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民眾共創腳本《我們的大人偶計畫》 半屏山入戲 潑猴吱吱滿場跑
2017童樂節主開幕強檔《我們的大人偶計畫》 (People’s Puppet Project) 特邀澳洲知名斯納夫偶劇團(Snuff Puppets)親抵高雄,與臺灣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以及50位社區民眾集體創作,編寫、製作屬於南臺灣的偶故事。
這次故事為什麼說有台味?
澳洲團隊在高雄與民眾的兩週創作工作坊中,獲知高雄許多傳說與故事,包括半屏山的眾多傳說、月娘的故事、柴山獼猴的搶食現象等。接著與民眾共同討論,決定以獼猴為要角,取材傳說中「知足常樂,不貪心」的美德,融合動物及生態保護的觀念,編創出一齣全程由12位高雄民眾操偶、說書、音樂演出的偶劇─《Wise Balls》。
誰是Snuff Puppets?
斯納夫偶劇團(Snuff Puppets)來自澳洲墨爾本,擅長以誇張造型的巨型偶結合演出者的肢體,創造與觀眾零距離的互動體驗,豐沛的創作能量讓國際各大藝術節爭相邀約。這次由計畫總監波多曼尼(Daniele Poidomani)領軍,共有5位團員來到高雄和民眾進行長達半個月的《我們的大人偶計畫》。
《我們的大人偶計畫》(People’s Puppet Project)自2001年啟動以來,曾經到過11個國家,24城市,近年更參與2015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2016瀨戶內海藝術祭等地景藝術節活動,進一步激發當地民眾參與藝術創作。
Snuff Puppets跟衛武營淵源深厚
斯納夫偶劇團(Snuff Puppets)曾在2010年到高雄演出,當時衛武營場館主體正好動工,7年過去了,斯納夫偶劇團今年重遊南臺灣,衛武營也即將在明年啟用,國際製偶劇團的專業結合在地故事元素,打造屬於高雄、臺灣的故事,這些大人偶彷彿在迎接衛武營的誕生。
臺灣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你不能不認識
這次《我們的大人偶計畫》的推手還有臺灣知名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擅長將情感注入戲偶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擔任本次計畫助教,協助民眾與澳洲斯納夫偶劇團共同創作。劇團在臺灣各地培養喜愛偶劇的觀眾、師資,將偶戲深入教育、生活。劇團也即將於本周末第三度率領團員出發到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Avignon Off),演出改編自日本繪本大師伊東寬作品的《魯拉魯先生的草地》。
點這裡,看2017衛武營童樂節
《我們的大人偶計畫》衛武營開幕演出
2017年7月1日-2日 下午5點半
衛武營戶外園區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一座跨接時光的橋樑 漢堡愛樂的歷史與未來
德國北部的漢堡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港口城市,因人口流動而促成豐富的文化交流。早在一六七八年,這裡便誕生世界上第一座公共歌劇院——鵝市場歌劇院(Oper am Gänsemarkt),韓德爾與泰勒曼等大師的作品都曾經在此上演。聖米迦勒教堂(是漢堡的宗教、音樂與藝術中心,從教父泰勒曼手中接下漢堡市音樂總監的C. P. E. 巴赫就安葬在那裡。漢堡不僅是布拉姆斯的故鄉,更是孕育漢堡愛樂的搖籃。
春美歌劇團《忘川遙》歌仔戲重繪陰間地圖 照見人生無常
我們害怕死亡,也無法停止想像死亡。它是一個避談的禁忌,也是文學與戲劇最執著追問的命題。從韓影《與神同行》、《比天堂還美麗》,到現象級舞台劇《勸世三姊妹》,以各自的語言描摹死後世界,拼湊出一幅陰間的地圖,那裡既是生命的終點,也是幽冥旅程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