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2024臺灣舞蹈平台】「舞蹈,是一部身體史」舞蹈影像展之觀察
©陳建豪
文|田國平
整個策展在影像作品分成了兩個部分,從全球徵件來的172部作品,經過初審決選最終挑出11部作品。另一部分是邀演作品,規劃了十部舞蹈紀錄片,勾勒出臺灣舞蹈的版圖與現況,豐富多元的風貌。
獲選影片大多是創作型的舞蹈影像,只有一部較長的紀錄片《尋找塔布拉》Searching for Tarab,其實談的也是創作的歷程,我想先從許海文的《無題》開始談起,這個作品將身體與舞蹈地板發出的摩擦與碰撞聲放大為主要聲響,好似生鏽的骨頭摩擦散落,再慢慢拼湊回來,像是雨果筆下的加西莫多,或是徐四金描寫的葛奴乙,在破敗與挫折中,不畏失敗的奮起,展現舞者如何從受傷中站起,同樣描寫舞者受傷的,還有香港張紫茵的作品《自如身》,讓舞者莫嫣身上繫著重物,象徵受傷的舞者,讓觀眾看見那無形的苦痛。
《無題》在作品後段出現了像是雷奈在《去年在馬倫巴》剪接出的影音不同步,聲音與畫面不一致的處理方式,在李康生的《自轉》中,玩得更為極致,影片的畫面是蔡明亮臉的凝視,畫外音播放的卻是曼菲跳《柴玲》的配樂,畫面記錄的是蔡明亮的淚流滿面:「好像再看曼菲跳舞」,耳朵聽到的是曼菲的代表作,最後是陸弈靜開始在咖啡店裡旋轉跳舞,蔡明亮也加入,一直到影片結束後,曼菲跳舞的影像才出現。
香港導演楊適榕的《慢舞(對焦):拉丁1》,在香港最熱鬧的景點,拍攝男女組合的拉丁舞,玩出了鏡頭語言的趣味,以慢動作呈現來造成觀眾對時間感奇特的體驗,同時透過聚焦於兩位舞者,讓其他過客留下模糊殘影,創造出一種天下皆醉我獨醒的遺世獨立感。另外獲選影片中有兩部作品《羽人》與《月球上的織流》,分別是翃舞製作與TAI身體劇場的劇場版,透過鏡頭拍攝取捨剪接,轉化為影像版,既保留原本編舞核心,又展現鏡頭運動的豐富可能。
邀映的影片中,黎宇文的《男生• 故事》,描繪編舞家伍宇烈1996年為一班在香港的馬來西亞男舞者編創的作品《男生》,在作品廿週年時,獲邀到雲門舞集演出,重新找回第一代舞者,與新加入的周書毅交接,《男生• 故事》記錄了這個作品20多年來的生命史,不同代的舞者,不同國家間的巡演,一部作品,道盡了華文世界舞蹈圈的歷史脈絡與消長,一方面作品好看充滿娛樂,一方面又能看見作品在時光中的發酵。
邀演的作品除了李康生《自轉》與李貞葳和Vakulya《SLASH》的創作短片,其餘皆是以人物或團體的紀錄為主,囊闊了近年來臺灣舞蹈圈重要的歷史脈絡,比方記錄團體的有「左舞40年華」,描繪了臺灣第一間舞蹈高中的設立,周老師嚴師出高徒,除了在摸索中奠定了舞蹈教學的典範,更是作育無數英才。《無動不舞-漫舞四分之一世紀》則描繪了古名伸老師推廣接觸即興,持續耕耘邁向25年的點點滴滴。《開箱》則記錄了舞蹈空間卅週年,持續兩年一系列演出與活動的紀錄片,同時也記錄下載疫情期間展現出的生命力。《跳進部落的孩子》則記錄布拉瑞揚離開主流舞蹈的聚光燈,返回原鄉成立舞團,看似洗盡鉛華砍掉重練,其實是找回真實的自我,運用他的經驗視野與編舞能力,帶著部落的孩子們,發揮他們所長,將其編織成一支支好看又動人的作品。
觀賞的方式也規劃了大銀幕觀看的影展型式,分別在衛武營的演講廳與高雄電影館,吸引不同類型的觀眾群,同時也在衛武營三樓戲劇院與歌劇院之間的廊道,類似美術館的觀看模式,打造了五六座雙人茶屋式的觀賞小間,透過近距離的電視螢幕與戴上耳機,營造出既開放又私密的觀影體驗。美術館式的觀看體驗,時間不宜太長,廊道上的影片展以時間較短的獲選影片為主,每間兩三部影片輪播,與在演講廳透過大銀幕的播放體驗,提供了不同的觀影感受。
照片為《男生.故事》導演黎宇文於高雄電影館之映後談
活動資訊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當音樂響起,他們會想起曾經的自己」――專訪編舞家葉名樺
這場始於2023年的《遇見胡桃鉗的女孩》音樂芭蕾劇場,即將在2025年寫下最終章。三年的旅程像是一場不可能的任務,除了「面對挑戰、生出勇氣」的故事核心不變,編導葉名樺從第一年挑戰古典新編,戰戰兢兢跨出第一步,猶如首部曲中初探芭蕾的小女孩;到第二年,女孩長大、遇見新的困難,她在古典芭蕾的底蘊下,創造具當代美學的編舞;同步演奏的室內樂團,也在經典框架下帶來更細膩的柴可夫斯基。
有料的《無題島》:一場關於人性的華麗冒險
第一個聯想到的,絕對不是小時候在廟口看到的那種鏗鏘傳統歌仔戲,反而是奧芬巴哈(Jacques OFFENBACH)歌劇《霍夫曼的故事》(Les Contes d'Hoffmann)。在這部十九世紀的法文歌劇當中,浪漫的詩人霍夫曼愛上了沒有生命的人造機械洋娃娃,這是何等荒謬的劇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