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混種」,混出什麼名堂?
乍看之下,很多人對「混種」這個詞,潛意識地會帶著貶抑,但是,換個角度來看,混種也有可能遺傳了多方優勢,比起純種「更上一層樓」。 「混種」概念,如果移植到藝術創作,結果又會如何呢?
從歌劇《唐卡洛》看帝王家的無奈與悲哀
義大利有句話,「翻譯即背叛」。以歷史為題材,就會引發是否尊重史實、有無加油添醋與捏造的討論與爭議。但是,什麼是「史實」?
過去太容易放棄,如今直接擺眼前:衛武營下半年選節目指南(音樂歌劇篇)
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過去留學歐洲時,曾經嚮往法國藝術氣息之興盛,走到哪裡都是演奏會,如今他不只是想望,而是起而行、欲將臺灣灌注如法德之屬的濃烈音樂氛圍。七月選戲指南現場,與之對談的講者是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兩人皆憑著自身的音樂能量,以及對其產業的熱愛,面向衛武營下半年的音樂、歌劇類演出,開出幾檔心目中的必看節目。
為何必看《唐卡洛》?(下)
在上篇,我們知道《唐卡洛》是威爾第應巴黎歌劇院之邀,以席勒劇本改寫而成的西班牙宮廷歷史歌劇,目前以法語五幕版和義語四幕版風行於世。但如果要知道威爾第的真正用心,以及《唐卡洛》的真正魅力,我們就必須了解它的創作形式,也就是鼎鼎大名的「大歌劇」。
理想、愛情、自由與滅亡 威爾第的「大」歌劇《唐卡洛》
出自十九世紀義大利歌劇巨擘手筆,卻名列法國大歌劇經典鉅作之一,《唐卡洛》號稱威爾第近三十齣歌劇作品之中演出篇幅最長的歷史大戲。正因如此,演出此劇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成本,製作經費昂貴,成為世界各大劇院製作此劇時勢必衡量取捨的關鍵因素。
為何必看《唐卡洛》?(上)
「如果威爾第的歌劇只能留一部,我會選《唐卡洛》。」這句話是誰說的?抱歉,不是什麼大人物,而是本文作者的意見。不過若考察錄音版本,《唐卡洛》的確是指揮大師最青睞的威爾第歌劇之一。
生機盎然的歌劇花園裡,百花各自芬芳 ── 台北歌劇劇場《50年回顧展演》
你或許會問,歌劇和日常生活的關係是什麼?
關於記憶與死亡的流動之詩:布瑞頓《戰爭安魂曲》
歷史的記憶與創傷尚待時間撫平,透過這部21世紀臺英製作的《戰爭安魂曲》,讓我們在二二八和平紀念日,一同沉浸於布瑞頓發人深省的樂章,探問人性並獲得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