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關於《毛月亮》
文|鄭宗龍
當月光穿透雲層冰晶,折射 22 度角的剎那,月亮周圓泛起一層銀白色的光暈,俗稱「毛月亮」。這奇妙又美麗的天文現象,飄忽又神秘的氣息讓我著迷。我想有一天,我要為它編一支舞。
古人說「月暈而風」,暗喻事物即將轉變的徵兆。在《毛月亮》裡,它成為作品對這個時代的提問:
我們處在一個什麼樣的世代?它將走向哪裡?
記得年輕的時候,我幫家裡送貨。開著貨車,穿梭臺灣大城小鎮。在那個沒有導航的時代,我手裡拿著一張地圖找路,留心記憶沿途的轉折,房舍的樣子,中藥舖和稻田的味道,火車平交道的聲音。那段時間,在我生命裡留下很多身體感官的經驗。
而現在,我們在一方小小的螢幕前,流覽世界。視聽感官佔了我們身體感官體驗的極大比例。那觸覺和味覺呢?那整體的身體感官經驗,是否正在退化?是否,有一天我們終將遺棄我們的肉身呢?
《毛月亮》用了三大幅 LED 螢幕。在編排的過程中,我和合作藝術家們反覆討論,影像∕空間和舞蹈間的對照關係;同時,也和舞者們工作,企圖從不同的情緒狀態,找回肢體動作的原始動機。就這樣,真實的舞者,在巨大、誇張卻虛擬的影像前跳舞,在 Sigur Rós 的音樂引導下,慢慢形成一個荒誕奇異的小宇宙—有美麗,也有不安。
感謝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高雄衛武營、臺北兩廳院、臺中歌劇院的支持,讓我和藝術家及舞者夥伴擁有更多挑戰的可能,也謝謝所有的朋友,願意進到劇場,一起陪伴這場可能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