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觀看阿喀郎.汗《吉賽兒》的五種方法
文|貧窮男
第一種 身體脈絡
阿喀郎·汗原籍孟加拉,1974年生於英國,7歲學習印度卡達克古典舞。14歲演出彼得·布魯克的印度史詩《摩訶婆羅達》 ,融合卡達克與現代舞肢體,融合敏捷與沈穩、東方與西方,是上世紀末英國力推的舞蹈金童,也是2012年倫敦奧運開幕的舞蹈總監,與臺灣關係密切,作品曾經八度來臺,還幫雲門舞集編創了《迷失之影》,與許芳宜合作《靈知》Gnosis。
2016年與英國國家芭蕾舞團合作《吉賽兒》,當卡達克遇上古典芭蕾,讓這檔製作充滿挑戰與話題。卡達克有著東方傳統低重心,重下盤的基本功,芭蕾追求速度感與彈跳力、直挺上半身;卡達克有其動作程式與符碼,古典芭蕾也有程式性與其敘事結構;卡達克打赤腳,芭蕾要穿硬鞋,更何況《吉賽兒》是浪漫派芭蕾的集大成,下半場全場精靈硬鞋腳尖呈現身體的輕盈與飄動感,是硬鞋足尖舞的代表作,基底完全衝突的兩種類型,碰撞在一起,堅持與妥協,如何拿捏,都成了這次合作的觀賞重點。
©Laurent Liotardo
第二種 英國國家芭蕾舞團ENB的過去與現在
當阿喀郎·汗 與侯非胥·謝克特等英國當代編舞家在21世紀紅透半邊天時,別忘了英國也是芭蕾強國,除了世界頂尖的英國皇家芭蕾舞團The Royal Ballet,還有英國國家芭蕾、伯明罕皇家芭蕾、北方芭蕾、蘇格蘭芭蕾等五大芭蕾舞團。英國國家芭蕾舞團成立於 1950 年,第一年公演就曾演出《吉賽兒》,與皇家芭蕾、伯明罕芭蕾一樣,都與狄亞格列夫於巴黎成立的「俄羅斯芭蕾舞團」淵源甚深,舞團原名倫敦節慶芭蕾舞團,1989年才更名為ENB,是歐洲最重要的巡迴公司之一,每年在英國各地與國際間演出約330場。目前擁有約 67 名舞者和一支交響樂團。
ENB 80年代後期開始合作的編舞家有艾文·艾利、羅蘭·佩堤、保羅·泰勒、莫里斯·貝嘉等,2014年成為沙德勒之井劇院的聯營公司,2016年推出阿喀郎.汗的《吉賽兒》,2017年演出碧娜鮑許的《春之祭》與威廉·佛賽的 《In the Middle, Somewhat Elevated》,2018年威廉·佛賽幫舞團編創了Playlist (Track 1, 2),2020年因應疫情推出了線上觀看的 ENB at Home,可以看到ENB除了演繹古典芭蕾外,同時也和當代編舞家合作,積極拓展與吸引不同的觀眾群。
©Laurent Liotardo
第三種 新版本推翻了什麼,改變了什麼?
法國作曲家阿道夫·亞當譜曲的《吉賽兒》,1841年於巴黎首演,描述村姑吉賽兒因為愛上貴族阿爾伯特而死,化為幽靈後仍維護著男主角的愛情悲劇。但阿喀郎·汗認為許多古老的故事大多用男性觀點來述說,故事中的女性總是柔弱刻板,缺乏自我意識,英國經歷兩次大戰後,女權抬頭與現代女性在社會上扮演重要角色,二戰後英國社會面臨移民與社會階層的轉換,都成為這次改編的材料,阿喀郎·汗捨棄《吉賽兒》原本的音樂,找來之前《獅若有言》的作曲文森佐·拉馬格納來改編音樂,故事場景也從中世紀的小鄉村拉到工業革命後的紡織工廠,吉賽兒不再是懵懂的村姑少女,轉變為移民社區堅強獨立的女工,故事的結構維持,只是吉賽兒有了自我意識,加深了情敵與背叛的戲劇性,這部分也是觀看編舞家改編企圖的重點。
第四種 畫面的視覺調度
上半場一開始,眾人推動高牆留下手印,造成了強烈的群體意識,我們可以看見阿喀郎·汗對群舞的運用相當巧妙,不僅僅是動作上的設計,讓整個舞團變成阿喀郎·汗風格,運用群舞創造出「眾裡尋他千百度」的人海茫茫,或是儀式感,同時也能形成某種隔閡,能夠襯托也能隱藏主角,這在阿喀郎·汗的舞團中不容易見到。當高牆升起,葉錦添設計的貴族服裝閃亮登場,也為整體視覺增色不少。
©Laurent Liotardo
下半場維持亡者幽魂設定,阿喀郎·汗保留原本硬鞋腳尖的幽魂步伐,同時以木棒物件的運用,不但豐富舞蹈的新創,也讓木棒擔負了許多不同的意義。原本的高牆翻面後多了樓梯,成了溝通陰陽的路徑,而結尾並沒出現經典的墳墓場景,而是以高牆隔開兩人,墳墓前的經典畫面,被第一幕結束時,吉賽兒死在阿爾伯特懷中的畫面所取代。
©Laurent Liotardo
第五種 看了再說
節目資訊
5/16(五)-5/17(日)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是風花雪月?還是世態炎涼?~《尤金.奧涅金》的戲裡戲外】
1877年春天,正在尋找歌劇創作靈感的柴可夫斯基在友人的建議下以俄國大文豪普希金的著名韻文小說《尤金・奧涅金》為題材,創作同名歌劇。當時的柴可夫斯基一度斷然拒絕,原因是這部小說太過知名、無論是文學成就或劇情意涵都屬曠世經典。
勇於跨越的新時代假聲男高音
在漫長的古典音樂史上,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其中一個話題莫過於「閹歌手」(castrato)其人其聲。而比利時導演柯比奧(Gérard Corbiau)於1994年推出的電影《絕代艷姬》,因聚焦十八世紀閹歌手巨星法里內利(Farinelli,本名Carlo Broschi),成為許多愛樂者認識此一現象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