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關於《孿生兄弟》
文 | 余岱融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國際事務經理暨駐團創作顧問
由一對來自巴西的親兄弟共同創作,《孿生兄弟》作品名稱的原文為「Dois」,在葡萄牙文中的意思是「二」。出生於巴西中南部大城貝洛奥里藏特,哥哥路易和弟弟貝德羅在一個藝術家庭長大,爸爸馬力歐.瓦列是一位插畫家和漫畫家,媽媽莫妮卡.薩爾托里則是一位視覺藝術家。
從兩兄弟的出身談起,並不是因為《孿生兄弟》是一個自傳性或是回憶性的作品。相反地,這次我們並不會看到他們演繹任何自身的故事。但如果對他們的兄弟關係和家庭背景略有認識,對於他們為什麼選擇這些表演元素和形式,也會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孿生兄弟》是路易和貝德羅各自先後完成比利時高等馬戲藝術學院的學業後,第一次合作的作品。在這之前,哥哥路易已經受過完整的美術訓練,兩兄弟也各自和不同的馬戲藝術家及團隊有不同的創作。兩兄弟從兒時玩伴,共同成長,到今天看來相似,卻又不盡然雷同的職涯發展,成為《孿生兄弟》的隱藏文本。兄弟姊妹的「手足」之情,意涵著彼此同樣來自/屬於某一個整體,除了相互扶持,也相互競爭的狀態。路易和貝德羅透過彼此共享的身體技術、物件和行為,以馬戲的表演語彙和美學,將這樣的競合關係在舞台上具現化。
兩兄弟除了共享血緣、五官特徵和馬戲藝術家的身分,還包括一個共同的嗜好:射箭。在《孿生兄弟》的舞台上,射箭除了用來展現精準的箭術與控制力,也是詩意、幽默甚至是音樂性的來源。同時,弓與箭也作為反映兄弟之間包括默契、戲耍、捉弄、衝突、信任與緊張等多重主題的象徵與媒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孿生兄弟》的視覺畫面中,兩位表演者運用不同的素材,在舞台地面或是舞台空間裡,畫出各種不同的線條。兩兄弟在創作這個作品的過程中,回望他們共享的家庭時重新發現:線條是父親的漫畫、插畫作品,以及母親抽象與具象的藝術作品中,共享的元素。父母的身分與實踐(直接或間接地)對兩兄弟在人格和藝術養成上產生影響,就像兩兄弟都繼承了父母雙方的姓氏。這些影響也出現在《孿生兄弟》裡,包括各種有著具體表演功能的可見線條,也有看不見的,暗喻著種種關係的線條。
路易和貝德羅曾在他們的創作自述中說:他們不希望刻意強調傳統上,兄弟總是劍拔弩張、非要爭得你死我活的關係,而是關注同理心、信任和團結。因此即便我們也許不是每個人都有兄弟姊妹,但這個充滿著馬戲思維的作品其實意味著一種邀請,讓我們重新看待和我們親近的人們,彼此如何在異同中相互理解,也共享、共創玩樂與行動的關係與可能。
推薦閱讀
當心跳遇見琴聲── 小提琴大師卡瓦科斯最難忘的音樂瞬間
羅賓威廉斯曾在電影《心靈點滴》裡扮演一個戴著紅色鼻子的醫師。患了絕症的孩子看到他都笑了,他們笑得那樣燦爛,忘了身體的痛苦。這是電影史上動人的一瞬,綻放著愛與希望。
捨下古典樂苦練手風琴,吳詠隆靠執著走出探戈音樂一片天
吳詠隆是臺灣極少數專業班多鈕手風琴演奏家暨探戈音樂家。原本主修長笛,大學畢業時意外聽到班多鈕(Bandoneon)多變且情感豐沛的音色,立刻愛上,捨下熟悉的古典樂器,隻身飛往阿根廷全心學習班多鈕,不但成為亞洲第一位奪下德國克林根塔爾手風琴大賽冠軍的演奏者,還前往日、韓、港、中、馬來西亞等多地演出,是台灣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探戈演奏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