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雲門舞集新作《霞》御用音場設計Marcelo Anez的聲音之道
文|林穎宣
照片版權由 雲門基金會提供,攝影|李佳曄
即將在五月於衛武營隆重上演:雲門舞集年度新作《霞》,邀請曾拿下美國四座葛萊美獎的義大利籍音場設計師:馬塞洛.阿內茲(Marcelo Anez,以下簡稱Marcelo),結合藝術家周東彥的影像畫面,透過從視覺到聽覺感官的巧妙設計,讓日本爵士音樂家:清水靖晃以薩克斯風表現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在雲門舞者充滿詩意的繾綣舞姿中,在舞台上淋漓詮釋。
為了讓觀眾在演出前更加了解音場設計的奧秘,衛武營特別邀請Marcelo於演前在館內舉辦大師講座。目前正在著手準備製作大型戶外歌劇作品的Marcelo,對於聲音的魅力是從小著迷。至於何謂「音場設計」?這項從1980年代開始因為電影而興起的專業,在表演藝術領域仍有許多觀眾不甚熟悉,為此Marcelo在講座開場時,特別以他過往錄製的自然聲音範本為例,說明音場的根本基礎即為人類和聲音的原生關係,而聲音在不同環境之下而產生的層次,也就是今日我們在演出中所認識的音場,不僅能為舞台上的演出整體氛圍增色,更具有畫龍點睛的魔力。
捕捉故事裡畫外之音
對Marcelo來說,本次和雲門舞集的共同創作也有許多挑戰之處,除了要學會在舞者強烈的肢體之外把握如何更好的用聲響述說故事,更要融會作品中的音樂選曲、影像等元素,才能以全觀的創作視角做出合宜的設計。「聲音是充滿張力和近乎機械化的動力的。」Marcelo分享道,對他而言,在舞台上的環場音效設計必須考量到現場回音效果,因此不管是從舊日的教堂還是今日的歌劇院音樂廳現場,要用聲音創作出聽覺的「場域」,必須要結合扎實的工程背景、精準的聲音定位,才能成功地輔助故事、藉由聽覺強化說故事的人和聽者之間的連結。
以Marcelo曾經在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的工作經驗舉例,當時因為受邀為展覽操刀聲音設計,要考量的除了展覽內容之外,空間更是關鍵的一大重點。要如何在一個博物館空間透過聲音的播放、營造出如水一般的液態感?Marcelo認為,要能夠在每一個不同的空間都找到屬於這個空間的性格與獨特之處,才能更好地將聲音植入其中,並且不只能做到讓聲響隨著人潮流動,更能烘托出現場的展覽儀式感。
本次和雲門的合作,由於舞者的身體性在舞台上仍是最大焦點,加上影像的內容設計、整體敘事都有許多抽象的敘事元素,這樣的特色也就成了Marcelo在發展設計時所根據的重要基礎,於是他選擇將聲音在音響的活動以肢體形式去想像,巧妙地設計出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音場效果,甚至也善用舞台、設計由天而降的擺錘式喇叭,打造出真正的環繞式音響效果以及類回聲的繞樑音效。
聽見《霞》的物外之趣
「霞」是日暮時分的夕陽光線,更是一份慾望和希望的表徵。雲門舞集總監鄭宗龍在訪談中,曾經針對新作《霞》表示:「希望這部舞作能像是一道光,照入舞者和觀眾的內心」。在COVID-19疫情肆虐兩年餘來,全球都陷入被強制暫停、放慢生活腳步的後疫情時代,但是鄭宗龍認為,在這樣的恐慌與混亂過後,這段看似留白的日子,反而為我們的內在帶來了一份前所未有的寂靜。
Marcelo對於和雲門總監鄭宗龍的工作過程尤其深刻,為了創造出他想要打造的真實環境音,他特別邀請舞者們錄下生活中的不同聲響:從房間裡的寧靜聲到麻將的碰撞聲、庭院的微風栩栩等等都有。「藉由音場的創造,我也想打造聽覺專屬的晚霞。」Marcelo笑說,對他而言,聲音在生活中的存在是如此刻意又自然,令人無法忽視,而當日常的聲響被放大、搬演上台,我們被打開檢視的生活,也多了一份如晚霞般的美麗色彩。
五月份首週即將在衛武營上演的《霞》,不僅是雲門舞者的各別生活變奏,也是總監鄭宗龍在後疫情時代想回到生活本身、對觀眾們訴說的無聲訊息。從聲音和肢體出發,Marcelo把收音的麥克風指向最真實的生活,再將它們收集、整理成專屬於《霞》的聲音記憶,並抽絲剝繭不同的聲音層次中錯落的對話,為觀眾打造出一座有肢體、有聲音更有影像的感官劇場,邀請每一位觀眾都跟者舞台上的舞者們在聲音的記憶中旅行,回到那個記憶中夕陽無限好的最好時光。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