。而在柴可夫斯基的創作觀點中我們可發現,雖然作曲家本人無意讓普希金的批判涉入歌劇太深,但仍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性格決定命運」這樣的戲劇核心,讓整齣歌劇在嚴肅的議題下還能展現浪漫詩意的音樂戲劇氛圍。
柴可夫斯基對於歌劇的創新手法在《尤金・奧涅金》可謂表露無遺,他將戲劇張力建構在人物內心狀態的變化上,一首首精彩的獨唱與重唱曲稀釋了詠嘆調與宣敘調的區隔,無論是著名的「寫信場景」或「決鬥場景」,我們都能聽到樂團伴隨著人物心境的轉變而給予貼切的鋪墊。在本劇中,柴可夫斯基以無處不在的對比來設計音樂,無論是描繪上流社會的圓舞曲與鄉間的農民歌舞,抑或塔提亞娜與奧爾嘉兩姐妹看似相近實則個性迥異的音樂主題,還有熱血青年連斯基與世故老成的奧涅金等人截然不同的音樂性格,都為本劇的深度提供確據。讓這齣歌劇不僅有物換星移的惆悵,更有喟嘆人生無常的生命思考。
而在戲外,普希金與柴可夫斯基的命運似乎也與這部作品有著難以解釋的連結。普希金當年因妻子的紅杏出牆而與對方情夫決鬥,最終步上與連斯基相同的命運末途,離開人世時不過37歲。而柴可夫斯基則在創作本劇時收到了女學生的愛慕書信而與劇中塔提亞娜的寫信場景產生投射效應。當時的柴可夫斯基為了怕傷女學生的心而同意與她結婚,但沒想到婚姻生活讓柴可夫斯基身心幾乎崩潰,這段婚姻僅維繫不到數週便草草結束。幸虧經過數月的適當休養後,柴可夫斯基並未留下太大的心理創傷,仍能提筆繼續完成這部歌劇,否則《尤金・奧涅金》可能永遠被束之高閣,歌劇史上的經典也就少了這齣作品。
《尤金・奧涅金》是柴可夫斯基所留下最重要的俄國歌劇經典之一,無論文本或音樂代表的都是19世紀俄國戲劇與音樂的極致展現。2025年初,衛武營即將演出這部精彩的作品,邀請您務必走進衛武營音樂廳一同感受文學與音樂最美好的交織。
節目資訊
2/21(五)19:30
推薦閱讀
雖然高雄不下雪,但我們有學姊-《遇見胡桃鉗的女孩》
1987年,有一隻死去的藍鯨被海浪沖上加拿大的岸邊,人們決定原地把鯨魚埋起來,二十年後再挖出來,以求一副完整鯨魚骨骸。 「20年?埋上20年?」我心想「這太驚人了,人們要對環境的穩定多有信念,才會做出這種橫跨20年的決定」
追焦,舞踊時的身體訊號
「我」的存在,來自意識,而早於「我」的認知之前,身體就已存在,因此相對年長許多,即使未來對「我」的認知因年老消逝,身體仍相伴至末。至始至終,身體都存在。儘管蒙受教育、社會化後,「我」之意識已經先行於身體,導致嚴重與身體脫節,身體依然不斷發送訊息,只是訊號強烈與否。在需要重新與身體同步並審視與其關係之重要途徑,便是舞蹈,因而「舞蹈,是一部身體史」為題、關心藉由舞蹈開展出對身體及身分種種省思的舞蹈影像徵件便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