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身體會說話! 擁抱自己和他人的與眾不同,成為更自由而完整的人。
撰文|張欣怡
由臺灣與西班牙兩國、三城合作開展的舞蹈南方計畫,2020年在遇見國際疫情的當下,即改變策略轉為線上舞蹈影像創作交流,從新的經驗裡學習轉型、深化藝術家、機構間國際交流(新)的模式。
後疫情時局,在各國積極為國(居)民施行不同階段的疫苗接種計畫,也因應當地疫情隨時調整的措施,除了有助防堵新的疫情擴散,也在預防和群體免疫的交互作用之下,努力讓生活日常重新回到正軌。在這個新日常的保護傘下,今年12月舞蹈南方計畫終能突破國境限制,由衛武營與嘉表共同推薦旅英長達20年的臺灣舞蹈藝術家林燕卿(Yen-Ching LIN),於11月28日自倫敦前往馬德里,進行長達16天的身體旅行。
理解、相信、接納與肯定 身體文化的與眾不同
燕卿抵達馬德里後的身體旅行,從為期五天的性別身體研習營作為起手式,並在平台閉幕節目中發表個人展演為這趟旅行劃下句點。每年12月的馬德里編舞平台皆以性別身體研習營和舞蹈書寫工作坊揭開平台序幕,由藝術總監蘿拉·庫敏(Laura Kumin)邀請,表演或創作多與性別議題相關的獨立藝術家參與此創作進修研習營。
今年的研習營,以Dancing Queerness「跳出怪奇舞蹈(暫譯)」為題,由西班牙舞蹈藝術家哈維耶樂·瓦戈侯(Javiel Vaquero)-代名詞:她/她的(pronoun: she/her)擔任導師,每天早上10點至下午3點的密集課程,她與十位來自西班牙、智利和以色列的舞蹈藝術家(dance artist):Gal Levinson, Andrea El Ameri, Félix A. Arjona, Sara Coelho, Diego Rosental, Lucía Montes, Mado Dallery, Sergio R. Suárez, M.J. Minguez和燕卿,一同進行創作思辨與交流實作。
每日密集五小時不間斷的群體生活,在導師哈維耶樂·瓦戈侯漸進式系統性的引導下,加上她樂於傾聽和無私的分享,自然而然營造出令人安心的學習環境;因此,創作者們也感受到彼此接納、理解,進而願意相互信任和給予支持的善意。參與者們在完成各種作業的同時,共同經歷原生、人工化和異質身體所帶來的改變和思考,也在來回的討論和辯證中,超越自身文化和語言的藩籬,理解不同社會結構下的酷兒文化。
研習營期間,從個人提問、書寫乃至團體與分組討論,直到最後兩天個人及團體主題式即興實作,導師與參與者們在共同理解彼此的過程中,藉由同理、覺察需要和換位思考的練習,學習尊重生命的異質性。而創作者在個人與群體的對話裡,在每一個階段都將自己創作的維度更往前推進,不僅從傾聽和相互學習中獲得更多的勇氣,更確信作為身體表演的獨立創作者,自己的身體能作為與大眾溝通、表述藝術家思考與態度的最佳載體。
以利他、共好,推動在地社群培力。
這個以藝術創作者為主體的性別身體研習營,正式計畫名稱為Performing Gender - Dancing in Your Shoes「設身處地的性別展現(暫譯)」發起於2013年,每三年為一期階段性循環,為歐盟重點文化挹注項目-創意歐洲(Creative Europe)所支持。
在歐洲的舞蹈推廣架構下,該計劃以性別議題為主軸,著重觀眾開發培育,鼓勵表演藝術及舞蹈類等文化從業人員與在地社群積極對話,並以下列四個核心價值維計畫核心:在地社群(local communities)、舞蹈創作者(Dance Makers)、研究(Research)及夥伴(Partners)。
該計畫成員來自八個歐洲國家:匈牙利、斯洛維尼亞、義大利、西班牙、法國、荷蘭、瑞典及英國,共十一個機構包含舞蹈節、LGBTQI推動性別平權協會、大學、國際組織和劇場製作中心等。這些夥伴與在地社群深信,透過舞蹈身體作為創新的溝通工具,以開放、促進理解和同理心為方法,形成自主性社群進而凝聚共識,群策群力的規劃適合在地、跨文化社群的創作溝通及研發培力課程。
讓表演和創作可以自由探索和成長的安心之所(safe space)
