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李佩璇《路上行舟的十二種表情》觀後心得
文|李佩璇
這天傍晚,我在衛武營看著「狂夢藝術」的表演者們透過肢體、聲音與其手中的道具, 一步一步地帶領觀眾走進他們所建構出來的世界。
起初,我還不敢任意遊走,但隨著表演者的不同行動,我開始渴望能看清楚演出全貌, 任何一幕我都不想錯過,於是當表演者再次起身移動時,我隨即毫不猶豫的跟上腳步,但 有些片刻卻又想駐足,想把他們正在詮釋的事情理的清楚。
在觀看近距離演出的同時,我不斷地被表演者們的動作吸引,那些神情、那些舉動都 激發了我深藏好久好久的好奇心,我不自覺的想猜測表演者們的下一個動作會是什麼?我 像是回到過去,像個保有童年純真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故事的下一個情節。
我很喜歡其中一幕,一位女子坐在被堆疊起的高位,她望向手中亮著光的扯鈴,身旁 簇擁著人群,這一刻,她就像是被眾人所依賴的、遙不可及的信仰,而在邊界不斷攀附著 的那些人啊,就像是我們,我們相信空中那端高尚的存在、相信祂能夠為生活帶來轉機。 我們渴求,所以祈求。
我們希望捕捉到那道光、被光照亮。
觀賞過程中,表演者拿著各自準備好的道具,與自己的道具夥伴們相處得很有默契, 表演當下,我感受到人與物就像是一體的。當觀眾看見你們的演出道具時,多半會覺得很 稀奇,但我們的理解其實也僅此而已,我們看見的只是一個純粹的實物;但你們不一樣, 它們在你們的手中並不純粹只是物,只有擁有者才真正懂得它,就像只有伯樂理解千里馬。
很喜歡這種看似隨性,實際上卻是精心打造出來的劇情,我們跟著移動,也像是在創 作,我們搭著手扶梯上上下下、我們在場館中隨著表演者們奔走,以從未體驗過的形式認 識衛武營,此外,當表演者們觸碰場館中的任何物件時,那些動作都像是賦予物件感情的 點綴,我抽離了我自己,我只專注於欣賞,我只看著他們的眼神不斷發著光亮,而在直視 他們發亮的雙眼時,好像,好 像...一切都會有希望。
謝謝「狂夢藝術」這場精心籌備的表演,打破了我對於表演藝術的想像。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他的名字,我們的回憶!
不論古典或是流行音樂界,在每個年代幾乎都會有一位作曲家或是他的作品,成為所有人共同的回憶。只要是走過民國60、70年代的愛樂朋友,腦海中最深刻的記憶之一,絕對少不了「李泰祥」這三個字。
「文字躍動!文學改編劇場魅力—淺談為愛而生共融劇場《魚.貓》」座談側記
曉劇場劇作《魚.貓》將於10月12、13日於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後簡稱衛武營)演出,戲劇改編自臺灣國寶級文學作家黃春明的《莎喲娜拉!再見》之短篇故事〈魚〉及〈溺死一隻老貓〉,由鍾伯淵編導以共融劇場形式,邀請聾人及劇場演員共同演出。在8月31日下午,衛武營特別與國立臺灣文學館(後簡稱臺文館)跨界合作,特別邀集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耿一偉、影響‧新劇場團長與藝術總監呂毅新,以及萬座曉劇場藝術總監鍾伯淵,三人共同以「文字躍動!文學改編劇場魅力—淺談為愛而生共融劇場《魚.貓》」為題進行前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