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無論時代再怎麼進步,技術如何突破,一個作品還是要能感動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照片:周書毅在衛武營波浪型屋頂上進行放映舞台拍攝創作,讓舞蹈不被空間侷限。(©黃柏瑜)
文|衛武營駐地藝術家 周書毅
編:您是如何看待目前表演藝術與科技的結合?
周:表演與科技的結合,是時代推進下的一種藝術型態,隨著人類智慧與科技發展,網路時代與互動程式正改變我們的情感與思維,在表演藝術創作者的眼中,科技除了帶來無限可能,也改變了我們看表演的方式,歸本溯源,仍是人類改變了人類,未曾停止。臺灣在十年前,文化部開始推動表演藝術結合科技跨界的創作補助起,我開始與「豪華朗機工」一起跨界創作,接著也與藝術家周東彥、王仲堃等創作者合作不同的科技表演藝術作品。在之前,2006年臺北市政府舉辦第一屆台北數位藝術節,由民間單位「在地實驗」策畫執行,我有幸受邀參與互動程式的表演創作,打開了創作思維的界線,累積許多與科技合作的經驗。十幾年過去,身邊的創作夥伴與單位都更加成熟了,當理性的科技遇上變化多端的表演藝術,找到彼此最適合的溫度。
編:您今年首度創作了一款舞蹈App「衛武營一分鐘 放映舞台」,當初是什麼原因讓你想做這樣的嘗試?
周:我希望能讓更多人接觸表演藝術!縱使衛武營自詡為眾人的藝術中心,但是現代舞與當代藝術的創作形式,仍需要一定時間的觀眾養成。我希望有個以舞蹈影像創作的App,讓民眾去展現記錄自己的舞蹈,去感受創作的過程。而衛武營也運用表演藝術場館的空間特質,邀請王榆鈞擔任音樂統籌,與音樂家劉信宏、林健吉合作,並與黎宇文導演的舞蹈影像共創App的範例影片。透過臺灣數位藝術中心的創意合作,希望讓民眾更親近現代舞,讓喜愛影像創作的人,去感受身體語彙的創造力。更重要的,在世界仍受疫情影響的同時,能夠透過科技的力量串聯與分享,讓大眾在虛擬空間換個方式重返劇場,用舞蹈釋放情感,實現藝術走進生活的目的。
編:您印象中有沒有曾在哪個地方跳舞是最有趣的?
周:實在太多了!我曾帶著舞者們在火車站起舞,之後開啟為期四年的「舞蹈旅行計畫」,遇見許多民眾圍觀好奇現代舞到底是什麼?每次的發生都拉近了藝術與生活的距離,有疑惑也有了答案。舞蹈對我而言,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這也是我創作「衛武營一分鐘 放映舞台」App的原因,讓人可以在任何地方拍下你的舞蹈!
閱讀更多: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他的名字,我們的回憶!
不論古典或是流行音樂界,在每個年代幾乎都會有一位作曲家或是他的作品,成為所有人共同的回憶。只要是走過民國60、70年代的愛樂朋友,腦海中最深刻的記憶之一,絕對少不了「李泰祥」這三個字。
追焦,舞踊時的身體訊號
「我」的存在,來自意識,而早於「我」的認知之前,身體就已存在,因此相對年長許多,即使未來對「我」的認知因年老消逝,身體仍相伴至末。至始至終,身體都存在。儘管蒙受教育、社會化後,「我」之意識已經先行於身體,導致嚴重與身體脫節,身體依然不斷發送訊息,只是訊號強烈與否。在需要重新與身體同步並審視與其關係之重要途徑,便是舞蹈,因而「舞蹈,是一部身體史」為題、關心藉由舞蹈開展出對身體及身分種種省思的舞蹈影像徵件便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