作為上述計劃推手之一,為非官方主辦的西班牙馬德里編舞平台,由馬德里Paso a 2舞蹈文化教育機構於1987年創立,以培育、扶植西語系國家及地區之創作者為核心,並與馬德里康德杜克當代文化中心、卡納爾劇院之編舞中心(Teatros del CANAL - Centro Coreográfico)等展演場所夥伴合作。該平台創辦人暨總監蘿拉·庫敏為Aerowaves歐陸青年編舞網絡平台創辦成員,於美國成長受訓為舞者和舞蹈教師,定居馬德里後,曾任當地劇院舞蹈策展人並製作當代佛朗明哥系列舞蹈節目,以催生、推動新型態的當代舞蹈作品活躍於西班牙、西語及歐陸國家。
該平台至今走過三十五個年頭,透過每年國際決審團的邀請、獎項頒發、創作陪伴研習營及駐村交流選薦等,發掘不少舞蹈新秀,其中大獎得主不乏與荷蘭舞蹈劇場(Nederlands Dans Theater)、臺灣舞蹈空間合作多年的西班牙編舞家瑪芮娜‧麥斯卡利(Marina Mascarell)。在蘿拉·庫敏個人跨文化的背景和善於傾聽的特質影響下,她所創立的馬德里編舞平台始終為發掘有潛力的創作者發聲,也持續的促成藝術家與在地社群(學校、社區中心)的交流,打開舞蹈直接與大眾溝通的各種可能性。
不少參與平台的藝術家們提到蘿拉,不約而同表示:「在馬德里,只要有舞蹈發生的地方,你就會看到蘿拉的身影,哪怕只是在一個小排練室的閉門呈現,她都會排除萬難到現場看看他們的創作或研究發展。蘿拉的出現不只是了解他們的近況,更經常是詢問他們是否有需要幫忙的地方;如果有缺排練地點、需要駐村或者巡演的機會,她總是非常開放且樂於串連各種合作機會,盡可能的幫助他們的創作被大眾所理解和被更多的專業人士邀演。」
我的身體,我的文化
臺灣知名的工作人交流平台-Cheers快樂工作人在2018年1月號「人生課」系列文章裡,作者楊琮熙提到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在他的著作《EQ II:工作EQ》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裡說明,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即是以同理心為基礎,可以試著從察覺他人需要、關心對方的看法與協助他人發展等原則為出發點,透過這些原則可有效的了解他人觀點,進而認知他人情緒與回應對方的感受,也同步提高個人的同理心。
回應筆者在馬德里現場,觀察今年的性別身體研習營,經歷了最後兩天藝術家們最私密的閉門創作實驗過程:導師與十位藝術家從彼此素不相識,慢慢的從對話、思辨到共識凝聚,直到最後的團體即興呈現,相互傾聽、彼此交託和作為創作者最深處的信任,驗證了人與人之間彼此覺察需要、理解、相信,並且願意回應他人感受的同理心與尊重生命的與眾不同。
於是,在這一處安心之所,我看見,一個自信又溫暖的群體展現出生命最純粹的美和撼動靈魂的力量。十個身體、十種文化、十個靈魂,在沒有語言只有呼吸的現場,自由、開放的探索無邊無際的界線,無所畏懼的打開自己的身體,謙卑的用心傾聽彼此的生命故事,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珍視彼此的身體文化的不同。
在人生道路上,Performing Gender 用生命辯證身體創作的可能。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2024臺灣舞蹈平台】如何越界,怎樣親密
在舞作《圓》的開頭,既是編舞也是獨舞舞者的Olé KHAMCHANLA(奧萊・康詹拉)於黑暗中現身,手勢在空氣中如魚般游動著,還不確定一切將發展成什麼。漸漸的,有些可供辨識的動作元素逐漸上身,例如上身的手指、手腕和手軸彎折的角度,下身的腳踝勾起,以及身體朝雙側撐開的張力等,都能讓人聯想起寮國或泰國著名的傳統舞蹈身法。
回想看看:「女作曲人」很稀有嗎?作曲人又何必特別加上「女」呢?
不論是華語或臺語的流行歌,女聲幾乎已經是定番,作詞也不乏女性筆觸。但說到女性作曲者,就算是每首金曲都能跟唱的人,都不一定能信手拈來吧?對女性作曲家的陌生,就和錯過她們在臺灣歷史上的影響力一樣可惜——不光是在現代或戰後,而是早在日治時期,作曲的女性就隨著流行樂的興起,搭上唱盤的轉速開始發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