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相遇在衛武營 2020臺灣舞蹈平台觀察報告
文|蔡瑞伶(Stella TSAI),2020臺灣舞蹈平台觀察員
2020是特別的一年,也是引人回望臺灣的一年。
不同於上屆舞蹈平台,這屆節目大幅減少了國際團隊,但依然端出兩檔深具國際水平的演出《浮花》、《#是否》,以及三齣集結成一檔、類型迥異的《在一起三舞作》。主表演之外,則有各種類型的舞蹈接觸,涵蓋虛擬到實境、舞蹈影像、排練場、裝置互動、現地製作、以及一系列圍繞舞蹈發展的跨國論壇,可說是從多面向碰觸舞蹈的可能性與發展性。
我的旅程從一支沉浸式VR作品搭配實境演出的《留給未來的殘影》開始,恍若4D的體驗彷彿一場儀式性揭幕,將身體與心靈丟進全然舞蹈的時空,開啟往後三天的感知體驗。接下來三天的行程動靜安排得宜,白天透過論壇與國際講者連線、聆聽國內有料的產業發展,啟發各種思考;午後則自由地穿梭在舞蹈互動裝置間,或席地而坐浸淫在舞蹈影像展之中;也曾親身體驗滂沱大雨中的公園散步、走進排練室近距離感受舞作構成的開始。晚上則舒服地觀賞國際水準的舞作,三檔風格迥異的舞作,每一齣都充滿對臺灣舞蹈發展的驚艷與思考:驚艷的是原來這塊土地容納了這麼多元豐富的故事,而這些作品都只是個引子、開端;思考的是創作者下探生命故事、挖掘情感之餘,如何在編舞上既接軌國際潮流、也保有臺灣的氣味。
活動中有兩塊較大的思考,一是國際論壇的題綱與內容對應,「南臺灣的當代舞蹈流」分享了稻草人現代舞蹈團成團至今的努力成果,也提及相對應的臺南、高雄等藝文空間的發展,但這是否就是南臺灣當代舞蹈的流變、抑或是代表南臺灣舞團/舞蹈產業的發展面向,這點卻是有待確認。但這場講座無庸置疑地面向大眾,除了讓參與的大眾看到舞團的發展面向,也透過身體的動態親身感受舞蹈的魅力,搭配午後《公園散步的記憶序曲》演出,更直接清楚地感受稻草人現代舞蹈團的樣貌,是蠻全面豐富的體驗。最後一場「後疫情的數位時代之亞洲舞蹈影像新浪潮」,很驚喜的看見臺灣舞蹈影像的發展現狀,以及正當創作中的創作者們,然而臺灣在「舞蹈影像」的發展有限,若能保留更長時間Q&A,應能產生更大程度的交流和碰撞,甚至啟發進一步的發展。
此外,《遇見・舞蹈影像》展設計的位置很有趣,有好也有壞;壞處是位於人群行走經過之處,難以讓人好好定下心觀賞,音量也不足以遠觀;驚喜是有小孩直接席地而坐,足見舞蹈影像直接的魅力。這次選片內容風格多樣,有純然舞蹈的影像體現、也有影像主導的舞蹈表演,對於不熟知舞蹈影像的觀眾,帶來一定程度的認識。建議能規劃完整的影像欣賞專區,或甚至帶狀的影像節目(榕樹下的電影欣賞最好!)讓大眾能在舒服、悠閒,甚或只是路過被吸引的狀態,體驗舞蹈影像的獨特魅力,也希望衛武營這場展覽鳴第一槍之餘也能成為舞蹈影像的平台,讓相關的創作者群聚,壯大舞蹈影像領域的創作可能性。
整體來說,今年少了疲於奔命的趕場觀看,卻意外獲得舒適且有足夠餘裕咀嚼回味的觀舞體驗。每天乘著衛武營涼爽的風,漫步穿梭在場館之間,感受場館與公園相襯的自然能量,同時讓心思包覆在舞蹈之內;也能好好地坐在劇院中欣賞一齣舞作,並在會後獲得足夠的交流反饋,真的是難能可貴的一件事,也足見臺灣舞蹈平台在這兩年間大幅的進步與成長,甚至不受疫情阻礙地完成豐富有深度的節目規劃與安排。
這四天中,最美麗的風景大概是走在場館中,隨處可遇見認識的人,打個招呼、隨口交換觀看的心得,或在吃飯時與不同人同桌分享心情,可以看到這些舞蹈人終能放下平日的忙碌,好好專心做這一件事;想來這也是那些精彩舞作發展之時,創作者最美的狀態。
蔡瑞伶(Stella TSAI)
高雄人,自由寫手、偶爾編輯。做過雜誌、待過影展,鍾情電影和旅行,習慣用書寫緩解資訊焦慮,藉旅行安撫枯萎的心靈。現任衛武營《本事》雜誌主編,曾任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十年馬戲夢》專刊主編,以及衛武營臺灣舞蹈平台、台北電影節、臺中動畫影展等節目專刊文字編輯。專長藝文、設計與表演藝術領域的書寫,文字作品散見於各大紙本刊物與線上誌。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