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何處是家?你家是不是我家?進口人類新城帶你一起回家。
作者:吉米布蘭卡 JimmyBlanca|劇場觀眾、劇場狂粉的日常Podcaster
說到家,你會想到什麼?建築物本體的回答可能是「三房一廳一衛一廚,還有個前後陽臺可以種種青蔥與辣椒」;情感支撐面的答案則是「父母一雙、兒女一對,還有隻不太搭理人的毛小孩」;又或者是因為移居不同城市,所以找了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一起,彼此撐住在異地的生活。
來自高雄的陳御弼與南漂高雄的吳維緯,和一群已經移居高雄十幾二十年、其實已經不新的新住民姐妹們,一起帶著觀眾,憶起思考「家」。
家 (House) 還是家 (Home)?
《進口人類新城》以線上賞屋的方式包裝,先讓幾位國際化的銷售員,煞有其事地使用自己的母語介紹房地產物件:寬廣的客廳、大片落地窗的陽臺、還有望過去藍天白雲的好景觀。對於「家」,大抵都是從碰得到的水泥磚牆開始吧!那麼,這群姐妹們的家呢?遠在海的另一邊的家、剛到臺灣的家、以及現在的家。每個人來到臺灣的原因不同,初次碰到的臺灣印象也差距甚大:有學生時期就來臺灣的僑生,納悶於戶外看板上寫有「包辦外籍新娘」的廣告,想著自己是貿易商品嗎?有少女時期來臺灣工作的移工,昏暗充滿跳蚤的搔癢感到現在還忘不了,即便曾經動了念頭想回家,卻又不知道該回哪個家。家 (House) 與家 (Home) 的記憶混雜,有哀傷難過的惆悵,也有獲得幫助與鼓勵的喜悅。原本就生長在這塊土地的我們,藉此重新思索自己的家在他人眼中的定義,原來我們是這樣被看的,原來我們是這樣看他們的。
改變是需要時間的……擺一塊草皮,把家鄉種在家裡面。
傳說中大同電鍋是不少出國念書工作的朋友的必備臺灣良品,因為它可以烹調出屬於臺灣的味道,讓你時刻品嘗懷念的家鄉。飄洋過海來臺灣的姐妹們也是一樣,一方面將自家的種子帶來臺灣落地生根,種出獨有的香蘭葉好滋味;另一方面也從異鄉的食物找著了似曾相識的感覺,泰國榴槤不孤單,還有臺灣香菜臭豆腐與你作伴。生活就是這樣,花點時間做改變,花些時間試試看。心隨境轉,站在不一樣的岸邊,望向該是相同的大海,回憶起同是漁村的家鄉;在家擺張草皮,想像著幼時常玩耍的綠草如茵,暖暖的風吹入屋內,輕拂在臉上的也可以是來自家鄉的想念。就這樣,把家鄉種在家裡面。
安全感就是家:家在哪裡,就在這裡。
有位姐妹形容當年在臺灣工作是Working Holiday,只是沒有Holiday,生活覺得可憐無助。好在遇見了一名照顧關心她的男子,要她別待在臺灣了,趕緊回家去。但她還是因為覓著了安全感而又再度回到臺灣,也與當時遇到的男子共組家庭,為了愛走天涯的浪漫莫過於此。這次,家不再只是個實體的殼子,而是能讓你一天天好好的過、扎實沉穩的過,打從心裡覺得平靜舒適的空間與環境。
《進口人類新城》沒有繁複的論述,而是以樸實誠懇的新住民姐妹意見,極為生活與真實的勾勒出家的模樣。聽著熟悉的高雄腔臺語,竟出自一名來自印尼的新住民姐妹,除了滿是讚嘆佩服外,也讓北漂十多年的高雄女子我,重新整理與回想起初離開家時的既期待又怕受傷害。隨著時間,身心都有了成長,受了點傷,也得到了不少。關於家的尋覓,家的想望,家的定義,我還在路上,也還在慢慢改變。畢竟家在哪裡?就在你能安放你自己的,這裡。
閱讀更多:
推薦閱讀
「當音樂響起,他們會想起曾經的自己」――專訪編舞家葉名樺
這場始於2023年的《遇見胡桃鉗的女孩》音樂芭蕾劇場,即將在2025年寫下最終章。三年的旅程像是一場不可能的任務,除了「面對挑戰、生出勇氣」的故事核心不變,編導葉名樺從第一年挑戰古典新編,戰戰兢兢跨出第一步,猶如首部曲中初探芭蕾的小女孩;到第二年,女孩長大、遇見新的困難,她在古典芭蕾的底蘊下,創造具當代美學的編舞;同步演奏的室內樂團,也在經典框架下帶來更細膩的柴可夫斯基。
妳敢不敢,不愛任何人——蔡佾玲的《海妲.蓋柏樂》
在進入戲劇系之前,蔡佾玲從未真正思考過「外貌」這件事。過去在女校長大,沒有異性的對照,也不覺得需要特別打扮,一切相對自然。然而十八歲進了戲劇系、開始接觸角色分,她才第一次意識到,原來長相會成為很多事情的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