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模糊了真實與虛擬的邊界,卻讓感受更加真切 – 留給未來的殘影
你知道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什麼嗎?看著舞者在伸手可及的距離,情不自禁往前一揮,卻發現撲著的僅是空氣;望進舞者的瞳孔,試圖解讀分析K所留下的隻字片語,迷茫的情緒與幽冷的氛圍令人不自覺地迷失;VR重新定義了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便是我已然處在表演者的核心,真實與虛假依舊模糊曖昧不清。
摸不到,卻仍眼見為憑的存在 – 先從影像開始說故事
《留給未來的殘影》是導演陳芯宜與舞者周書毅合作的VR影像作品。今年11月於衛武營樹冠大廳所舉行的特別展演場,觀眾除了戴上頭顯、欣賞影片外,特別場更延伸影片內容,讓舞者實際在樹冠大廳跳舞與奔跑,彷彿前一刻還在VR男子的意識裡洄游的我們,下一刻便直接降落在事件發生的現場。
影像的故事是這樣的:局外人的我們,偶然掉進男子的意識。在三根火柴、三段記憶的時間裡,我們冷眼看著他斑駁的房間牆面貼滿了寫著滿滿內容的泛黃紙張,感覺得出來男子想要捕捉些什麼,卻什麼都是空白。霎時間,我們跟著男子的意識飛翔,凌空揚起到大海與岩石之上,一起聆聽海浪拍打上岸的聲響。接著,重新回到房間的男子,牆上的泛黃紙張已沒了內文......。
觀眾主動卻也被動的成就演出的浪漫與魔幻
當觀眾脫下頭顯,發現自己就站在方才看見的、散落一地的空白泛黃紙張上,露臺外頭還出現了男子的身影:這是男子記憶的延續、前傳、抑或是迴光返照?眼前身穿白衣的男子是鬼魅、是殘影還是只是想像投射出來的形象?觀眾在此時輕輕地被牽引著從VR進到現實,從原本很親密的、僅有自己凝視的私密,轉變成真實的眾人與舞者的相互呼應。究竟何處是裡、何處是外、何者為真、何者為虛,時空彷若在此扭曲交疊,展出了一條無法定義的記憶裂縫,還蒙上了層淡淡的惆悵與迷惘。有趣的是,「影像」跟「現實」的場景與人物彼此互文探問,觀眾利用影像獲得的線索來繼續探索現實的可能,作品也利用現實完滿了影像最後未說的缺憾,特別是半開放的樹冠露臺有著淺淺的空氣流動,時不時捲起散落一地的紙張,四周的玻璃還映照著所有站著的觀眾隨意地佇足與移動,提醒著我們正處於「當下」,讓觀眾不只是觀看演出,而是無意間成為介入演出與證明真實的介質,是另一種值得觀看與細細品味的空間魔幻。
直接建立在觀眾上的新形態沉浸式劇場
《留給未來的殘影》的特別展演場為VR影像與新的劇場形式做了一次非常漂亮且浪漫的示範,不僅讓高冷的新科技展現出不同於以往的動人溫度,高度手工業的劇場演出也因著VR影像的處理,從聽覺、視覺到鏡頭的安排,更直白地攻入觀眾感官,直接建立起演出層次,使得觀眾更能被演出說服與沉浸其中。
閱讀更多:
【高雄雄厲害】周書毅x陳芯宜 2021《留給未來的殘影》衛武營特別展演場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花腔女高音的完美化身──談娜塔莉·德賽的「奇蹟歌聲」
1999年,當時還在巴黎求學的我,偶然入手一張封面極為吸睛的CD唱片~《Vocalise》。封面上的娜塔莉·德賽(Natalie Dessay)擁有一雙靈動的大眼睛,神情俏皮可愛。
「當音樂響起,他們會想起曾經的自己」――專訪編舞家葉名樺
這場始於2023年的《遇見胡桃鉗的女孩》音樂芭蕾劇場,即將在2025年寫下最終章。三年的旅程像是一場不可能的任務,除了「面對挑戰、生出勇氣」的故事核心不變,編導葉名樺從第一年挑戰古典新編,戰戰兢兢跨出第一步,猶如首部曲中初探芭蕾的小女孩;到第二年,女孩長大、遇見新的困難,她在古典芭蕾的底蘊下,創造具當代美學的編舞;同步演奏的室內樂團,也在經典框架下帶來更細膩的柴可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