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根據本次新魔術大師班的學員背景分類,魔術從業人員為十一人,包含商演、街頭演出的職業魔術師,道具設計師、魔術道具商以及劇團行政經理。雜耍相關學員人數為五人,分別為劇團團長、火舞表演者和戲曲學院學生。
\n
臺灣魔術發展歷程
\n現今臺灣魔術從業人員學習魔術的歷程大多從社團開始:學校聘請職業魔術師擔任指導老師,學長姐傳承手法道具資源與教學影片,每年舉辦成果發表晚會,以鼓勵社員挑戰大舞台,其中表現傑出者參加魔術比賽與國內外好手競爭。畢業後依照興趣走向國際賽事、海內外商業演出、社團教學、寫書著作、道具設計開發以及道具販售推廣等路途。
\n
2007年電視綜藝節目加入魔術比賽單元,每個週末夜晚,年輕魔術新手相互比拼與國內外職業魔術師的成名作品演出,掀起一波討論熱潮,也帶起學校魔術社團與道具開發販售的蓬勃發展。
\n
\n魔術愛好者人數日益增加,憑藉魔術協會、團體多次舉辦國際交流活動,整合人脈與資源,並且無私地傳承,本土魔術師逐漸在國際比賽與指標性的電視節目展露頭角。2015年臺灣魔術師吳何取得魔術最高殿堂FISM
\n(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Sociétés Magiques) 紙牌部門的世界冠軍,振奮所有對魔術懷抱熱情的臺灣人。
\n近年臺灣魔術走入劇場,魔術師周瑞祥、林陸傑開啟新的嘗試,讓作品不只是追求高度的技巧創意與道具發想,而是透過劇本探討魔術的定義與人生議題。同一時期,網路影片的快速流傳與2017年衛武營馬戲平台的工作坊,來自法國的新魔術 (magie nouvelle) 一詞打入臺灣表演圈。
\n新魔術歷史、技術與學員參與
\n由演員扮演有魔法、特異功能的人,從手裡不斷變出撲克牌或是將美女助手鋸成兩半然後復原,強調短時間內緊湊的神奇效果,是現代魔術(magie modèrne)常見的展演方式。
\n\n
林峻永攝影|新魔術大師班講師之一瓦倫玎‧蘿叟(Valentine LOSSEAU)
\n\n新魔術一詞源於法國,發起人是Raphaël NAVARRO、Clément DEBAILLEUL 與本次新魔術大師班的講師瓦倫玎‧蘿叟(Valentine LOSSEAU)。三人於2002年開啟新魔術推廣運動,期望魔術不僅僅是讓觀眾感受到驚奇,而是將神奇效果運用在其它藝術領域,納入劇本的書寫,創造故事畫面需要的美感。2006年,他們在法國國家馬戲藝術中心(Centre National des Arts du Cirque, CNAC)開設新魔術課程,向各國藝術家分享技術與想法。
\n
\n從構思雜耍球的漂浮開始,表演者拋擲的三球循力學軌跡移動,受地心引力影響墜落,正以為是常見的雜耍演出時,雜耍球突然打破物理限制,在拋物線上緩慢地回到表演者手中。這如同按下慢速播放鍵的視覺特效,竟能在現場演出中實現。
\n
\n「這有辦法在戶外360度的環境演出嗎?!」學員驚訝提問。
\n
\n「可以的。」瓦倫玎回答。
\n
\n「新魔術創作的首要書寫原則,就是先相信一切都是可能的,接著才思考怎麼做。」
\n
\n第二位講師亞瑟‧沙福渥德黑(Arthur CHAVAUDRET)接著補充,如果以「該如何做到某個效果」的觀念發想新魔術,未來呈現的作品將會與其它人大同小異,建議學員應該更加關注「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如何有藝術感的呈現」。
\n
\n亞瑟將重點放在舞台的建築學,透過精細的圖表與動作設計,教授學員該如何配置道具系統讓物件在舞台上有生命的移動,卻又同時兼顧表演者的走動質感。曾經參與過2017年工作坊的學員表示,今年的參與者多為職業魔術師,故亞瑟教授許多自創且珍貴的技術秘密。
\n
\n學員們普遍對於舞台建築學躍躍欲試,過去認為神奇效果需要複雜的舞台設定,如今難度已大幅降低。在有餘裕的情況下,眾人開始研究如何調節軌跡與速度,讓物件如同有個人意識般的位移,並開始構思故事與演員動作,以符合劇本世界觀。
\n
\n按照學員背景分類,道具設計師與參賽型魔術師對於發展史和實際操作有著相當高的參與度 ; 幾位戲曲學生於課後在飯店房裡建立舞台建築學中的飛行系統,效果令人驚艷 ; 擁有公演經驗與數場個人講座的職業魔術師,則特別對新魔術影片的效果與製作給予諸多提問。
\n
學員回饋
\n\n舞台演出方面,臺灣現代魔術深受日韓影響,在比賽與商演之框架中,追求密集且自創的效果,像是好萊塢商業電影般,給予觀眾滿滿的技巧與創意呈現。而新魔術是文藝電影,注重故事脈落與意義探討,擁有自由與藝術氣息。在新魔術的宇宙裡,無邊際的想像力恣意噴發,其深植人心的詩意與神奇令人嚮往。可惜的是,在面對美好、新鮮事物的臺灣表演者面前,始終離不開現實問題:製作費與市場。
