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異數的藝術:伊格爾・列維特(Igor LEVIT)的貝多芬
文|焦元溥
用「橫空出世」來形容列維特(Igor Levit),一點也不為過。
對國際聽眾來說,他的登場方式太華麗,一出手就是在SONY唱片發行貝多芬五首晚期鋼琴奏鳴曲。雖然他20歲時已以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現身Naxos,但這和26歲就「膽敢」挑戰、甚至錄製貝多芬的巍峨大山,完全是兩回事。「列維特到底是誰?」「SONY唱片怎麼敢發這一個無名之人的貝多芬晚期巨作?」
還在驚訝,隔年列維特又在SONY發了巴赫《六首組曲》,獲得諸多國際肯定。再一年,SONY一口氣「同時」發他三張變奏曲:巴赫《郭德堡變奏曲》、貝多芬《迪亞貝里變奏曲》、熱夫斯基(Frederic Rzewski)《「不屈之民」主題變奏曲》,這下子,再不關心的人,也都必然注意到他,好奇詢問「列維特到底是誰?」只是這次大家已不再問,SONY怎敢發這一個「無名之人」的唱片。為了慶祝貝多芬250誕生年,當SONY於2019年底發行列維特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時,大家更不再驚訝竟然有人年紀輕輕即可掌握大量且多樣的曲目,而是要看列維特如何提出一家之言,聽「列維特觀點的貝多芬」。
圖|鋼琴家伊格爾.列維特2019錄製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 ©SME
在錄音出版已然式微的二十一世紀,若說有人不靠比賽、僅靠唱片,就獲得較大賽得主更好的演奏事業,列維特可謂如此罕見現象的代表。
但說列維特「僅靠唱片」,其實也小看了他。列維特的音樂散發強烈的自我中心特質,一切都是「我」。鋼琴,畢竟是能讓演奏者獨當一面的樂器,列維特確實找到了好歸宿,建構自己的音樂世界。他是社交媒體積極的使用者,經常一小時就發一則推特,疫情期間更上傳自己的演奏錄影,著實累積諸多粉絲。自說自話,又能讓世界聆聽,此次訪台之時,正逢他發行新專輯「崔斯坦」(Tristan),預料又將成為國際樂壇討論話題。
圖|鋼琴家伊格爾.列維特全新專輯《崔斯坦》,探討生命中存在的重大問題:愛與死
列維特的演奏究竟怎樣呢?出乎意料,看來個性十足的他,詮釋倒是中規中矩、不走偏鋒。他擁有傑出的演奏技術,音色明晰燦亮,能夠處理相當幽微的細節,亦可表現篇幅巨大的偉構。雖為俄國後裔,在德國成長學習,目前也定居柏林的列維特,始終把「德國曲目」當成自己的核心。所謂「德國曲目」,也包括昔日定居威瑪的李斯特。他著迷形式,喜愛呈現「音樂建築」,這也是為何巴赫、貝多芬始終是他的演奏主力,他也錄製了蕭士塔高維契《24首前奏與賦格》。但他更有趣的,是對罕見曲目與當代作品的關注。即使演奏不標新立異,透過別出心裁的選曲,他的唱片錄音就值得聆賞,也吸引許多愛好拓展眼界、期待獲得新知的樂迷。
這次訪臺,列維特帶來四首貝多芬奏鳴曲,皆屬早期與中期創作。《悲愴》有貝多芬獨樹一幟的雄辯滔滔,也有向前輩莫札特誠心致敬,將時代風格與個人語彙融合為一,更繼續推動寫作手法不斷翻新。貝多芬也是音樂戲劇大師,《暴風雨》堪稱箇中代表,大膽又精準的心理層次設計,宛如在鋼琴上演莎士比亞。《華德斯坦》是貝多芬中期擴張式結構的經典。和《命運》、《田園》交響曲,以及小提琴協奏曲,第四、五號鋼琴協奏曲的結構概念相似,貝多芬讓後半樂章連續演奏,和先前樂章形成對等平衡。當此曲從幽暗的第二樂章結尾,進入宛如曙光的第三樂章開頭,現場演出必然有錄音無法再現的魔力。
至於技巧簡單的第25號鋼琴奏鳴曲《杜鵑》,正是因為沒什麼演奏難度,導致難以出現在音樂會舞台。但此曲的第二樂章,大概有我們所知,最最溫柔的貝多芬。列維特敢選此曲,必然有其心得,令人格外期待他在臺灣的首次獨奏會演出——無論喜歡與否,這都是應該要知道的樂壇新聲音。
了解更多:
2022/11/13(日)14:30 衛武營音樂廳
©feliXbroede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5檔開放舞台的無限能量,歡迎自由入場
2024臺灣舞蹈平台在樹冠露台西側的作品,都與動力/重力相關,一支是水平動力機械的《In Factory》,一支是圓盤離心力的《轆轤》。外在物理動力如何影響舞蹈呢? 滯留島舞蹈劇場《In Factory》處理的是人類活在資本主義社會的處境—活在當代社會下,人人都是身不由己與不斷對抗的交替循環。《In Factory》採用動力機械舞台,舞者在左右移動的平台上與機械動力相抗衡,舞作中所展現對抗與掙扎,既是概念上的,也是物理上的。編舞者張忠安藉由動力機械讓他所欲詮釋的概念有了更上一層樓的發揮。
【是風花雪月?還是世態炎涼?~《尤金.奧涅金》的戲裡戲外】
1877年春天,正在尋找歌劇創作靈感的柴可夫斯基在友人的建議下以俄國大文豪普希金的著名韻文小說《尤金・奧涅金》為題材,創作同名歌劇。當時的柴可夫斯基一度斷然拒絕,原因是這部小說太過知名、無論是文學成就或劇情意涵都屬曠世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