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跨劇種的對話:從京劇到歌仔戲——導演黃宇琳的跨界視野
攝影|下港女子
從京劇身段到歌仔戲舞台,導演宇琳的藝術旅程,橫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戲曲語彙。
2016 年起,她開始與歌仔戲結下緣分,最初是以「身段指導」的角色參與,協助演員打磨角色;而隨著經驗累積,她逐漸轉換到導演的位置,必須同時掌握整體場景氛圍與演員表演的化學反應。
對宇琳而言,京劇強調由外而內的程式訓練,歌仔戲則充滿由內而外的生命力與原生魅力。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當不同劇種出身的演員聚集一堂,又該如何整合每個人獨特的專長,透過劇迷最好奇的提問,與宇琳的分享認識這位京劇出生的歌仔戲導演。
從2016年開始,我便和歌仔戲廣結善緣,當時較多機會擔任表演身段指導,常常是因著不同的劇本與角色設定,觀察著導演做全劇脈絡的調度,為演員把關塑型,有時量身打造風情韻味,有時規範功法程式,這個階段常常讓我感到時光黑洞的龐大,經常是時間不夠用,需要給予更多身段的示範、細節丟接的拿捏、還有能量力度的傳達,為的都是想幫助演員,將角色打磨得更立體、漂亮。
後來經過更多過程的洗禮和累積,開始用導演的視角綜觀全局,不僅要顧及技術場景的氛圍打造,還要將演員恰如其分的安放在可能發酵的狀態裡,觀察也關注著,這一切「有機的質變」,也因此,和演員工作的方式也改變了。
我開始丟出更多問題去刺激他們思考和嘗試,歌仔戲在外台的環境和題材表演中,通常靈活而即興,直面觀眾呼吸節奏,常在類型角色裡就地取材、寫實呈現,觀眾們的共鳴也較能直接獲得;但在劇場的規格裡,身體的線條延伸和表演張力的能量傳達,甚至是被觀看面向的推進,有時候需要給予更多想像空間和帶領,甚至需要演員反饋更多選擇性的可能,在傳統戲曲的表演裡,寫實和寫意常常混搭著不同比例,從小苦練的基本功腳步手路(也就是身段程式動作),也就成為我們最重要的發想本能,在我接受的京劇訓練系統裡,身段做表因為源自生活,透過由外在而向內的鍛鍊雕琢,是再經過程式性美化之後的呈現,其分寸拿捏細膩精緻;而歌仔戲的表現則展現了豐沛的生命力和無法預測的原生魅力,處處由內在而外放堆疊了飽滿的情感厚度和演員特色,寫實與美感不同的成份,依題材的需求發展出如胡撇仔的風格,在我的繆思世界裡,寫實與寫意之必要與比例調和,就此展開了實驗與追求。
有趣的是,大家早就在互相學習、彼此欣賞著啊~我相信無論什麼劇種,都有著同樣的直覺,就是要傳達什麼樣的感受給觀眾,而那個「化學效應」的轉換,也許看似只有語言、曲調的不同,但無論是從根本要求的字聲傳達,或是四功五法裡的「唱唸做打」和「手眼身步法」,卻都是「萬變不離其宗」的相互呼應著,更何況在這樣民主自由的寶島裡,藝術工作者們互相的借鑑、磨合,所創作出來的痕跡,處處都是文化上的養份,更是互相疼惜養成的不容易。
身為導演,可以經由作品看見同為藝術工作者的環境即便不同,整合著不同溫度培育出來的觀點、美感、甚至詮釋,能躬逢其盛的咀嚼著這一切,實是一種極為享受又豐盛的風景啊~
節目資訊
9/20(六)14:30、9/21(日)14:30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一座跨接時光的橋樑 漢堡愛樂的歷史與未來
德國北部的漢堡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港口城市,因人口流動而促成豐富的文化交流。早在一六七八年,這裡便誕生世界上第一座公共歌劇院——鵝市場歌劇院(Oper am Gänsemarkt),韓德爾與泰勒曼等大師的作品都曾經在此上演。聖米迦勒教堂(是漢堡的宗教、音樂與藝術中心,從教父泰勒曼手中接下漢堡市音樂總監的C. P. E. 巴赫就安葬在那裡。漢堡不僅是布拉姆斯的故鄉,更是孕育漢堡愛樂的搖籃。
為何李英愛與凱特布蘭琪都要演《海妲·蓋柏樂》
首爾LG藝術劇院今年為了紀念開幕25週年,找來以《大長今》紅遍亞洲的李英愛,在五月演出易卜生的《海妲·蓋柏樂》(Hedda Gabler)。李英愛在1993年剛出道,第一次演出舞台劇《炸醬麵》時,還到地鐵站派送傳單與貼海報。對李英愛來說,這一切都記憶猶新,她說:「就是這股衝勁,令我想再踏舞台。」李英愛將飾演把海妲的挑戰,比喻為解決一道難題的數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