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當獅子遇見柴可夫斯基:卡瓦科斯與NSO重現《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Gregor_Hohenberg__Sony_Music_Entertainment
文|酒曰酒樂
當柴可夫斯基在1878年寫下《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時,他的人生正被陰影籠罩。婚姻破裂、創作停滯、精神幾近崩潰。然而,從這樣的黑暗中,他竟寫出一部閃耀著陽光與激情浪漫的作品。它擁有卓越的音樂美感,完美融合了動人的旋律、炫目的技巧與宏大的交響樂維度。至今這部作品仍被公認為小提琴曲目中最受歡迎的協奏曲之一,是每一位小提琴家技巧與藝術理解力的試金石。而這首充滿陽光般的熱情與豐沛浪漫情感的樂曲,近來似乎更為南台灣樂迷的喜愛,在2024-2025年的樂季中,在衛武營演出過兩次,分別由長榮交響樂團和高雄市交響樂團擔任協奏,邀請到國內小提琴家魏靖儀和2011年柴可夫斯基大賽小提琴銀獎得主(當年金獎從缺)謝爾蓋.多加丁兩位頂尖小提琴家擔任獨奏家。
要理解這部經典如何在不同時代裡持續煥發生命力,探究當代大師的詮釋是必要的。這部經典今年年底將再度重現,由希臘小提琴家李奧尼達斯.卡瓦科斯(Leonidas Kavakos)與指揮葛拉夫率領 NSO 共演。這不僅是又一次的演出,更像是一場關於「如何重新理解柴可夫斯基」的探問,格外令人期待。
近年來,Kavakos頻繁攜此曲登上世界各大舞台,在2023-24樂季中,包括波士頓交響樂團在Tanglewood的樂季閉幕演出,以及與舊金山交響樂團(SFS)和指揮埃薩-佩卡·薩洛寧(Esa-Pekka Salonen)的合作,也與香港愛樂與指揮Tarmo Peltokoski合作演出。奇妙的是,他至今仍未為這首協奏曲留下錄音版本。或許,正因為他相信這首作品只屬於當下,只能在現場經驗與想像。
Kavakos 在一次訪談中說,儘管這首作品被無數次演繹,他深信:「每一次聽眾都會帶著「新的、新鮮的、美好的事物」離開。」這句話幾乎可以作為他的音樂哲學。對他來說,演奏者的責任,不是重現名作的聲音,而是重新釋放作品的內在光芒。他相信即便聽過再多次,美好的演奏會讓聽眾在聽完第一主題後,臉上就會浮現「笑容」,並「想將此帶回家」 。這種即時的、普遍的抒情吸引力,是柴可夫斯基音樂的精髓,而偉大的詮釋賦予了不朽的作品跨越時代的藝術力量。
Kavakos名字是Leonidas ,希臘文的意思是Son of lion 或 lion-like,這個詞彙幾乎貼合他在舞台上的形象,音樂裡有野性,也有理智的節制。他的演奏充滿力量,但從不失衡;炙熱的內心被冷靜的外殼包裹著,激情與結構並存。他的音樂讓人想起古希臘的英雄,不是征服,而是自我克制所成就的高貴。他讓每一個高潮都源於結構的必然,而非情緒的偶然。
我有幸聆聽2023年他與港樂的那場線上直播,Kavakos並不將此曲拉奏一首華麗的濫情感傷之詩,他徹底顛覆了浪漫主義的「感傷傳統」,他詮釋出一種以嚴謹理性建構,成就精神上的解放; 他將作品定位為一場英雄式的旅程,而非傳統悲情的詮釋。
他談到這首作品時,會刻意避開「炫技」一詞,因為他深知這部作品的難,不在手指的奔馳,而在如何使那份真誠不被技巧掩蓋。「要拉出這部協奏曲,你必須讓技巧消失,只留下音樂的呼吸。」他說。於是他在演奏中總保持一種近乎古典的清醒,讓激情不至於泛濫,讓抒情的線條仍保有理智的輪廓。
他將作品整體結構比喻為一個「神話」(mythology),具備清晰的戲劇性流程。他闡釋了作品的三個敘事階段:起始的引子是「對一個故事的邀請」;隨後是「聽到故事」的過程;最終,聽眾將會「以凱旋的方式走出故事」。這樣的敘事觀讓整部作品從浪漫的抒情詩,化為一場壯闊的史詩。柴可夫斯基的旋律不再只是流動的情感,而是能量的結構,這樣的視野,徹底改變了我們對這首協奏曲的想像。他讓柴可夫斯基從情緒的迷霧中回到理性的天空,讓聽者在音樂裡重新發現秩序的美與克制的力量。這樣的詮釋,為這首耳熟能詳的經典注入了新的光澤。
無論是有一陣子沒聽這首現場,或是覺得對這首曲子熟到不能的樂迷,都值得來體驗Kavakos 交融「火焰般的激情」與「結構性克制」的詮釋,如同他說的,每一次的演出,都要為聽眾帶來「新的、新鮮的、美好的事物」
節目資訊
12/14(日)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