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關於《毛月亮》
文|鄭宗龍
當月光穿透雲層冰晶,折射 22 度角的剎那,月亮周圓泛起一層銀白色的光暈,俗稱「毛月亮」。這奇妙又美麗的天文現象,飄忽又神秘的氣息讓我著迷。我想有一天,我要為它編一支舞。
古人說「月暈而風」,暗喻事物即將轉變的徵兆。在《毛月亮》裡,它成為作品對這個時代的提問:
我們處在一個什麼樣的世代?它將走向哪裡?
記得年輕的時候,我幫家裡送貨。開著貨車,穿梭臺灣大城小鎮。在那個沒有導航的時代,我手裡拿著一張地圖找路,留心記憶沿途的轉折,房舍的樣子,中藥舖和稻田的味道,火車平交道的聲音。那段時間,在我生命裡留下很多身體感官的經驗。
而現在,我們在一方小小的螢幕前,流覽世界。視聽感官佔了我們身體感官體驗的極大比例。那觸覺和味覺呢?那整體的身體感官經驗,是否正在退化?是否,有一天我們終將遺棄我們的肉身呢?
《毛月亮》用了三大幅 LED 螢幕。在編排的過程中,我和合作藝術家們反覆討論,影像∕空間和舞蹈間的對照關係;同時,也和舞者們工作,企圖從不同的情緒狀態,找回肢體動作的原始動機。就這樣,真實的舞者,在巨大、誇張卻虛擬的影像前跳舞,在 Sigur Rós 的音樂引導下,慢慢形成一個荒誕奇異的小宇宙—有美麗,也有不安。
感謝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高雄衛武營、臺北兩廳院、臺中歌劇院的支持,讓我和藝術家及舞者夥伴擁有更多挑戰的可能,也謝謝所有的朋友,願意進到劇場,一起陪伴這場可能的實現。
推薦閱讀
向光的聲音,日常裡傾聽 ——黃裕翔的音樂劇場
黃裕翔的名字,最初走進大眾視野,是透過電影《逆光飛翔》。 電影最末,他在黑暗中彈奏,鋼琴聲如流水淌在觀眾的視野,是非常迷人感性的重要一幕。凡此以後,他持續在舞台上演奏、探索聲音,也感受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從電影走到劇場,與演員莫子儀、音樂家日京江羽人攜手打造《失眠的人》以及《夢遊的人》,乃至今年即將推出的全新作品《歡迎光臨笨蛋酒吧》,攜手同門師弟李宗霖、羅章恩共同呈現,此些都是他以音樂與世界連結的方式。
跨劇種的對話:從京劇到歌仔戲——導演黃宇琳的跨界視野
從京劇身段到歌仔戲舞台,導演宇琳的藝術旅程,橫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戲曲語彙。 2016 年起,她開始與歌仔戲結下緣分,最初是以「身段指導」的角色參與,協助演員打磨角色;而隨著經驗累積,她逐漸轉換到導演的位置,必須同時掌握整體場景氛圍與演員表演的化學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