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衛武營青年觀察家|《凍水牡丹-風華再現》
- 衛武營國家藝文中心提供/拉風攝影
前言
今年衛武營藝術祭邀請青少年戲劇的學員,參與表演幕後製作過程的觀察,也走到幕前欣賞正式演出。有別於節目欣賞的單一角度,透過臺前與幕後的觀察過程,深入了解作品在呈現之前,各階段的專業執行與連結。期待藉由這群青少年的文字中,看見新世代的藝評觀點。
觀察家 |鄭葦珊
節 目 |凍水牡丹-風華再現
- 衛武營國家藝文中心提供/拉風攝影
拜訪11月16日的彩排
假裝自己是一名劇場工作者一樣,從「特殊的入口」―後臺門口進去,開啟了一個「只存在兩個小時的奇幻旅程」。
走過了後台的休息室,第一次親眼看到演員們的梳妝與休憩的地方,有兩排靠著牆壁的梳妝台,每個梳妝台的鏡子旁都有圍繞著好幾顆的燈泡,我幻想著:是不是那些演員們都曾經在這裡換裝、打扮過呢?
很少人注意的幕後小細節,其實都是整部戲組成的重要部分。像是:之前有看過學生們自己創作的戲劇,但是我發現畫在許多幾張紙上,再用膠帶黏貼而成的背景,其膠帶會反光,產生不太好的效果。於是,見到背景是運用燈光投影在,龜山島形狀的木板上時,我覺得很漂亮,也很佩服想出這個點子與製作的幕後工作者,在各方面都思考的很周全和細緻。
這天,大家都在進行技術彩排,演員們的台詞、走位,對上音樂的播放,和燈光的轉換,我發覺這彷彿是一匹戲劇的絲綢,需要一條條線緊密的融合在一塊,而靈魂人物――舞台監督和導演則是那引線的針。
呈現
欣賞完11月19日的演出後,我覺得戲劇所營造出來的氛圍十分美麗,且我心裡是滿滿的情緒和厚厚的感動,以及對她宛轉又細柔的歌聲之讚嘆。
我記得有一幕,廖瓊枝女士她說,她常常想像著,她的母親如果還在世的話,那她會不會為她梳頭髮、整理頭髮呢?她的母親會不會也跟她一樣,愛看歌仔戲呢?普通的日常,卻是她殷殷切切的期望,那幻化為的細膩思念,使我有淡淡的哀傷。還有,「王魁負桂英」的那一場戲,我也感受到了角色們的心酸和痛楚。
感觸
其實,我小時候曾模仿演員們,試著去演一個心情不好、正在哭的角色,可是我覺得很難去模仿,我還不知道那種感受和情緒是什麼樣子的,也還不是那麼明白發生這種情緒的原因。
後來,碰到一些事情後,我漸漸懂了,也知曉表演的揣摩,是以生活上的體會與觀察為基礎的。如同,廖瓊枝女士她所經歷的一切,讓她能夠演出那麼有感情深度的表演。
對於那些悲傷的事,傷痛會永遠的存在,或許會漸漸的沒那麼明顯,可是,偶而想起還是會突如其來的難過。
不過,也不要由於害怕傷痛而只希望發生愉快的事,人生是有喜悅也有悲傷的,兩者是一起存在的。我想我們能夠做的是,藉由那些悲傷的事,而更加自我成長,繼續快樂的活下去。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讓民間傳說成為藝術宣示:關於《羅恩格林》的深度思考
1840年後,華格納創作風格逐漸成熟,繼《漂泊的荷蘭人》與《唐懷瑟》後,1848年4月底,源於中世紀傳說的歌劇《羅恩格林》大功告成。卻因參與1849年的德勒斯登革命,使華格納流亡瑞士,無緣見證1850年該部作品首演。綜觀華格納一生創作軌跡可發現:《羅恩格林》後,他便著手創作《指環》四部曲,因此可視為其早期集大成之作。《羅恩格林》不僅體現華格納的藝術理念,更深刻展現其對德意志民族文化和政治現實的思考。
在大寫歷史夾縫中的 i 在滴答時間中的人
《愛麗絲夢遊仙境》跟芭蕾經典《吉賽兒》一樣,都是十九世紀浪漫派時期的作品。當時的歐洲是個熱衷埃及考古、崇尚廢墟之美的時代。藍光瓦斯燈剛進入劇場,映照著舞台上的幽靈古堡,在工業革命的機器入侵的時代,以神秘的幻境提供人們喘息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