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慢的戰帖:《花神祭》慢下來細品人生饗宴
照片提供|無垢舞蹈劇場、攝影|金成財
文|莊孝慈(2020臺灣舞蹈平台書寫手)
慢,對於現代人來說,是種挑戰。
在這個飛快的資訊時代下,無論是在肢體行為上的「快」亦或是腦中思緒的「快」,快速的日常皆與以「慢」聞名的無垢舞蹈劇場作品有著極大的反差,這也讓許多觀眾對此延伸出自然生理反應一想睡覺,對於初次朝聖經典之作《花神祭》,不免俗地被朋友們貼心提醒著看無垢前「記得先喝杯咖啡」等醒神注意事項。
看完《花神祭》後,我想我是費心了,時光飛逝,落幕時仍意猶未盡,我想我是挑戰成功。整齣舞作雖慢,但慢得好美,慢得好有張力,慢得像在看動畫影格幻燈片,慢得不讓人產生煩躁感。無垢的慢,是其特色也是迷人之處,是一種能抓著觀眾內心,投入更多專注去享受這場「慢的饗宴」。
照片提供|無垢舞蹈劇場、攝影|金成財
慢的儀典
自舞作之名《花神祭》,即點出這是場祭祀儀典,舞台前一盞燭光置放在由石頭與稻穗擺放而成的圓中心,就像是祭壇前的擺設。全身塗滿赤褐色的男子出場,擔任儀典的擊樂手,當兩束白光同時照亮祭壇燭光與擊樂手時,不禁聯想到整場的燭光然然與僧波鑼聲與擊樂聲,似乎代表著生命生生不息的能量,藉由火光與聲響襯托著人生四季的各種旅歷風景,僧波鑼聲響,也讓剛進劇場識得出世的混亂情緒,頓時安定。
序幕舞者們從迷霧中漸漸顯現,身著褐色系長袍裝的舞者們,有的拿著芒花,有的端著燭火,或坐或站的靜止在猶如在方形神壇上,擺出對稱陣型。鼓聲響起,一名擊鼓者用聲音引領一位端火男子以低姿態的橫向穿越陣形,伴隨著梵音與風鈴聲,所有人起身,在燈光漸亮之下,舞者們一一離場,《花神祭》以極具儀式性的揭幕,慢慢地引領觀眾進入無垢獨特的宇宙。
照片提供|無垢舞蹈劇場、攝影|金成財
慢的風景
在飛快的當代,慢成了一種奢侈。《花神祭》以四季比擬人生,藉由綠、橘、紫、白四種燈光設計與大地色系服裝,以畫面色彩清楚構成四季風景,在背景音樂的選擇,也從直入內心的頻率音、敲竹聲的原始表現、從容自在的吟唱以及淒寒的洞簫伴著封住琴弦的琵琶撥弦悶聲,以獨特聲景,讓觀者能輕易的藉由過去的人生經驗,感受〈春芽〉、〈夏影〉、〈秋折〉、〈冬枯〉四幕並與其產生共鳴。
此作中的角色建構也十分有趣,舞者身體藉由白色、褐色油彩塗抹全身,使觀者分不清是人?是神亦或是蟲林花木之靈?在四季極為流暢的轉場中,特別喜歡結尾的安排,再一次的回到序幕,就像是生命不斷地度過四季歲月,輪轉不息。
照片提供|無垢舞蹈劇場、攝影|金成財
慢的魅力
《花神祭》除了儀式祭典的肢體令我著迷,而無垢的「慢」動作舞蹈特色,伴隨著燈光,猶如一張張幻燈片奇幻的在眼前顯現,加上本作視覺佈局大量採用「對稱」場面及向內、向外發散的走位方式,讓觀者能感受到平穩、平靜之感,特別在〈秋折〉段落,舞者如原地踏步般的緩慢行走,竟能呈現出船在浪上駛動的幻象,除了令人產生奇妙幻覺外,不禁讓人感嘆,慢也能如此具張力,終於有幸親眼應證由林麗珍總監所創造出「動如不動、不動如動」之無垢獨特身體語彙。
在《花神祭》中,大量以自然萬物演繹著生命的循環,從舞者肢體中,能從內而外的感受到與天地平衡的狀態,萬事以中庸為準則的敬天愛人,無論四季如何變化,人與自然的共處,經由舞作的詮釋,彷彿引領觀者把身心靈置中洗滌一遍,無時無刻都能感受到對於宇宙萬物的尊敬與感激之情,落幕後,不禁想著這齣舞作是獻給自然萬物的禮讚。
照片提供|無垢舞蹈劇場、攝影|金成財
過去所耳聞關於無垢的關鍵字,總是脫離不了「慢」,然而究竟無垢有多慢?我想,這個「慢」感其實有著相對性主觀,也許每個人可接受的慢不同,會有著明顯的感受差異。對我來說,絕對是場非常獨特的體驗,跟著舞者們緩慢的肢體動作,腦中思緒就像被梳理般,讓心靈慢慢地趨於平靜,在心靜下來之後,感官更能感受每一個當下的畫面構成,每一個片刻如畫般的力與美,舞作的能量如醍醐灌頂,著實是一場補足身心靈的慢的饗宴。
莊孝慈
藝文旅行者。喜愛背著背包,如藝術朝聖者般遨遊世界、拜訪藝術節,喜歡以文字與影像記錄下所見所感,持續於CULTURE WALKER藝文旅行提案部落格書寫分享藝文體驗、感知人生,期待與您在藝文旅行路上一期一會!
閱讀更多: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回想看看:「女作曲人」很稀有嗎?作曲人又何必特別加上「女」呢?
不論是華語或臺語的流行歌,女聲幾乎已經是定番,作詞也不乏女性筆觸。但說到女性作曲者,就算是每首金曲都能跟唱的人,都不一定能信手拈來吧?對女性作曲家的陌生,就和錯過她們在臺灣歷史上的影響力一樣可惜——不光是在現代或戰後,而是早在日治時期,作曲的女性就隨著流行樂的興起,搭上唱盤的轉速開始發聲了。
勇於跨越的新時代假聲男高音
在漫長的古典音樂史上,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其中一個話題莫過於「閹歌手」(castrato)其人其聲。而比利時導演柯比奧(Gérard Corbiau)於1994年推出的電影《絕代艷姬》,因聚焦十八世紀閹歌手巨星法里內利(Farinelli,本名Carlo Broschi),成為許多愛樂者認識此一現象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