\n
\n臺灣的新魔術知識與技術正在萌芽,尚需大量時間與資金挹注於實驗,但其成果是否能實際運用於作品、能夠承受多少的試錯成本以及觀眾是否買單,都是令人卻步的未知數。
\n\n
結語與展望
\n\n新魔術大師班的瓦倫玎‧蘿叟與亞瑟‧沙福渥德黑,透過歷史、理論與技術傳授,打開臺灣魔術的角度限制,也打開創作思維的角度。
\n
\n探究藝文演進的歷史是重要且必要的,藉由閱讀法國新魔術的前進軌跡,找尋自身缺失的碎片,既能夠快速跟上腳步,也完整屬於臺灣魔術的發展史。
\n
\n現階段可以耕耘的是技術與知識:法國國家馬戲藝術中心開設新魔術課程至今已十七年,為期八週共兩百四十八小時之課程,涵蓋多少未知的秘密,是巨大且必須被挖掘的寶藏,也是最有效率獲取新魔術知識的捷徑。
\n
\n期望這些年有冒險者願意擔負重任前往法國學習,將新魔術的結晶帶回臺灣,並在不久的將來,看見藝術家、研究人員、發明家與詩人共同合作,踏出新魔術創作的第一步。
\n
參考文獻
\n1.Kirsty Bell (2019) Magie Nouvelle: The New Language of Magic–A Conversation with Raphaël Navarro, Valentine Losseau and Etienne Saglio.
\n\n
\n',date:"2023.02.01",description:"新魔術大師班的瓦倫玎‧蘿叟與亞瑟‧沙福渥德黑,透過歷史、理論與技術傳授,打開臺灣魔術的角度限制,也打開創作思維的角度。探究藝文演進的歷史是重要且必要的,藉由閱讀法國新魔術的前進軌跡,找尋自身缺失的碎片,既能夠快速跟上腳步,也完整屬於臺灣魔術的發展史。",image:"5fb047ef048dee4d0f88a2d04848605e",title:"2022衛武營馬戲平台【新魔術大師班】之觀察",tags:["63d9cd851a2c980007b66877"],programs:[]},recommendReadings:[{_id:"6464809765a7e80007bcfda6",date:"2023.05.17",introduction:"對許多愛樂者來說,「你比較喜歡拉二還是拉三?」經常是會被問到的或討論到的問題。就如同「貝九」、「柴五」等時常在樂迷間流傳的「行話」,在這裡所出現的「拉二」、「拉三」,相信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指的當然就是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以及第三號鋼琴協奏曲。",image:"13221fa10b31e9d9f6b58dd8f8417da4",title:"NSO 國家交響樂團《呂紹嘉與史蒂芬賀夫》導聆時間:從不同角度感受拉四魅力~淺談拉赫曼尼諾夫第四號鋼琴協奏曲"},{_id:"6448c7703fb0e90007c25d7d",date:"2023.04.26",introduction:"2015年的紐約時報這樣報導雲門舞集:「一個舞團把一個國家呈現給全世界。」 1973年創團,歷經三年休團、八里排練場大火、林懷民退休交棒,時序來到2023年,雲門邁入知天命的第50年。這不可思議的半世紀是如何走來?為什麼雲門是臺灣的象徵?歷屆舞作又說了哪些臺灣故事呢? ",image:"bc659e68d700ff77fe6213f0e09077a6",title:"「林懷民談雲門歲月」高雄場講座側記"}],relatedPrograms:[]},fetched:!0},shippingAreas:{rows:[],loaded:!1},userAuth:{logined:!1,status:"NORMAL",inited:!1,data:null,showNsoOverlay:!1},announce:{show:!0},youthOverlay:{show:!1,showed:!1},featureCategories:{rows:[],loaded:!1,loading:!1},features:{rows:[],loaded:!1,loading:!1},newsCatalogs:{rows:[],loaded:!1,loading:!1},chronologies:{rows:[],loaded:!1,loading:!1}},routing:{locationBeforeTransitions:null}}